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1〕
风为百病之长〔2〕,故诸方首论之〔3〕。岐伯所谓大法有四:一曰偏枯,半身不遂;二曰风痱,与身无痛,四肢不收;三曰风懿者,奄忽不知人也;四曰风痹者,诸痹类风状〔4〕。此特言其大概,而又有卒然而中者,皆由气体虚弱,荣卫失调,或喜怒忧思惊恐劳役,以致真气耗散,腠理不密,邪气乘虚而入〔5〕。及其中也,重则半身不遂,口眼斜,肌肉疼痛,痰涎壅盛,或瘫痪〔6〕不仁〔7〕,舌强不语,精神恍惚〔8〕,惊惕〔9〕恐怖。治疗之法,当详其脉证,推其所感之原。若中于肝者〔10〕,人迎与左关上脉浮而弦,面目多青,恶风自汗,左胁偏痛;中于心者,人迎与左寸口脉洪而浮,面舌俱赤,翕翕〔11〕发热,瘖〔12〕不能言;中于脾者,人迎与右关上脉浮微而迟,四肢怠堕,皮肉动,身体通黄;中于肺者,人迎与右寸口脉浮涩而短,面浮色白,口燥多喘;中于肾者,人迎与左尺脉浮而滑,面耳黑色,腰脊痛引小腹,隐曲〔13〕不利;中于胃者,两关〔14〕脉并浮而大,额上多汗,膈塞不通,食寒则泄〔15〕。凡此风证,或挟寒则脉带浮迟,挟湿则脉带浮涩,二证俱有则从偏胜者治之,用药更宜详审。若因七情六淫而得者,当先调气〔19〕而后治风邪,此严氏至当之论〔16〕。仓卒〔17〕之际,救此急证,宜先以皂角、细辛搐入鼻内〔18〕,通其关窍,次以苏合香丸擦牙〔19〕,连进以生姜自然汁并三生饮〔20〕,俟其苏醒,然后次第进以顺气之类、排风续命之类。所中在经络,脉微细者生;入于脏腑,口开手撒,眼合遗尿,发直吐沫,摇头直视,声如鼾睡者,难治〔21〕。又有中之轻者,在皮肤之间,言语微蹇,眉角牵引,遍身疮癣状如虫行,目旋耳鸣,又当随证治之。
〔1〕案:此书以“中风”只称“风”,省“中”字者,《集成》本依为风类之总论也。且夫寒、暑、湿亦以中不加其上者,盖皆以四时之气而立论,未以是直为病名也,犹气,脾胃之类也。又以中风而言之,有古今之不同。大概古人皆以外中风邪立论处治,仲景、巢氏、孙氏之论是也;及河间出,言由将息失宜,心火甚炽,肾水虚衰,不能制之,又因五志过极为热甚,而成此病也;及东垣续出,又言中风非外来风邪,乃本气自病也,凡人年逾四旬,气衰之际,多有此证,壮盛之时无有也,若肥盛者,则间有之,亦是形盛气衰故耳;相次丹溪出,言有气虚、有血虚、有痰盛,又有西北二方真为风所中者,东南之人,皆是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故安道出,而论辨三子主气、主火、主湿之不同,而与昔人主风之不合,而立真中、类中之见,歧为二途。然三子未出之前,固从昔人而专以外邪治愈者有之。故天民[1]又疑焉曰:卒中、暴仆、暴瘖、蒙昧、僻、瘫痪、不省人事、语涩不语、痰涎壅盛,其为中风之候不过此,无是者非中风也。夫外候已如此侔而病因何如彼不同乎?于是积年历试,四方病此者,尽因风、湿、痰、火挟虚而作,何尝见其有真中、类中之分哉?夫中风之病,盖先伤内,而后感外之候也,但有标本、轻重之不同耳,古人言其证也,三子言其因也矣。
〔2〕《风论》云:风者,百病之长,至其变化乃为他病。注:长,先也,先百病而有之也。
〔3〕《玉义》[2]云:谨按中风之病,古方冠诸方首,以其为人之大病也。
〔4〕《热病篇》云: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之间。○又云: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即不能言,不可治也。马云:上节偏枯曰痛,而此痱病曰不痛;上节身偏不用,而此曰四肢不收。其所以为偏枯与痱病之异也。○《医目》[3]云:其舌废不言、唇吻不收者,经称为痱病,世又称为风懿、风柔。○又云:风懿者,以心间闭不能言,但噫喧作声。○《医说》云:其风癔,盖出于急风之候也。○《入门》[4]云:癔与懿同。○《痺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即走注。○《病源》云:病在阳曰风,在阴曰痹,阴阳俱在曰风痹。○《医说》[5]云:其肌肉偏小者,呼为偏枯云云。○《医纲》[6]云:凡病偏枯,必先扑倒,故《内经》连名称为“击仆偏枯”也,后世迷失。经偏枯、痱病之曰,一以中风名之,遂指偏枯为枯细之枯,而非左瘫右痪之证,习俗之弊至于如此也。殊不知仲景云:骨伤则痿,名曰枯。盖痿缓不收,则筋骨气肉无气以生,脉道不利,手足不收水谷气,故曰枯,非细之谓也。或积日累月,渐成细者间有之,非可使指枯为细也。○案:四风症,散在《内经》诸篇,《千金》[7]始合取而为四风症,其说见《溯洄》[8]。
