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 精准脱贫监测原则与特征
4.2.1 精准脱贫监测的原则
(1)透明公开原则。精准脱贫监测应该坚持透明公开原则。一是做好宣传工作。调查中发现,一些村组干部和农户并不了解精准脱贫监测工作,从而出现拒绝、阻碍监测人员依法执行任务的现象。各市州、各县市要通过干部业务培训、张贴和刷写墙体标语、制作展板、入户宣讲等方式宣传精准脱贫监测工作,让群众了解精准脱贫监测的内容、程序和方法。二是真正做好公示公告工作。随着精准脱贫监测工作的开展,一些乡镇和村组忽略了监测结果报告的公示公告环节,以至于贫困户不清楚当前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与实施情况。因此,针对监测结果报告的公示公告不仅要张贴在乡镇、村级办公地,也要进村入户,让贫困对象相互了解、相互监督。三是要做好抽检复查工作。省、市、县要建立自上而下的抽检复查制度,重点对偏远村镇和特殊村镇进行抽检,以及时纠正遗漏和错误。
(2)公平公正原则。精准脱贫监测应该坚持公平公正原则。一是要强调标准的一致性,不搞区别对待。在对识别贫困对象、确定帮扶项目资金等进行监测时,要按照统一的标准来执行,防止因人而异。二是要强化程序管理,严格按照监测工作的程序和步骤来操作,不搞弹性和区别对待。三是要建立申诉反馈渠道。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渠道,允许群众把精准扶贫工作中的违规现象和好的建议向有关部门反映,各市县要强化纪检部门的监督作用。
4.2.2 精准脱贫监测的特征
(1)独立性。独立性是精准脱贫监测的本质特征,也是保证监测工作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监测主体的独立性要求,无论是监测机构、监测人员,还是监测经费均具有独立性。为确保监测机构独立且充分地行使监督权,监测机构必须是独立的专职机构,应单独设置,与被监测单位没有组织上的隶属关系。为确保监测人员能够实事求是地开展监测工作,监测人员与被监测单位应当不存在任何的经济利益关系,不参与被监测单位的相关管理活动;如果监测人员与被监测单位或被监测事项有利害关系,应当回避。监测人员依法行使监督测验的职权应当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监测机构和监测人员应依法依规独立行使监督权,必须按照规定的监测目标、监测内容、监测程序,并严格地遵循监测标准的要求,进行证明资料的收集,做出监测判断,表达监测意见,提出监测结果报告。监测机构和监测人员应保持职业和精神上的独立性,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或个人的干涉。监测机构应有自己专门的经费来源或一定的经济收入,以保证有足够的经费独立自主地进行监测工作,不受被监测单位的牵制。
(2)权威性。精准脱贫监测的权威性与监测工作的公平公正密切相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公正性,也就不存在权威性。监测人员理应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进行实事求是的监督测验,做出不带任何偏见的、符合客观实际的判断,保证披露的相关信息公正、处理处罚公正。监测人员只有同时保持独立性、公正性,才能取信于精准脱贫监测的委托方以及社会公众,才能真正树立起精准脱贫监测的权威形象。
(3)事中监督。在精准扶贫过程中,扶贫资金的拨付与使用是否有效、扶贫政策和措施是否得以落实等内容都决定了贫困户、贫困村以及贫困县能否实现精准脱贫。精准脱贫监测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与纠正精准扶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返贫的可能性,以保证精准脱贫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相较于精准扶贫审计主要是针对事后监督而言,精准脱贫监测更加侧重于对精准扶贫过程的监督,即事中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