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秦伯未年谱
1901年7月21日出生于上海陈行。
1916年考入江苏省立第三中学。
1919年入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在名医丁甘仁门下攻读中医。
1921年创办上海中医书局,自编医书医刊,校订古籍,整理出版。
1923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并在上海同仁辅元堂应诊,以治内科杂病见长,对虚痨痼疾尤精。
1924年任江苏中医联合会编辑,后又创办新中医社,主编《中医世界》。
1927年与王一仁、章次公、王慎轩、严苍山等创办上海中国医学院,任教务长、院长,教授《内经》及内科。主编《中医指导丛书》
1928年与杭州王一仁、苏州王慎轩等创办“上海中国医学院”,亲自编著《国医讲义》(6种)、《实用中医学》(12种),并授课及指导实习。
1928年出版《清代名医医案精华》《读内经记》(中医书局)。
1929年任全国医药代表大会秘书,抗议国民党政府取消中医的决议。
1929年出版《百病通论》《内经类证》(中医书局)。
1929年,和许半龙共同主编《家庭医学杂志》。
1930年,创办中医指导社,主编《中医指导丛书》《中医指导录》杂志,开展学术交流和社会咨询,社员遍及国内外。出版《诊断大纲》《实用中医学》《痨病指南》《国医小史》《家庭医学丛刊》(包括《验方类编》《百病通论》《药性提要》《诊断大纲》《饮食指南》《丸散易知》)(中医书局)。
1931年印行《秦伯未诗词集》。
1932年出版《群经大旨——内经》《内经病机十九条之研究》(中医书局),编撰《治疗新律》。
1934年出版《秦氏内经学》《医林初集》(中医书局)。
1938年创办中医疗养院,设内、外、妇、幼等科,有病床百余张,作为学生实习基地,并 (1939)创办《中医疗养专刊》。
1941年,将《秦伯未诗词集》增补为《谦斋诗词集》七卷。
1950年在上海人民医院应诊。
1951年任上海第十一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
1952年出席华东及上海市中医代表会议。
1954年秦氏受聘任上海市第十一人民医院中医内科主任。
1954年任卫生部中医顾问。
1955年调任卫生部中医顾问
1956年9月,受聘兼任北京中医学院顾问、一级教授。其后被选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国家科委中药组组长、全国药典编纂委员会委员,还被推选为全国第二、三、四届政协委员。
1957年赴苏联会诊、讲学①。出版《金匮要略简释》(人民卫生出版社)。
①一种说法为1953年。吴大真、王凤岐认为赴苏联讲学应该为1957年,此处采用此说。
1958年当选为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1959年任北京中医学院学术委员,并从事内科临床工作。
1959年出版《内经知要浅解》《中医入门》(人民卫生出版社)。
1960年赴蒙古国会诊、讲学。
1960年,作为全国高等中医院校系列教材总编审之一,参加第一版的编审工作。
1962年,作为全国高等中医院校系列教材总编审之一,参加第二版的编审工作。
1962年与李重人等“五老上书”,向卫生部提出了加强中医理论基础的建议。
1963年应邀安徽讲学,出版《中医临证备要》(人民卫生出版社)。
1964年当选为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出版《谦斋医学讲稿》(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66年,被错误地受到批判,被打倒。
1967年,患肺炎,同年被查出患肺癌。
1970年1月27日晚8时逝世,享年69岁。
年谱部分参考文献
1.余瀛鳌.一代宗师学验传世——纪念秦伯未先生诞辰100周年[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1,35(12):4-5.
2.卢祥之.秦伯未——才华横溢的医学家[J].前进论坛,2006(12):33-34.
3.吴伯平.忆秦伯未老师的治学精神[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1(1):1-5.
4.王凤岐,吴大真.秦伯未先生传略[J].国医论坛,1987(2):14-16.
5.上海县县志编撰委员会.上海县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6.上海文史资料委员会.海上医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7.上海市闵行区政治协商委员会.闵行文史[M].1999.
8.周凤梧,张奇文,丛林.名老中医之路 (第三辑)[M].济南:山东科学技出版社,1985.
9.张乃清.陈行史话[M].上海:春申潮报编辑部,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