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腹膜转运评估
1.腹膜平衡试验
不同患者的腹膜结构存在差异,这必然导致其腹膜转运功能存在差异,而同一个体的腹膜转运功能在腹透的不同阶段也会发生改变。腹膜平衡试验(peritoneal equilibration test, PET)是用于评估腹膜透析患者腹膜转运功能的一种半定量评估方法,最早由Twardowski提出,并得到临床广泛应用。PET主要测定在某特定时间点时某一溶质在透析液中的浓度(D)与血浆中该溶质的浓度(P)的比值,即D/P。测定的溶质可以是任何一种能从血液转运到腹透液中的物质,如肌酐、尿素、电解质或蛋白质。由于葡萄糖从透析液转运进入血液后被迅速代谢掉,因此计算葡萄糖的D/P没有意义,一般计算特定时间点透析液糖浓度与起始透析液糖浓度的比值(Dt/D0)来反映葡萄糖吸收的情况。PET检测可用来了解腹膜功能状态,制订和调整透析处方,诊断溶质清除不足和超滤不足的原因。
目前PET的方法很多,主要包括标准腹膜平衡试验(standard PET)、快速腹膜平衡试验(fast PET)、改良腹膜平衡试验(modified PET)、Mini-PET、double mini-PET以及联合腹膜平衡试验(combined-PET)。不同PET检测方法的异同见表7-3-1。
根据标准PET结果可将腹膜转运特性分为四种类型:高转运、高平均转运、低平均转运和低转运。肌酐D/P值可作为评价腹膜对溶质和水分清除能力的指标,同时也是选择腹膜透析方法、制订腹膜透析方案的主要依据。肌酐D/P值高于0.81的为高转运患者,因对溶质转运能力强,透析液中与血液中的溶质很快就会达到平衡。如腹透液停留时间过长,由于透析液中葡萄糖浓度及渗透压的下降可出现腹膜透析液吸收现象,导致超滤量下降。因此,需要透析液停留时间短,并需频繁地更换透析液。这些患者适用于透析液停留时间较短的透析方案,如APD、NIPD、DAPD。D/P值低于0.5者为低转运患者,提示腹膜对溶质的转运能力差,这些患者适用于透析液停留时间较长的透析方案。如果采用标准CAPD方法往往会出现透析不充分的症状和体征。这类患者需做大剂量的CAPD或血液透析。高平均转运(肌酐D/P=0.65~0.81)可作标准CAPD或CCPD,而低平均转运(肌酐D/P=0.5~0.65)建议做大剂量的CAPD。
2.腹膜溶质清除率
腹膜对于小分子溶质的清除率一般采用尿素清除率(Kt/V)和肌酐清除率(Ccr)来评估。
(1)透析充分性检测方法及注意事项:
收集前一天24小时尿液(对于每天尿量大于100ml的患者)与透析引流液,同时测量患者的身高、体重,抽空腹血2ml,查尿素和肌酐,将24小时尿液与透析引流液放在不同的容器内混合均匀,各留取10ml标本,记录尿液和引流液的总量,标本收集后立即送检。
表7-3-1 不同腹膜平衡试验(PET)检测方法的比较
检测透析充分性应该在患者处于稳定的临床状态下进行,有腹膜炎者需在腹膜炎治愈4周后进行。目前指南建议腹透开始后透析充分性在第1个月应检测一次,此后至少每4个月应检测一次。
(2)透析充分性的计算方法
1)尿素清除指数Kt/V的计算方法:
每周总尿素清除指数Kt/V=每周残余肾尿素清除Kt/V+每周腹透尿素清除Kt/V。
V是指尿素分布容积,约等同于水的分布容积,男性按照体重60%,女性按照体重50%。注意:此处体重应使用患者的理想体重而非实际体重。
每周残余肾尿素清除指数Kt/V=[24h尿尿素/血尿素×尿量(L/d)×7d]/[患者体重(㎏)×0.6(L/㎏)男或0.5(L/㎏)女]
每周腹透尿素清除指数Kt/V=[24h透析液尿素/血尿素×透出液量(L/d)×7d]/[患者体重㎏×0.6(L/㎏)男或0.5(L/㎏)女]
2)肌酐清除率(Ccr)的计算方法:
每周总Ccr(L/w)=每周残余肾Ccr+每周腹透Ccr
残余肾Ccr(ml/min)=[24小时尿肌酐/血肌酐×尿量(ml/d)]/1440min/d
由于肾小管可以分泌肌酐导致假阳性结果,上述结果应做校正。
校正残余肾肌酐清除率(ml/min)=残余肾肌酐清除率(ml/min)+残余肾尿素清除(ml/min)
