《山海经》注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南次二经

《南次二经》之首,曰秬山,西临流黄,北望诸,东望长右。英水出焉,西南流注于赤水,其中多白玉,多丹粟。有兽焉,其状如豚,有距,其音如狗吠,其名曰狸力,见则其县多土功。有鸟焉,其状如鸱而人手,其音如痺,其名曰,其鸣自号也,见则其县多放士

【注】

①秬(jù)山:山名,谭其骧《论》认为是湖南西部常德、桃源西南某山。或以为浙江仙霞岭。②长右:本为猴子的一种,盖因山多猴,故名山为长右。郭郛《注证》以为即湖南雪峰山。③赤水:辰水,在辰溪入沅水。或以为即今乌江。④丹粟:细丹砂如粟也。⑤人手:其脚如人手。⑥痺(pí):鸟名,郝懿行《笺疏》以为即雌鹌鹑。⑦(zhū):红脚鸮,属鸱鸮科,古人以为是一种不吉祥的鸟,形似猫头鹰,毛灰褐色,夜间活动。⑧放:放逐。一本作“效”。

【译】

《南山经》的第一座山,叫秬山,西面临近流黄山,北面遥对诸,东面与东望相对。英水发源于此处,向西南方向流注于赤水河,河中盛产白玉和丹砂。有一种野兽,形状像猪,却长着鸡爪子,叫声像狗,名字叫狸力,它出现预示着所在的县域内将要大兴土木之事。有一种鸟,形状像猫头鹰而足似人手,叫声像雌鹌鹑,名叫,它叫起来像是“朱”,所以人们就叫它“”,这种鸟出现在哪里,哪里就会出现被放逐的才士。

东南四百五十里,曰长右之山,无草木,多水。有兽焉,其状如禺而四耳,其名长右,其音如吟,见则郡县大水

【注】

①长右:猴子的一种,以山出此兽,因以名此山曰长右山。②如吟:如人呻吟声。③郡县:郝懿行《笺疏》谓:“郡县之制起于周,《周书·作雒篇》及《左氏传》具有其文。毕氏引《淮南·氾论训》云‘夏桀、殷纣之盛,人迹所至,舟车所通,莫不为郡县’,以此证郡县之名起于夏、商殷也。”今之学者多以郡县为秦制,以此证“五藏山经”曾经秦汉人润色。实际上郡县之称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存在,至秦推行而已。

【译】

向东南四百五十里,是长右山,山上不长草木,但水源充足。有种野兽,形状像长尾猴,长着四个耳朵,它的名字也叫长右,叫声像是人在呻吟,它出现的地方会发生水灾。

又东三百四十里,曰尧光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金。有兽焉,其状如人而彘鬣,穴居而冬蛰,其名曰猾褢,其音如斫木,见则县有大繇

【注】

①尧光之山:尧光山,吕调阳《五藏山经传》卷一:“尧光之山在今池州建德县西南,香口河所出也,东北有尧城镇,盖取山为名也。”张步天《山海经解》据方位推定即今江西莲花县西南湘赣边界的景阳山。②猾褢(huái):貉的亚种,属犬科,体胖尾短,穴居冬眠。③斫木:砍木头的声音。④大繇:徭役。郭璞《注》谓:“作役也,或曰其县乱。”

【译】

再向东三百四十里,是尧光山,山南面多玉石,山北面多铜矿。山里有一种野兽,形状像人却长着猪一样的鬃毛,住在洞穴中,冬天冬眠,名字叫猾褢,叫声像是砍树,它出现的地方必有繁重的徭役。

又东三百五十里,曰羽山,其下多水,其上多雨,无草木,多蝮虫

【注】

①羽山:郭璞《注》谓:“今东海祝其县西南有羽山,即鲧所殛处。计此道里不相应,似非也。”汪绂《山海经解》谓:“此羽山当在南安、赣州之间也。”即今江西东北部玉山县一带之山。②蝮虫:毒蛇。郭璞《注》:“蚖也。”

