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绪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药 禁

药禁者,津液内亡作渴,禁用五苓淡渗。汗多,禁利小便。小便多,禁发汗。咽痛,禁发汗。利小便,大便反利,禁栀子。大便秘涩,禁用燥药,吐多,不得复吐。吐而上气壅滞,大便不通,只可宣散上气,禁利大便。脉弦,禁服平胃而虚虚;脉缓,禁服建中而实实。

劫法

凡看伤寒,先观两目赤,为阳毒,黄为瘅,次看口舌有无苔状,再以三指平按心胸胁下小腹。盖心胸以候结胸痞硬,宿食胃伤,先曾误下致痛而硬满,正中者,为结胸。濡大稍偏者,为痞;未经下,满痛,为宿食;攻后深按隐痛,为胃伤;胁下以候热邪寒水畜血;热而痛者,为少阳之邪;寒多而嗽,为水饮停畜;按之痛而不硬,其人善忘者,为畜血。小腹以候燥结瘀血,按之绕脐硬痛,为燥结;虽痛而软,小便利者,为畜血也。

凡始病微恶寒发热,坐卧不安,胸烦欲呕,善饥脉弱,阴阳未明者,慎勿轻用表药。先与甘草干姜汤加葱豉一剂,后显阳证用表药,显阴证用温药。若阴证或夹阴,误用升散解表,必致阳缩入腹而死。

凡结胸痞满,及心胁硬痛,用生姜捣烂去汁,炒微干,乘热包熨患处。

凡结胸手不可按,大小便秘,屡下不通,急用灸法。以巴豆仁十粒研烂,入黄连末白面研匀,作饼填实脐中,用艾炷灸七壮,觉腹不鸣转大便利为效。

凡结胸手足厥逆者,用葱白十茎、生姜一两,同捣作饼,烘热置脐中,帛掩熨之。待气入觉响,即与枳实理中汤加附子。

凡结胸证,不拘早晚,用黄毛雏鸡一只,同生姜四两捣烂,帛包烘热熨结硬处,半日许,觉胸中热乃止,更以热手向下揉之。

凡痞满,不拘寒热虚实迟早,便用熨法,以橘叶生姜葱头,共捣烂,加麸皮半升,用纱绢包,烘热熨痞满处,至半日许,觉胸膈躁热即止,更以热手顺下揉之。

凡伤寒发狂难制,以醋沃(177)火炭,令气冲其鼻中即定,不定者,此神乱无主,虽下必死。若狂定,然后察其阳狂阴躁用药。

凡伤寒衄血不止,用生藕汁,或茅根汁盏许服之,童便亦可。服后微觉寒颤,即止,慎勿用冷水裛(178)额,及湿纸搭天庭鼻柱,使瘀积经络不散,致成痼疾也。

凡直中阴寒无脉,或吐泻脱元无脉,先将姜汁酒酿半盏热服,其脉渐来者可治。服后一时许,仍无脉,或暴出数疾无伦者,不治。若痛甚脉伏者,不在此例。

凡阴寒阴毒,四肢厥冷,爪甲唇青,六脉欲绝,不知人事,药不得入者,将葱白捣饼,用麝香、半夏、皂荚末一字,填入脐中,熨之,或用生姜切片贴上,艾火灸之,并灸关元气海数十壮,脉渐出,微汗可治,否则死。

