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序——写在前面
· 关于我
我1995年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现在已是“芳华已逝”的“油腻中年”。2000年,赴上海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导管室进修心脏介入。带教的心内科主任就是现在鼎鼎大名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教授。之后,一直从事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的工作。2003年,初为人父的我一时手足无措,发现自己对生命和心灵是那么无知。于是,从2005年到2010年,从心理咨询师培训一直到“中德班”的高级组,在审视自己精神世界中痛苦、煎熬到接纳自己。2008年,已是副主任医师的我重新“回炉”,考入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班,成了名中医的继承人。2013年晋升主任医师。
· 关于科普
本不是有意为之,在我学习和刚工作的20世纪90年代,医学科普还不时髦。但作为大学里的校园主持人、校广播台副台长倒是有一个做电视主持人的梦想(话说当时,还没毕业就主持了医院的艺术节)。1998年,当上海电视台主持人大赛的消息一出,我马上就报名了,还一路初赛、复赛,杀进决赛。最后虽未进三甲(第五名),却是第一批接到电视节目offer的主持新人。现在想来,当时真是稚嫩极了。一个除了在大学主持校园活动,没有其他舞台经历的年轻医生,就敢直接接手一个综艺节目,而且当时正值中级职称考试,一边背书、写病史、查房,一边看台词、录像、外拍,真是很撕裂的感觉。我常常问自己:你什么都想要,究竟想干什么?还好,3个月以后,节目因各种原因停播了,我也暗暗舒了一口气,庆幸没放弃医学职称考试,也知道自己内心想当好一个医生。1999年,上海有线体育台开设了一个讲述运动与健康的栏目《走向健康》,找到了具有医学背景的我主持,从此自然而然地走向了医学科普之路。虽然也忙碌,但不再有撕裂的感觉。2000年,上海教育电视台老牌医学科普节目《健康热线》向我伸出橄榄枝,我顺利接棒要出国深造的上海华山医院外科博士余波(现任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的院长),成为这个名牌栏目的特邀主持人。这一干就是7年,从前期的策划、沟通到每期50分钟的直播主持,大大提高了临场应变、时间把控、场面调度的主持能力,同时形成了自己简明扼要、逻辑清晰、形象又通俗易懂的语言风格。因为所请的嘉宾都是各科的翘楚,在跟他们访谈的过程中,也使自己对各科疾病的认识有了从广度到深度的提升。当时就萌生出一个想法,不想再做主持人,而想做那个被访谈的专家。
随着时代的进步,大家对于健康、对于养生、对于医学知识越来越关注,也使养生谣言泛滥,滋生了一批如张悟本之流的伪养生食疗专家。数据显示,2015年朋友圈谣言的举报处理总量超过2160万次,健康养生、疾病主题是谣言泛滥的重灾区,并常常会用“致癌”“致命”“致死”等耸动的、极富煽动性的词汇吸引眼球。虽然很多专家都做过相关的讲座、发表过科普文章,但发布谣言的人更多,经常专家和“砖家”的科普文章会出现在同样的纸媒体上,很难辨别。所以,并不缺少医学相关的科普,但靠谱的、正确的、通俗易懂的、多种渠道的医学科普仍是稀缺资源。2007年以后,我不再担任电视节目主持,业余时间,把重点放在了科普讲座上,先后成为解放日报健康讲坛的顾问及讲演嘉宾,新民晚报健康大讲堂首期嘉宾,文汇报中医药文化讲堂主持人,市委宣传部东方大讲堂专家;SMG(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名医大会诊》《名医话养生》《陈辰全明星》,上海教育台《健康大不同》,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活到100岁》等节目嘉宾,每年参与十余期节目;同时参与上海健康教育所的科普节目的策划制作,现已制作数百集,通过上海卫生计生委的健康宣传网络免费发放;2017年又成为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名医话养生》的特邀主持人,继续科普事业。近年来,为了适应新形势,我开通新媒体的科普渠道,在喜马拉雅电台上开设了一个医学知识科普栏目;也开设了公众号,以有趣、新颖的模式使医学知识的科普惠及更多的人群。曾获健康中国2013健康风尚人物奖,2016年上海科普创新奖个人贡献一等奖,敬佑生命2016荣耀医者科普贡献奖,2018年全国科普讲解大赛一等奖。
· 关于书
本书属于反向出书,是将我已录制完成的视频、音频经过文字整理形成的书籍,在我数百集的节目中,选出和老百姓贴合度高、实用性强的文章55篇,其中包括常见病的防治知识、日常保健及中医养生等内容,有些文章实在难以割舍,无奈篇幅有限,只能留待以后有机会再做整理、出版。书中文字均为自己原创,从自己的视角、以自己的方式向大众科普医学知识。由于各种自媒体的兴起,健康知识的传播也呈爆炸式增长。本书的内容除了科普医学知识之外,还尽量想传递甄别真假讯息的思路与方法,使大家在获得实用保健知识的同时,提高医学科学素养,这也是作为一个健康传播者的更高目标。书名取作《医声相伴》是希望通过我的讲述、我的声音,能让艰涩难懂的医学知识也可以贴近百姓、贴近生活,让准确、实用的养生信息与大家时时相伴。书中每一篇文字都附有音频,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收听,部分篇目还会结合最新的VR技术,让阅读的画面生动活泼起来,并会进行持续更新,让大家更好地享受医学知识的“视听盛宴”。随着医学知识的快速更新,书中部分内容也相应做了补充和修改,与音频、视频偶有出入,还望读者包涵。
最后感谢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教授为我作序;感谢上海市医学会会长、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建光先生,健康时报社总编辑——孟宪励先生,上海市名中医——我的恩师何立人老师,著名节目主持人——曹可凡先生为此书写了推荐词,并感谢我的研究生刘暠月、纪金霞所做的文字整理工作。
崔 松
2018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