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流行病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概述

一、概念
现场干预研究(field intervention study)是指将来自某一现场的同一总体的研究人群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研究者向试验组人群施加某种干预措施,对照组人群不给干预措施或给予标准化干预措施,然后随访比较两组人群的结局(疾病发生、传播与转归、健康状况等)有无差别及差别大小,以判断干预措施效果的一种前瞻性实验研究方法。与前瞻性队列研究相比,现场干预研究必定要有研究者给予的干预措施,而队列研究却没有;现场干预研究的人群分组是随机的,而队列研究的人群是依据其暴露状况分组的;现场干预研究属实验法,而队列研究属观察法。
现场干预研究的核心是干预措施。干预措施可以按照生物医学-行为连续带进行分类,在这个连续带中,一端是纯生物医学干预,不需要行为改变,例如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相应疾病;另一端则是纯行为干预,措施中没有生物医学因素,如通过健康教育改变饮食行为来预防心血管疾病。通常,行为干预比纯生物医学干预的难度更大。目前,生物医学和行为一体化的综合性干预措施逐渐受到重视。
二、发展简史
现场干预研究是一类重要的实验性研究。实验性研究的历史最早要追溯到18世纪,英国海军外科医生James Lind 1747年关于新鲜水果可预防坏血病的研究被学界认为是最早的经典性实验研究。1915年,Goldberger通过实验研究证明了糙皮病是由营养缺乏引起的,否定了糙皮病的感染学说。1919年,Topley用鼠伤寒沙门菌感染纯种小白鼠群,人为制造动物群感染模型,研究宿主及环境因素对动物群中鼠伤寒流行发展的影响,首次提出了实验流行病学(experimental epidemiology)一词。现代的实验性研究主要指人群中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即现场干预试验。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人群试验是1955年Francis在北美进行的脊髓灰质炎疫苗的现场试验(65万儿童接种疫苗,118万儿童接种了安慰剂),该试验为应用脊髓灰质炎疫苗预防该病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基本特点
现场干预研究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①前瞻性,即必须随访研究对象,研究对象虽不一定从同一天开始,但必须从一个确定的起点开始跟踪,至某一观察终点结束,如预防接种后一年;②随机化,两组研究对象必须是来自同一总体的一个随机样本,同时分组时必须严格遵守随机化原则;③设立对照组,要求在均衡和齐同的条件下设立对照组,即对照组除了不接受干预措施外,其他有关各方面必须与实验组相似或可比,这样实验结果的组间差别才可能归之于干预处理的效应;④干预措施,现场干预研究必须对实验组施加干预措施,或称为处理因素,它可以是疫苗接种、膳食调整或环境改造等。没有干预措施,就不是现场干预研究;⑤研究是在现场进行的,不是在实验室或临床,因此区别于临床试验或其他实验研究。
四、主要类型
(一)根据选择研究对象的单位不同分类
1.现场试验(field trial)
是在社区的现场条件下以尚未发生所要研究的结局(如患某疾病)的人群作为研究对象,以个体为单位进行随机化分组,然后进行干预措施评价的实验方法(图6-1)。接受干预措施的基本单位是个体,其目的是评价在健康人群中推行预防接种、药物预防等措施的效果。
图6-1 现场试验研究结构示意图
2.社区干预试验(community intervention trial)
或称以社区为基础的公共卫生试验(communitybased public health trial)。它是以未发生所要研究的结局(如患所研究疾病)的人群作为研究对象,以社区为单位进行抽样和分组,接受干预措施的基本单位是整个社区。社区也可以是某一人群的某个亚群,如学校的某班、工厂的某车间等。其目的是评价某干预措施的效果、检验病因假设或评价医疗保健服务的质量和效益等。当干预措施的给予不能以个体为单位而只能以社区为单位时(如改水措施等),适于使用该类研究。其基本原理如图6-2。
