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的崛起:全球货币新体系的兴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人民币国际化

2009年,也就是在授权香港从事少量人民币离岸业务的五年之后,中国的领导人对全球金融危机的震撼性后果反应强烈,这构成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最初动力。贸易融资的缩水重创了中国。这一切又因为美国随后的骤然经济紧缩和欧洲努力扩大出口而更加恶化。这使得中国领导人开始思考怎样在未来减少此类风险。我们认为,在这一背景下有三个值得重点关注的方面。

第一,一个排他的以单一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风险太高。因此在中国领导人看来,人民币本身需要作为一种国际货币加入体系,而这可以通过加入IMF的SDR货币篮子来实现。而要这一目标的实现,就需要人民币在国外被广泛使用。

第二,人民币国际化必定涉及中国资本账户的部分开放,因此这可以作为加速中国国内金融自由化的外部压力,就如同当初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这种观点认为,一个更加开放的资本账户可以加速国内金融改革。但即使在中国国内,这种观点也备受争议。许多经济学家和政府官员认为,这违背了亚洲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教训:只有在国内利率自由化并且当金融体系完全稳定之后,资本市场才可以开放。然而,政治现实是,只要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不要过分领先于国内改革,资本账户开放就可以推动国内改革。在任何情况下,人民币国际化本身都会部分放宽资本账户并激励其进一步开放。

第三,由于中国的净债权地位及其扭曲的国际资产负债表,中国存在巨大的净外汇敞口(8)。中国的大多数国际资产都是以外币计价,而大部分国际负债(9)是以人民币计价。中国的净外汇敞口可能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50%。这种错配的风险需要更多人民币计价的资产来缓解,而这就需要人民币更广泛的国际使用。因此,中国政府努力推动人民币国际化(Cheung,Ma and McCauley,2011)。

许多中国官员也表达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愿望,他们渴望看到人民币地位的提升,以匹配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

这些因素相辅相成,互相激励,共同促进人民币更多的国际使用。部分人士宣称中国暴露了其主导全球金融体系的野心,但事实上,中国似乎更热衷于主动分担风险,并成为一个“利益攸关方”。

当然,只要中国经济的成就不断持续,即使经济增速放慢,人民币国际化也将与全球货币体系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甚至最终改变现有体系。迄今为止,我们所见证的很有可能只是未来十年人民币国际化“长征”路途中的最初几步。

尽管全球金融危机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动力,而这一目标的快速实现最初是由政府政策所驱动的,但迄今为止,它获得的成功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它为商业活动提供了节约成本增加利润的机会。我们在之后章节中的任务之一,就是要了解全球商业活动从人民币国际化中所获取的巨大收益与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