【译】

再向东三百五十里,是羽山,山下水源充足,山上多雨,不长草木,到处是毒蛇。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瞿父之山,无草木,多金、玉。

【注】

①瞿父之山:瞿父山。瞿父为猴子的一种,因此山多瞿父,故名。汪绂《山海经解》谓:“此殆三衢之间也。”张步天《山海经解》以为在今浙江衢州以北。

【译】

再向东三百七十里,是矍父山,山上寸草不生,但多有铜矿和美玉。

又东四百里,曰句余之山,无草木,多金、玉。

【注】

①句(gōu)余之山:句余山,在今浙江余姚市境内。郭璞《注》:“今在会稽余姚县南、句章县北,故此二县因此为名云。见《张氏地理志》。”

【译】

再向东四百里,是句余山,山上不生草木,但多铜矿和美玉。

又东五百里,曰浮玉之山,北望具区,东望诸。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牛尾,其音如吠犬,其名曰彘,是食人。苕水出于其阴,北流注于具区。其中多鮆鱼

【注】

①浮玉之山:浮玉山,即浙江境内天目山。吴任臣《广注》云:“《一统志》:浮玉山在湖州城南七里玉湖中,巨石如积波,不以水盈缩,故名。”②具区:古泽名,即太湖。郭璞《注》谓:“今吴县西南太湖也,《尚书》谓之震泽。”所言极是。③诸(pí):相连的一片水域,大约指今钱塘江口一带水域。④鮆(jì)鱼:一种鱼,头长体扁。郭璞《注》谓:“狭薄而长头,大者尺余。太湖中今饶之。”

【译】

再向东五百里,是浮玉山,其北面对着具区,东面对着诸。山中有野兽,外形像老虎而长着牛尾巴,它的叫声如狗吠,名叫彘,凶猛吃人。苕河发源于羽山之北,向北流入具区。苕河中盛产鮆鱼。

又东五百里,曰成山,四方而三坛,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水出焉,而南流注于虖勺,其中多黄金

【注】

①成山:即重山。毕沅《新校正》谓即会稽重山。②三坛:三坛山。因山有三层,形如人筑坛相重叠,故称。③注于:一本作“流注于西”。虖勺:水名,或以为即富春江。勺,一本作“多”。④多黄金:多产金砂。郭璞《注》谓:“今永昌郡,水出金如糠,在沙中。《尸子》曰:‘清水出黄金、玉英。’”

【译】

再向东五百里,是成山,山形极像四方三层的祭坛,山上多铜矿和玉石,山下盛产青雘。水发源于此山,向南流入虖勺河,水中多出黄金。

又东五百里,曰会稽之山,四方,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砆石。勺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湨

【注】

①会稽之山: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南,山上有禹冢及井。②砆(fū)石:一种质地次于玉的石头。郭璞《注》以为是武夫石,似玉,今长沙、临湘出之。赤地白文,色茏葱不分明。③湨(jú):水名,或以为即今浙江绍兴南之曹娥江支流柯水。湨,《水经注》引作“湖”,汪绂《山海经解》以为当作湖。

【译】

再向东五百里,是会稽山,山形四方四正,山上多铜矿和玉石,山下多武夫石。勺水发源于此山,向南流入湨河。

又东五百里,曰夷山,无草木,多沙石,湨水出焉,而南流注于列涂

【注】

①夷山:属会稽山系的一座山。②列涂:江河入海口。郝懿行《笺疏》曰:“疑即涂山。”不确。徐显之《山海经探源》谓:“海潮携带泥沙,因而形成一些超出水面的陆地;或者列涂即列岛。”大体近是。