图6-2 社区干预试验结构示意图
(二)根据是否严格遵守设计原则分类
一个标准的实验必须具备前述4个基本特征,即前瞻性、随机化、设立对照和干预。如果一项实验研究缺少其中一个或几个特征,这种实验叫类实验(quasi-trial)或准实验。类实验的结果不如真正的完美实验的结果有说服力。类实验一般有下列两种形式。
1.不设对照组
不设对照的类实验不等于没有对照,只是没有同期平行对照,一般是通过自身前后对照的方式进行比较,即对同一受试者在接受干预措施前后的状况进行比较。例如,观察某项结核控制措施的效果,可比较同一人群采取该措施前后结核的发病和死亡水平。
2.非随机化分组
该类实验虽然设立了对照组,但研究对象的分组不是随机的。如在评价某项预防接种的效果时,以自愿接种者为实验组,以同期没有接种者为对照组,这种分组没有遵守随机化原则。
五、用途
1.药物治疗的预防效果评价
某些治疗疾病的药物不仅可以用于临床治疗患者,也可用于现场干预,即通过对传染源的治疗而达到控制疾病传播的目的。应用药物治疗传染源进行疾病预防控制,首先要在人群中进行病例(传染源)检测,然后通过有计划的群体治疗而减少传播和发病。例如,世界卫生组织在热带病控制计划中就应用了许多可以杀死或抑制宿主体内病原体的药物以达到阻断病原体传播的目的;在我国血吸虫病的控制中,对能排出血吸虫卵的患者和病畜进行根治也是血吸虫病的重要预防措施。
2.预防性治疗措施的效果评价
药物预防是一种常用的预防手段,如对流感接触者普服板蓝根就属于此类。应用药物预防一般先进行社区诊断,以找出需要进行预防的群体。药物预防一般以个体为单位实施,但有时也可在群体基础上应用,如通过供水施加于整个社区。
3.预防性疫苗的效果评价
疫苗效果考核是现场干预研究的常见用途,一般是以个体为单位的现场试验研究。
4.媒介生物控制措施的效果评价
媒介生物控制措施包括杀虫剂的新配方和新的使用方法、新的生物制剂、减少媒介生物滋生地的工程技术及多种方法综合应用的新策略等。对这类措施的效果考核可使用中间过程指标,如媒介生物密度的变化等,但最终还是要依据对居民健康状况的影响来评价其效果。
5.健康教育类干预措施的效果评价
健康教育已成为许多疾病的综合性干预措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健康教育的形式、内容、受众及施教者的差异,健康教育的效果可有很大差别。健康教育干预一般是通过改变研究对象的行为来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的,因此,其考核指标可以是行为改变,也可以是健康指标的变化。健康教育类干预措施的效果评价一般采取社区干预试验研究方法。
6.改善环境的措施效果评价
在疾病预防控制中,有许多有效的措施是改善环境,如污水处理、厕所改造、沼泽地排水、空气净化等。这些措施的效果考核都需严格按照现场干预研究方法进行,一般采取社区干预试验研究。
7.医疗保健服务效率和质量的评价
如非连续性门诊和连续性门诊的医疗保健质量的评价,心肌梗死患者在家医疗和住院医疗的效果比较等。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今天,这类研究尤为重要。
8.验证病因
许多流行病学研究得到的病因假设多需通过现场干预研究进行验证。例如,通过补充叶酸和多种维生素以降低神经管畸形发生率的效果观察;通过向人群给予硒制剂以预防克山病的现场试验等。
六、主要优缺点
1.主要优点
(1)研究者可根据实验目的,预先制订实验设计,因而能够对选择研究对象的条件、干预措施和结果的判断等进行标准化。
(2)能按照随机化的方法分组,因而基本能做到各组具有相似的基本特征,提高了可比性,减少了偏倚。
(3)前瞻性研究,时间关系清楚,信息收集准确;同时,试验组和对照组同步进行比较,外来因素的干扰作用较小,因而最终结果可靠。
2.主要缺点
(1)整个实验设计和实施条件要求高、控制严、难度较大,在实际工作中有时难以做到,如随机分组、盲法等。
(2)研究中制订的各种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可能使得被研究人群有别于目标人群,因而缺乏代表性,影响实验结果推论到总体。
(3)由于研究样本较大、要求严格、随访时间长,因此依从性不易做得很好,依从性不好又将反过来影响实验结果的评价。
(4)可能涉及医学伦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