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与病理、疾病诊断及防治的一门科学。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内涵博大精深。因其具有综合性、实用性、非损伤性、安全性,从而具有很好的学科优势。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者,了解和掌握中医学理论的基本特点及学科优势,理解和掌握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对应用中医适宜技术至关重要。
一、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其贯穿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始终,体现在人体生理及病理、诊断、治疗、养生、保健等各方面。了解掌握整体观念,可以有效避免在应用中医适宜技术过程中片面、主观、错误地开展诊疗活动。
(一)人是有机整体
中医学认为,人体结构以五脏为中心,以经络为联系通路,全身脏腑组织器官、四肢百骸、孔窍相互关联、不可分割;人体由气、血、津、液及精等物质维持机体的整体功能;人体的组织生理功能具有统一性。
(二)人与自然统一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界之间,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昼夜时辰的变换、四季气候的更迭、地域环境的改变等因素,均对人体的生理及病理存在影响。
(三)人与社会统一
人在社会所处的社会环境及氛围,会影响到机体情志、气血阴阳平衡、生理及病理变化及疾病的转归。
二、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及诊断疾病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进行综合判断、分析及处理的一种方法,是中医学的理、法、方、药等理论体系的综合运用,对于基层临床实践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要掌握辨证论治,就需要准确掌握症、证、病的概念及区别,掌握同病异治及异病同治的基本原则。
(一)症、证及病的概念
1.症
含症状及体征,主要是指疾病的临床综合表现,是患者自身的主观异常感觉或病态变化。
2.证
亦称证候,是对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含病位、病性、病因及邪正关系,能够反映出疾病的本质变化。
3.病
亦称疾病,泛指机体在一定的病因作用下,正气与病邪斗争,导致机体的阴阳、气血、脏腑经络等方面发生病理变化的过程。病主要包括病因、发病形式、病机、症状及体征。
(二)辨证论治的概念
1.辨证
是指将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方法采集到的临床资料,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综合分析判断,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病位、邪正关系及发展阶段,最终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或病。
2.论治
是指依据辨证的结果,进一步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与方法的过程。
(三)辨证论治的应用
中医学在临床实践中对辨证论治的具体应用主要体现在同病异治及异病同治。
1.同病异治
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其发病时间、地点、病变反应、病变发展阶段不同,而导致出现的证候不同,则采取的治法不同。如临床常见慢性疾病中的消渴(糖尿病),在其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病变不同而治法迥异。
2.异病同治
是指虽为不同的疾病,但在其病变的发生发展中出现相同的证,因而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法。如:临床中久泻脱肛、子宫脱垂,虽为不同疾病,但均因出现中气下陷证候,而均可采用升提中气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