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的故事(中华文化故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从祭月到拜月

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是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在这四个节日里,中秋节是最晚形成的,大约到唐代才出现,到了宋代才正式被官方确立为法定节日。尽管如此,中秋节在百姓心中的地位可非同一般,为什么呢?这还得从它的演变说起。

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又叫“仲秋”。根据古代的历法,农历七、八、九这三个月属于秋季,如果把这三个月像兄弟一样按长幼排列,那么七月是老大,“孟秋”;八月是老二,“仲秋”;九月是老小,“季秋”。八月正好夹在中间,干脆又叫“中秋”。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民间有各种说法,像什么嫦娥、玉兔、蟾蜍纷纷登场,但这些只是传说,当不得真。目前比较靠谱的观点是:中秋节是在祭月风俗的基础上形成的。古代的帝王有春分祭日、秋分祭月的传统。为什么要祭祀日月呢?用汉代经学大师郑玄的话说,“王者父天而母地,兄日而姊月,故常以春分朝日,秋分夕月”。帝王自命是上天之子,自然要以天为父,以地为母,以日为兄,以月为姐。帝王祭拜天地日月,一来是寻求它们的庇佑,二来也要向世人展示自己对父母有多孝敬,对兄弟姐妹有多友爱,这就是儒家所说的“孝悌”。

[清] 张廷彦《中秋佳庆》,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祭月是天子的盛大活动,普通百姓虽说沾不上边儿,但心理上还是受到很大影响。大家暗暗琢磨:虽然没资格把月亮当姐姐祭祀,但是拜一拜,求它保佑总可以吧。于是民间逐渐兴起了拜月的风气。帝王在秋分祭月,秋分一般在农历八月十五左右,但因为有闰月的关系,有时候会在八月初或八月末,那岂不是没有圆月,甚至看不到月亮了吗?于是到了唐代,民间干脆选择在八月十五月圆之夜来拜月。古人拜月有求团圆的,有求姻缘的,有求美貌的,还有求考试过关的。据说战国时齐国有个超级丑女叫钟无盐,她年幼的时候曾虔诚拜月,长大后因为品德出众被选入王宫,但因为长相实在难看,始终未被宠幸,某年的中秋夜她又在宫中拜月,偶遇齐宣王,大概是月光惹的祸,齐宣王居然把她看成了绝世美人,决定立她为后,等天亮看清楚,想收回成命已经来不及了。无盐拜月当然只是传说,却反映了人们希望得到月神保佑的心愿。

帝王祭月,百姓拜月,而文人墨客则是玩月。明月本身充满着一种清冷皎洁之美,加上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这些神话故事的兴起,更使它增添了几分浪漫色彩。玩月之风自唐代盛行,文人们把月亮当作审美对象,去品味它、欣赏它、把玩它,以明月为主题的诗作也特别多。像李白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把月亮当成知己好友,拉它一同饮酒;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借明月寄托千里的相思;还有张若虚的“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在清澈如水的月色中追问宇宙变迁的奥秘。

[明] 吴彬《玩月》,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从祭月、拜月到玩月,中秋节连同那夜的一轮明月已经深深嵌入中国人的文化记忆中。我们祈求月亮的庇护,借它抒发团圆的心愿,同时也将最瑰丽的想象、最美好的诗篇作为致予它的最高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