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中医内科丁甘仁流派系列丛书:严苍山学术经验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严苍山年谱

严苍山(1898—1968),字云,浙江宁海人,出生于书香门第医学世家,祖父为乡里文人名士,父亲为当地名医。青少年时代秉承父命,在家乡独处深山古庙3年,研读四书五经、诗文韵律,并深究《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书籍。为其从事医业打下了坚实的人文与医学基础。

1924年(26岁),到上海就读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师承名医丁甘仁先生。

1926年,任上海四明医院(今曙光医院前身)中医师。

1927—1928年,与秦伯未、章次公、许半龙、王一仁等在贝勒路(今黄陂南路)创办上海中国医学院,兼任教授。

1928年,编著《疫经家庭自疗集》和《续编古今要方94首》。

1929年,国民党卫生部提出取缔中医三项决议,引起全国中医的群情激愤,他与中医同道奋起斗争,迫使国民党不得不放弃决议。

1930年,于上海蒲柏路(今太仓路)148号设立“严苍山家庭医药顾问社”。

1931年,参与创立社会文化人团体“沧社”,成员有著名国学家王文濡、山水画家姚伯鸿、医家秦伯未、医家严苍山、医生画家曹颖甫、医家王一仁、南社诗人高吹万、南社诗人叶楚伧、书法家刘山农、吴江旅沪同乡会会长钱慈念等。

1932年,浙江宁海痢疾肆虐,他自费采购一批“痢疾散”“十滴水”捐赠宁海乡民。

1934年7月,中国医学院由国医公会接办,任教务主任及教师。

1934年,组织宁海旅沪同乡会,抗战期间解散。

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后,组织船运送亡故同乡的棺木以及一批在沪失业、无法回乡的人返回家乡。

1937年—抗战期间,任上海仁济善堂董事,负责难民收容所的医疗工作。期间上海大世界曾被日军战机轰炸,他日以继夜地救治受伤民众。

1946—1947年,参与医生文人团体“经社”诗词书画的活动,被称为“经社”八才子之一,“经社”发起人为秦伯未和陈存仁,其他六位是严苍山、程门雪、章次公、虞舜臣、余鸿孙、张赞臣。

1945年,抗战胜利后以之前同乡会职责组织护贫救急紧急捐款、捐赠物资等工作。为来沪的同乡介绍工作等。

1946年,被聘为上海特种考试中医师考试襄试委员。

1950年10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卫生局批准“严苍山中医师诊所”设立在太仓路148号。

1951—1953年间,参加上海市卫生工作者协会,任执行委员。

1953年,放弃私人开业,牵头组织邑庙区(卢湾区)第二联合诊所。

1954年,担任上海市中医学会常务执行委员,兼任秘书长和内科学会委员。

1954—1956年,任邑庙区举办的中医进修班班主任。

1956年5月,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

1956年12月,出版了他在20世纪40年代就已编撰的《注释汤头歌诀正续集》。

1962年,受聘为上海文献馆馆员。

1964年,重编整理了《增辑汤头歌诀正续集》。任上海市第五届政协委员。

1966年,“文革”开始,在被隔离期间,于1968年4月14日蒙冤去世。

1978年8月14日,上海市卢湾区卫生局和上海中医学院联合平反昭雪追悼会。

2006年,被评为上海市十大名中医之一。

2008年,由浙江宁海县邮协理事潘国贤设计,县集邮协会、县集邮公司印制的国医名家严苍山诞辰110周年纪念封发行,宁海名人纪念封系列已印行20枚,其中有柔石、潘天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