凡中寒卒倒,不得以火烘之,中暑卒倒不得冷水灌渍。若痰厥昏迷卒倒者,用牙皂末捻纸烧烟冲鼻中,有嚏可治,并用稀涎散水调探吐,俟醒用药。

凡温热病,燥渴不得汗,欲饮冷水者,下咽即得大汗而解。若伤寒感冒,强与之水,必变咳呕哕悸自利等证也。

凡干霍乱,不得吐者,用盐两许,置刀头,炭火烧红,淬水一升搅服,探吐之,若误与粥饮即死。

凡腹痛,未辨阴阳痰食臭毒,先用姜盐汤调生香附末三钱温服,俟势稍定,然后凭脉证用药,慎勿误与盐水、椒水,致变呕哕下利水肿等证,甚至不救。

凡伤寒服药转吐出不纳者,先将生姜汁少许,徐徐呷下,然后缓缓进药,即不吐也。

凡胸腹搅痛,呕吐涎沫,而时缓时甚,面乍赤乍白,脉忽大忽小,甚则厥逆脉乱,此食滞中宫,蛔上入膈也。急用椒红乌梅肉为散,以安其蛔,后随蛔厥治之。

凡破伤风及伤湿伤火,皆发热头痛,证类伤寒,甚则牙关紧急不开,药不得入者,用蜈蚣一条,焙干为末,擦牙吐涎立苏。然后验证用药。

凡大便不通,尺脉无力,胃弱津枯者,宜用导法。详辨《缵论·阳明下篇》导法下。老人枯燥img10结,不在此例。

凡小便不通,先以麝香半夏填脐中,以葱白田螺合捣成饼,封脐上,布缚,良久即通。

又法用食盐一字(179)入脐,加葱饼于上,熨之即通。凡虚人津枯,及胞痹小便不通者,禁用上法,误用之,后必愈也img11

凡呃逆不解,用硫黄、乳香酒煎嗅法,及捣生姜查拌艾炒熨期门,及灸期门左穴,皆取温散肝气也。若二便不通者,禁用此法。

凡妊娠温热病及时疫,用青黛伏龙肝为末,和井底泥调涂脐至关元,干再易之,然不若用大承气急下,夺其里热,庶免伤胎之患。

凡伤寒服承气等下药,以热姜汤催令速行,外用盐炒麸皮升许,乘热包熨,则大便易通。若服之下咽即行而不结者,为元气衰弱,防有下脱之虞。服之经日不行,为湿热痰饮固结,急用姜汤催之。若服久不行,则胃中津液败坏,下之不止,必发呃逆而死。不下则胀满而死也。若阴证腹痛自利,用吴茱萸炒熨良。

凡伤寒下后热退,不可用参芪骤补,以余邪得补,必复炽盛。即使虚人,亦须俟正粪再行,然后补之。

凡内伤误服外感药,脉转紧盛者,补中益气调之,误服寒凉药,脉紧疾者,理中汤温之。

凡用附子热药,必须冷服。盖阴极于下,阳浮于上,以冷折其上之虚阳,以热治其下之沉寒也。

凡中附子毒,一身面目俱赤,狂热失血者,犀角黄连甘草煎汤,入生莱菔汁服之则解。

服麻黄汗出不止者,温粉扑之。方用龙骨牡蛎煅过,同防风藁本为末,和炒糯米粉,绢包扑之,其汗即止。温热病误汗不止,将病人发披水盆中,用熟石膏、黄连末、生粳米粉扑之。

服瓜蒂吐不止者,一味麝香汤解之。

服大黄利不止者,虚人用人参、干姜、陈皮、甘草、乌梅、陈仓米煎服,或但用陈米、乌梅、黄土亦效。若过服承气,吐利不止,如结胸状,诸药投下未安者,按法加益智仁末一钱匙,用前汤半剂调服,则吐利同效。

服桃核承气代抵当汤,瘀血未尽,腹痛不止,炒黑山查、炒焦黑糖,同伏龙肝煎服,久畜之瘀,一时不能即尽,桃核承气加桂附,温以散之。虚人以桃核承气加人参补而逐之,外用芒硝炒热熨之。若所下血如凝衃,多兼血水,或如污泥,神昏语乱者不治。色红紫者属热,色晦黯者属寒,色鲜淡者属虚。当随证治之。

