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脱贫监测与考核评价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2 研究意义

中国在30多年的扶贫开发工作中,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道路,形成了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理论和一系列典型的中国式扶贫案例,为世界反贫困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本课题在总结与研究中国扶贫开发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先进的扶贫经验和优秀的研究成果,系统构建精准脱贫监测与考核评价的理论体系,这对指导四川乃至全国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建立脱贫攻坚长效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1 理论意义

长期以来,中国领导人在中国各个阶段的扶贫探索中,结合不同的历史背景,提出和总结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扶贫开发的重大意义、战略地位、战略途径、实施模式等具体问题,不断丰富和创新了中国扶贫思想体系的理论内涵和时代特征。从理论根源上看,中国的扶贫开发理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将共同富裕贯穿在整个扶贫开发的实践过程中。从理论内容来看,中国的扶贫理论就是要从根本上缓解甚至消除贫困,从而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特别地,新时代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其中最伟大的成果是形成了习近平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新时代的扶贫思想强调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大部分研究集中于扶贫政策层面的战略选择和战略思考,鲜有研究从中国扶贫实践出发,系统总结中国扶贫开发的理论和经验,开发出用于指导扶贫实践的精准脱贫成效评价体系和监测系统。

有鉴于此,本研究基于国内外扶贫开发基本理论,分析和总结贫困识别、贫困监测和脱贫成效评价等相关理论,结合四川省扶贫开发的实践经验,构建了精准脱贫成效的评价体系和监测系统。这有利于创新和完善传统的扶贫开发理论,促进中国扶贫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并为政府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此前关于精准脱贫成效的考核大多基于收入这一单维视角,忽视了精准脱贫成效考核的多维视角,即除了收入之外,还应包括教育、住房、健康以及其他社会福利等。根据新时代的扶贫思想,扶贫的最终目的除了增加贫困户的收入之外,更重要的是提高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强化他们自身的“造血”功能。因此,本研究在对精准脱贫成效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价时,除了以收入为核心之外,还将综合考虑贫困户的可持续生计资本等多个维度的脱贫程度。从多维精准脱贫的角度出发,一方面可以更加科学地对精准脱贫成效进行有效评估;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完善当前精准脱贫成效的评价体系。

1.2.2 实践意义

本研究立足于当前国家和四川省精准扶贫的有关政策,结合四川省各市州、区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工作实践,并深入“片区内”的南充市、广安市、凉山州和“片区外”的雅安市、攀枝花市等贫困地区展开实地调研,摸清精准脱贫监测与精准脱贫评价的工作重点和难点,据此提出适合四川省精准扶贫实践的监测与评价体系,论述监测数据的采集及有关监测工作的具体运行,同时探索了监测报告和评价报告的标准化运用范式,并尝试着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内部监测评价机制和外部独立第三方监测评价机制相协调、相融合、相映衬的监测评价系统,试图为全省的精准脱贫监测与评价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一方面,本研究提出的精准脱贫动态监测机制和监测点建立体系可以为政府部门的精准扶贫工作提供及时的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扶贫策略,从而达到最佳的扶贫绩效;另一方面,在当前背景下,基于多维角度评价精准脱贫的成效,有利于激励地方官员开展多维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从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扶贫开发的长效机制,为政府制定更为有效的精准扶贫政策提供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