【译】

再向东五百里,是夷山,山上不生草木,土壤多含沙石,湨水发源于此山,向南流入列涂。

又东五百里,曰仆勾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草木,无鸟兽,无水。

【注】

①仆勾之山:仆勾山。勾,一作“夕”,郝懿行《笺疏》以为是“多”字之误,其说可从。

【译】

再向东五百里,是仆多山,山上多铜矿和玉石,山下草木茂盛,没有鸟兽,也没有河流。

又东五百里,曰咸阴之山,无草木,无水。

【注】

①咸阴之山:白象山。郭郛《注证》以为在今浙江境内。

【译】

再向东五百里,是咸阴山,山上不生草木,也没有河水溪流。

又东五百里,曰洵山,其阳多金,其阴多玉。有兽焉,其状如羊而无口,不可杀也,其名曰。洵水出焉,而南流注于阏之泽,其中多茈蠃

【注】

①洵山:山名,或以为即浙江天台山。洵,毕沅《新校正》谓一本作“旬”。②不可杀:谓禀气自然,不能伤之。③(huàn):一种似羊的野兽,无口,或以为是羊图腾。④洵水:水名,或以为是宁海县白溪水。⑤阏之泽:沼泽名,吕调阳《传》以为即温州之玉环山大池。⑥茈蠃(zǐ luó):即紫螺,一种贝类,壳楔形,顶端圆尖,可食。郭璞《注》以为紫色螺也。

【译】

再向东五百里,是洵山,山的南坡多铜矿,北坡多玉石。山里有一种野兽,形状像羊而没有嘴巴,不进食却不会被饿死,它的名字叫。洵河发源于此山,向南流注入阏泽,河里有很多紫色的螺。

又东四百里,曰虖勺之山,其上多梓楠,其下多荆杞。滂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海。

【注】

①梓:山楸树,一种高大乔木。楠:楠树,常绿乔木,叶似桑,高二三十米,是优质的木材。②荆杞:即枸杞,果实红色。③滂水:水名,郭郛《注证》以为即浙江境内之瓯江。

【译】

再向东四百里,是虖勺山,山上梓树和楠树茂密,山下荆杞丛生。滂河发源于此山,向东流注入大海。

又东五百里,曰区吴之山,无草木,多沙石。鹿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

【注】

①区吴之山:区吴山,或以为在浙江永康市境。②鹿水:汪绂《山海经解》以为当作“丽水”,即今瓯江支流。

【译】

再向东五百里,是区吴山,山上不长草木,土壤沙石成分很高。鹿河发源于山中,向南流注入滂河中。

又东五百里,曰鹿吴之山,上无草木,多金、石。泽更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水有兽焉,名曰蛊雕,其状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婴儿之音,是食人。

【注】

①鹿吴之山:鹿吴山,亦在今浙江境内。②泽更之水:水名,亦为瓯江支流。③蛊雕:鼬科食肉动物,大小似狗獾,性凶猛,善奔跑,会泅水,叫声似狐,臭腺浓骚。蛊或作“纂”。④雕:似鹰,而大尾长翅。

【译】

再向东五百里,是鹿吴山,山上不长草木,多铜矿与玉石。泽更河发源于此,向南流注入滂河。滂河中有一种兽,名叫蛊雕,它的形状像雕而长着角,叫声像婴儿,凶狠吃人。

东五百里,曰漆吴之山,无草木,多博石,无玉。处于东海,望丘山,其光载出载入,是惟日次

【注】

①博石:一种石头,可用以制作博棋,故称。②其光载出载入:神光之所潜耀。③日次:太阳休息的地方,郭璞《注》曰:“日景之所次舍。”

【译】

再向东五百里,是漆吴山,山上不生草木,多博石,没有玉。此山临近大海,东面是丘山,山中有光时明时暗,是太阳休息的地方。

凡《南次二经》之首,自秬山至于漆吴之山,凡十七山,七千二百里。其神状皆龙身而鸟首。其祠:毛用一璧瘗,糈用稌。

【译】

南方的第二个山脉,从秬山到漆吴山,共有十七座山,共计七千二百里。山中的山神形状都是龙身而鸟首。祭礼用祭品:鸡鸭及玉璧一块瘗埋于地,祭米用糯稻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