【注释】

(1)使:假使。

(2)揣:估量,忖度。

(3)第:但,只是。

(4)正伤寒:指冬令感受寒邪而即发的疾患。《伤寒大白》作者秦之桢称南方没有正伤寒,麻黄桂枝仅可用于北方冬月。

(5)大头:即大头瘟,又称大头风、大头伤寒。

(6)脚气:古名缓风、壅疾,又称脚弱。因外感湿邪风毒,或饮食厚味所伤,积湿生热,流注腿脚而成。

(7)赤膈:即赤膈伤寒,以其胸膈赤肿热痛,故见形定名曰赤膈伤寒。病亦多发于春令。

(8)黄耳:即黄耳伤寒,以脓耳病中出现高热如焚、头痛如劈、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神志不清等为主要表现的耳病。

(9)巨阳:指太阳经脉。

(10)若夫:至于。

(11)伏气:病证名,又称伏气温病。金代成无己在《伤寒注解论》中说:“冬时感寒,伏藏于经中,不即病者,谓之伏气。”清代王孟英把温病分为外感温病和伏气温病两大类。

(12)转注:循环传注。

(13)王安道:指王履,元末明初医学家,字安道,号畸叟,撰《医经溯洄集》等书。

(14)赵嗣真:元代医家,生平不详,撰《活人释疑》一书,已佚。

(15)止:只

(16)活法:灵活的治法。

(17)欲得近衣:要穿上衣服保暖。

(18)活人书:原名《伤寒百问》,宋代医家朱肱撰。张蒇据朱肱亲传缮本予以修订增补,终成二十卷,改称《南阳活人书》,或称《类证活人书》,

(19)著复衣:穿两层衣服。著,穿着。

(20)阃(kūn昆)奥:本指室内深处,后用以比喻学问的精微深奥的境界。

(21)原夫:探究那些。夫,那。

(22)不易:不可改变。

(23)漐漐(zhí直):汗出貌。

(24)俟(sì四):等待。

(25)一:全,一概。

(26)播乱之厄:指使经文流离散乱的厄运。

(27)别白:辨明清楚。

(28)差:同“瘥”,痊愈。

(29)长沙:指张仲景。

(30)变见:变化表现。见,同“现”。

(31)蜷(quán拳):拳曲不伸。

(32)懊憹:病证名。症见心胸烦热,闷乱不宁等。下同。

(33)更衣:大小便的婉辞。

(34)奉议:指宋代医家朱肱,曾任官职奉议郎。

(35)坏证:由于反复误治所造成的变证。

(36)烁:通“铄”。烧灼熔化。

(37)盛起东:指盛寅,明代医家,字启东,撰《医经秘旨》等书。

(38)伤寒外编:即《伤寒论集注》十卷外编四卷,清代医家徐赤撰。

(39)戴阳:指阴寒太盛,阳气上浮之象。下同。

(40)无伦:无序。

(41)郑声:病证名。语言重复,语声低弱,若断若续的危重症象。多见于疾病晚期。因正气虚衰,精神散乱所致。

(42)了了:明白,清楚。

(43)传派:传变。

(44)比:类。

(45)除中:古病名,指胃气败绝,当不能食,而反能食的危重病证。

(46)权:权宜,权变。

(47)漫:全。

(48)畜血:蓄血。畜,同“蓄”。

(49)日晡(bū逋):古时段名。相当于今下午三点到五点。

(50)参胡三白:即小柴胡汤加白术、茯苓、白芍。

(51)发颐(yí怡):病名,以颐颌肿胀疼痛、张口受限、伴有高热为主要表现的疮疡类疾病。

(52)朱氏:指朱肱,宋代医家,字翼中,号无求子,晚号大隐翁,撰《伤寒百问》等书。

(53)殊:完全。

(54)大顺:即大顺散,方名。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方。由甘草、干姜、杏仁、肉桂组成。主治冒暑伏热,引饮过多,脾胃受湿,水谷不分,清浊相干,阴阳气逆,霍乱呕吐,脏腑不调等证。

(55)浆水:即浆水散。出自《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56)戴元礼:指明代医家戴思恭,字元礼,号复庵,撰《证治备要》等书。

