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患者心理康复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儿童期恶性肿瘤患者及家长的心理特点及干预

第一节 不同时期儿童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特点

近年来,儿童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现代医学的进步使大部分患儿得以长期生存,但儿童期癌症的治疗理念有很大改观,治疗目的不仅仅是满足于存活率的提高和存活时间的延长,而且要求提高其生活质量,治疗原则已由传统的完全根治转变为癌症根治、功能维持和心理健康的三者有机统一。恶性肿瘤患儿不仅要应对与同龄儿童一样的认知、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各方面的生长发育变化,还要面对疾病带来的病痛,频繁就诊和住院治疗等各方面挑战。恶性肿瘤患儿健康评估内容不仅包括治疗给患儿带来的生长滞后、性功能受损、放射或药物性肺功能损害和智力损害等生理健康状况,还包括这类儿童或青少年的自身感觉、心理效应、对复发的担忧、参与社会活动的困难和对学业的忧虑等心理健康状况。癌症患儿如何认识和解释自己所患疾病,如何表达和管理疾病所诱发的情绪情感反应,能否运用意志力克服内外因素的消极影响并自觉组织行为来达到心理内环境适应外环境变化的平衡,是目前面临的重大难题。根据不同时期恶性肿瘤儿童不同的心理反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以适应疾病状态是增进恶性肿瘤儿童心理行为健康的重要措施。

(一)婴儿期的心理反应

6个月以前的患儿,如生理需要获得满足,入院后较少哭闹,能够安静,但因缺乏有效的外界刺激,感知觉和动作方面的发育受到一定影响。6个月以后的患儿一般能认识母亲,开始认生,故6个月~1岁的患儿住院反应强烈,以哭闹来表现分离性焦虑,对陌生环境与人持拒绝态度。

(二)幼儿期的心理反应

此期患儿能辨别家人和陌生人,对父母、家人有很强的依耐性,对医院环境、生活等各方面均不熟悉,缺乏安全感,同时受语言表达与理解能力的限制,与他人交往出现困难。表现为分离性焦虑,时常哭闹,烦躁不安,反抗、失望、否认。患儿来到一个陌生环境,对医护人员的不熟悉及恐惧,住院后需要完善一系列的检查,各种操作(如活检、手术、穿刺、化疗及副作用)等以及癌症疾病本身引起的发热或腹胀等不适症状,患儿多表现为大声哭闹,烦躁不安等。部分婴幼儿一见白大褂就开始哭,就算未靠近她们,未给她们进行操作也一样会哭,只要一躺在操作台上,还未开始对她们进行操作就已经哭得汗流浃背的了,极其不配合治疗、护理。

(三)学龄前期的心理反应

此期患儿开始懂事,迫切希望得到父母的照顾与安慰,同幼儿一样会出现分离性焦虑,但由于语言、思维发展渐趋完善。表现为难以入睡,悄悄哭泣,且能做到情感和注意的转移。对疾病及住院治疗无从理解,对医院环境陌生和恐惧,可能感觉被父母“抛弃”或不听话做错事“受罚”。由于住院需要遵守医院及科室的一些规章制度,限制了患儿自由活动。当患儿给予配合后,希望得到医护人员的认同,如果患儿这种心理得不到满足,易引发反感或抵触情。患儿住院后,离开了亲人、朋友和熟悉的环境,面对的是医院陌生的环境,会使患儿感到孤独,表现为沉默寡言,怕与人接触,盼家人、朋友来看望。

(四)学龄期的心理反应

此期患儿已进入学校学习,离开学校与同学分离,感到孤独,担心耽误学习、落后,由于缺乏与老师及同龄人的交流使他们的性格容易变得孤僻、内向;对疾病缺乏了解,有思想负担,有时怕羞不愿配合体格检查;自尊心较强,独立性增加,尽管心理活动很多,但不愿表达出来,努力掩盖内心的恐惧。部分患儿担心不能回到学校上课,怕耽误学习,担心自己的功课及成绩受到影响,担心疾病导致的自我形象紊乱,表现为敏感、缺乏自信等。

(五)青少年期的心理反应

此期患儿不愿受医务人员过多的干涉,心理适应能力加强但情绪容易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