残余肾尿素清除率(ml/min)=[24h尿尿素/血尿素清除×尿量(ml/d)]/1440min/d
每周残余肾肌酐清除率(L/w)=[校正后残余肾Ccr(ml/ min)×1440min/d×7d/w]/1000ml/L
每周腹透肌酐清除率(L/w)=24h透析液肌酐/血肌酐× 24h透析出液量(L/d)×7d/w
由于肌酐的生成与机体的肌肉质量大小有关,故须对实际测得的CCr标化才能进行比较,标化法为:
标准化的Ccr=总Ccr×1.73(m 2)/患者体表面积(m 2)
患者体表面积可以通过查表或公式求得:体表面积(m 2)=[身高(cm)×体重(kg)÷3600] 1/2。注意:此处体重应使用患者的理想体重而非实际体重。
(3)透析充分性计算结果的影响因素
1)如果患者的实际体重与理想体重相差较多(过胖或过瘦),会导致V的估计不准确。例如对于过胖的患者,Kt/V可能会低估患者的透析充分性。因此在解读透析充分性检测结果时应注意患者体型对于结果的影响。
2)需按照患者稳定透析的透析方案留取腹透液标本,并注意引流干净,否则影响透析充分性检测的准确性。
3)如患者近期发生急性并发症如腹膜炎或正在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则可能导致腹膜转运特性发生变化,导致透析充分性检测结果不能反映真实的腹膜功能。
3.腹膜液体清除
患者腹膜清除水分主要经小孔和超微孔两个途径,其中60%的超滤随钠的转运经小孔完成,而40%的超滤经超微孔或水孔蛋白完成(称自由水清除)。常规超滤的计算方法以及行标准PET不能对腹膜清除水分的具体途径进行区分。通过Mini-PET,double mini-PET,以及联合腹膜平衡试验,计算钠的清除量再除以血钠浓度得出经过小孔清除的水量,用总超滤量减去经过小孔清除的水量即可以了解经水孔蛋白清除的水量,又称自由水清除量,double mini-PET还可以对葡萄糖渗透梯度特性进行评估,从而详细了解患者腹膜清除水分的能力,为腹透方案的调整提供依据(图7-3-1)。
另外,超滤量的计算是液体清除量评估中容易出错的环节。为了应对生产运输环节中的损耗,腹透液实际容量一般超过标称容量,文献报道大概是3%~6.5%,即2000ml会多预装出60~150ml。而且冲洗管路液体量存在差异,一般10秒腹透液冲洗量为200ml,所以差几秒钟就会差出数十毫升。如果我们只是记录排出的腹透液量,而不考虑这两个因素的话,必然会高估超滤量和钠排出量,从而导致做出错误处方,患者就可能处于容量超负荷状态。解决的方法是每次灌液操作前后称重,但较费时费力,还可以定期评估高估情况,在日常计算中减去,较节省人力,但准确性略差。另外还需注意称量工具的准确性,目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腹透中心建议患者使用电子秤称量。
图7-3-1 钠筛现象及自由水清除计算示意图
曲线A:水孔蛋白对钠具有屏障作用,而血液中的水分子经水孔蛋白迅速进入腹透液,导致腹透液中的钠浓度下降,D/ P Na(腹透液钠浓度/血浆钠浓度)下降,称之为钠筛现象。钠筛现象在腹透液存腹的第1至2小时最为显著。
曲线B:虽然水孔蛋白阻止血浆中的钠进入腹透液,但在对流及弥散作用下,钠可经小孔进入腹透液,导致腹透液内钠含量增加。
C段标注为第60分钟时腹透液钠的增加值。已有研究证明腹透液存腹前60分钟弥散转运很少,以对流转运为主。假设腹透液存腹前60分钟弥散转运忽略不计,血浆钠仅经过对流转运进入腹透液。由于微孔不发生钠的转运,所以C段(即第60分钟时腹透液钠的增加值)就是小孔对流转运的钠,由此可计算小孔对流转运的水,即60分钟时腹透液钠浓度增加值/血钠=60分钟时经小孔对流转运的水;进而可计算水孔蛋白转运的水,即60分钟时水孔蛋白转运的水=60分钟时的净超滤-60分钟时经小孔对流转运的水。
4.腹膜钠清除