〔5〕《玉义》云:严氏此说(真气先虚,营卫空疏,邪气乘虚而入),披前人所未发云云。○《灵枢》云:邪气不得其虚,不能独伤人云云。
〔6〕《病机机要》云:四肢不举,俗称瘫痪云云。○《传》[9]云:瘫者,沮也,筋脉弛纵,坦然而不举也;痪者,涣也,血气涣散,慢而涣然而不用也。○《总录》[10] 云:可以左为瘫,以右为痪,则非也。但以左得之,病在左;以右得之,病在右耳。
〔7〕不仁:《病源论》云其状搔之,皮肤如隔衣是也。○《风论》王氏注云:不仁谓而不知寒热痛痒也。○《论·雍也》:可谓仁之方也已。
〔8〕《灵兰》注:恍惚,谓似有似无也。○《老子》曰:恍恍惚惚,其中有物。
〔9〕《素》[11]音尺云:惕,音逖,惊貌。○《小学》云:忽身体振动,曰惊惕云云。
〔10〕案:五脏先言肝者,风属肝也。《医目》以中风入肝部。
〔11〕翕翕:如合羽所覆,详《明理论》[12]也,表热也。
〔12〕瘖:有声不能言曰瘖,心也;声音皆无曰哑,肺也。
〔13〕《风论》注云:隐曲者,谓隐蔽委曲之处也。肾藏精,外应交接,今脏被风薄,精气内微,故隐蔽委曲之事,不通利所为也。
〔14〕两关:《三因》作人迎与两关脉。案:两关俱为胃脉,见《儒医精要》[13],异说也。
〔15〕《风论》注云:只言胃风而未及他腑者,意胃为六腑之长也。又云:食寒则寒物薄胃,而阳不内消,故泄利。
〔16〕严氏曰:若内因七情而得者,法当调气,不当治风;外因六淫而得者,亦当先调气,后依所感六气治之,此良方也。《玉义》云:按既曰虚矣,邪又入矣,补虚散邪,理所当然,而只曰调者,意其谓因病而气壅不通。调其通畅条达,则真气自复、邪气自行之义,惜乎不能详也。况中风治法,岂止一端而已?○严氏:严用和,宋咸淳之间人,作《济生方》也。
〔17〕《汉书·平帝记》云:仓卒,时须臾之间也。
〔18〕案:以二味搐鼻,嚏者治,不嚏者不治。
〔19〕《海篇》云:擦,涂也。○《方考》[14]云:病人初中风,筋急口噤不开,便以铁物开之,恐伤其齿,宜用乌梅肉擦其牙关,酸软则易开。
〔20〕三生饮:南星、乌头、附子、木香。
〔21〕《玄珠》[15]云:风病口开手撒、眼合遗尿、鼻声如鼾者,五脏气绝也。盖口开者心绝,手撒者脾绝,眼合者肝绝,遗尿者肾绝,声如鼾者肺绝也。若见一,犹用工余症。若面赤眼黑,主阳上散,肾水反克心火,兼遗尿、口开、气喘者,断不救也。○《医目》云:上五脏气绝,速宜大料参芪煎浓汤灌之,及脐下火艾壮灸之,亦可转死回生也。
[1]天民:虞抟(1438—1517),字天民,自号华溪恒德老人,义乌人,明代医学家,著有《医学正传》。
[2]玉义:《玉机微义》。明·徐彦纯撰《医学折衷》,刘宗厚续增,改名《玉机微义》。
[3]医目:《医学纲目》,明·楼英编撰。
[4]入门:《医学入门》,明·李梴编著。
[5]医说:南宋张杲撰。
[6]医纲:《医学纲目》,明·楼英编撰。
[7]千金:《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要方》或《千金方》,唐·孙思邈著。
[8]溯洄:《医经溯洄集》,元·王履撰。
[9]传:《医学正传》,明·虞抟著。
[10]总录:《圣济总录》,又名《政和圣剂总录》,北宋官修方书。
[11]素:《素问识》,日本丹波元简著。
[12]明理论:《伤寒明理论》,金·成无己撰。
[13]儒医精要:是一本医论性质的著作,明·赵继宗著。
[14]方考:《医方考》,明·吴崑著。
[15]玄珠:《赤水玄珠》,明·孙一奎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