腹膜透析钠清除主要依赖对流和弥散。经弥散清除的钠少于经对流清除的钠,因为钠的弥散过程主要依赖钠的浓度梯度,而标准腹透液钠浓度是132~135mmol/L左右,与血钠浓度(140mmol/L)相差不大。钠转运过程中存在钠筛现象,即在腹透液与血液交换的早期(一般是腹透液存腹的前1~2小时),自由水经超微孔跨细胞转运,而钠不能通过超微孔跨细胞转运,且此时经弥散转运的钠还较少,导致腹透液内钠被稀释,腹透液钠浓度下降,腹透液钠浓度/血浆钠浓度(D/P Na)下降。随着腹透液钠浓度逐渐下降,腹膜两侧钠浓度梯度逐渐增加,进而加强了钠的弥散清除,经小孔转运至腹透液。目前腹膜钠清除的评估主要通过收集24小时腹透液计算腹透液钠排出量,对于有残余肾功能者还需检测24小时尿钠排出量进而计算总钠排出量。
腹膜钠清除随不同的腹透模式、不同的腹透液浓度和不同的存腹时间而有所不同。APD时,存腹时间较短,用于钠弥散清除的时间相应缩短,钠筛现象更加明显,很多研究均证明APD对钠的清除少于CAPD,钠清除量与水清除量的相关性也更差;腹透液浓度较高时,自由水清除速度更快,钠筛现象也会更加明显,从而使钠弥散转运增强,但如果存腹时间不够,经弥散转运清除的钠总量也不会明显增加;如果存腹时间过长,经腹膜清除的钠还会重吸收。除上述因素外,一些新型的透析液也会影响到钠的清除,例如艾考糊精与低钠透析液均有助于增加钠的清除。
5.腹膜蛋白丢失
与小分子溶质不同的是,蛋白主要经腹透屏障的大孔丢失。经血液循环进入腹透液中的蛋白成分很多,包括白蛋白,免疫球蛋白IgA、IgG、IgM,补体C3、C4,转铁蛋白,甲状旁腺激素,维生素D结合蛋白等。各种蛋白的丢失量与其分子量及腹透液存腹时间有关。蛋白分子量越小,丢失量越大。有学者发现小分子蛋白(分子量<15000D)丢失量的50%主要在腹透液存腹的第1小时发生,而大分子蛋白(分子量>68000D)丢失量的50%主要发生在腹透液存腹的4~8小时。
理论上来说,腹膜蛋白丢失量可以通过其分子量推算出来,但由于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每天经腹透丢失的蛋白量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一般约为5~15g。这些影响因素包括:
1)全身或局部的炎症状态,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腹透中心研究发现,基线腹膜蛋白清除率与C-反应蛋白及全身并发症状态显著相关,腹膜蛋白清除率是发生腹膜炎的独立危险因素,此外在发生腹膜炎时,局部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也会导致经腹透液丢失蛋白增加。有学者认为腹膜蛋白清除率高是血管内皮功能不良的标志,与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及死亡密切相关;
2)腹膜转运特点,研究发现小分子溶质转运较快的患者常伴随着更显著的大分子物质的丢失,此类患者常存在更加显著的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下降、血脂谱异常等;
3)机体的蛋白生物合成速率;
4)血蛋白浓度;
5)局部淋巴的回吸收速度等。血管活性药物也会通过改变腹膜毛细血管通透性影响蛋白丢失量。腹透液蛋白丢失是否会影响血蛋白浓度,不同研究得到的结果差异很大,可能与机体的蛋白生物合成速率密切相关。
蛋白经腹膜丢失一般通过下述方法来评估:
1)腹透液蛋白丢失量,通过收集24小时腹透液检测其所含的蛋白量。
2)腹膜蛋白清除率=腹透液蛋白丢失量/血蛋白浓度。如果能够同时检测每日蛋白合成速率,对临床指导意义更大。
3)标准腹膜通透性分析(the standard penitoneal permeability analysis,SPA)可用于较准确地评估蛋白清除率。患者取坐位,先使用1.5%腹透液冲洗腹腔,然后灌入添加1g/L的右旋糖酐70的1.5%腹透液存腹4小时。蛋白清除率(mi/mm)可通过以下公式计算:Pr Dr+Pr RV/((Pr)t)。Pr Dr即透出液蛋白含量,Pr RV即腹腔内残存透析液蛋白含量,(Pr)t即某时间点的血蛋白浓度。
(许戎 董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