(57)霹雳火:古代治疗疔疮的一种方法。

(58)魄汗:自汗。

(59)嗣后:接着,随后。

(60)罗谦甫:指元代医家罗天益,字谦甫,号容斋,撰《卫生宝鉴》一书。

(61)萎蕤:即葳蕤。下同。

(62)石顽:清初医学家。名璐,字路玉,号石顽老人。

(63)大率:大概。

(64)漏风:古病名,又名酒风。因饮酒后感受风邪所致。《备急千金要方》卷八:“因醉取风为漏风,其状恶风多汗,少气,口干善渴,近衣则身如火烧,临食则汗流如雨,骨节懈惰,不欲自劳。”

(65)后饭:饭后。

(66)接内:性交。

(67)胕(fū夫):同“肤”。

(68)偃(yǎn眼):仰卧。

(69)若果:如果。

(70)怫(fú浮)郁:心情不舒,下同。

(71)时与:按时给予。

(72)三一承气汤:方名。出自金代刘完素《宣明论方》。方由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甘草、生姜组成。治伤寒、杂病、蓄热内甚、燥实坚燥而皆有效。

(73)瘛疭(chìzònɡ赤纵):以手足屈伸牵引、发热、神昏、两目窜视、头颤动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瘛,筋急引缩;疭,筋缓纵伸。下同。

(74)班:同“斑”。

(75)嗢(wà袜):咽。

(76)吴又可:明代医家,名有性,字又可,号淡斋,撰《瘟疫论》一书。

(77)募原:即“膜原”。募,通“膜”。下同。宋·林亿《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募作‘膜’,《太素》、巢元方并同,《举痛论》亦作‘膜原’。”

(78)凛凛:寒冷的样子。

(79)淹淹慑慑:邪气滞留不去而恐惧。

(80)非下:原脱,据日本重刻本补。

(81)淤:即“瘀”。

(82)由中:日本重刻本无此二字。

(83)覆杯:日本重刻本作“覆盖”。

(84)壅被:义同“拥被”。

(85)担阁:即“耽搁”。

(86)下膈:病证名。即噎膈证的一种,与上膈相对。指进食后,过一段时间,食物才吐出。

(87)蒸作:蒸热变作。

(88)出:日本重刻本作“发”,明德堂本作“退”。

(89)食复:病名。指病初愈,因饮食失调而复发。

(90)饥馑:灾荒。《尔雅·释天》:“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

(91)墐(jìn近):掩埋,此指掩埋的死人。

(92)委巷:丢弃在巷子里。委,丢弃。

(93)捻颈瘟:以喉痹失音、颈大、腹胀如蛤蟆等为常见症的瘟疫。

(94)虾蟆(hámá蛤麻):即“蛤蟆”,下同。

(95)咸委劫运:全推卸于厄运。委,推卸。

(96)伤悼:忧伤,哀伤。

(97)朔风:北风。

(98)了:全。

(99)解愠(yùn运)阜财:消除怨恨,厚积财物,喻民安物盛﹐天下大治。愠,怨怒;阜,丰厚、盛多。

(100)胶执:固执不知变通。

(101)焮(xīn心):烧灼。

(102)节庵:指陶华,明代医家,字尚文,号节庵,撰《伤寒六书》等书。下同。

(103)虾蟆瘟:以咽喉肿痛、涕唾稠黏、甚则往来寒热、身痛拘急、大便秘结等为常见症的瘟疫。

(104)数折:数次折叠。

(105)刘守真:指刘完素,金代医家,字守真,自号通玄处士,撰《素问玄机原病式》等书。

(106)暍(yē椰):中暑,受暴热。

(107)水:原作“木”,据明德堂本改。

(108)俾(bǐ比):任事,行使职能。

(109)热病:按《内经》原文,当作“热论”。

(110)img12(jìnxiè禁泻):咬牙切齿,强忍不言之状。噤,闭口不言。img13牙齿相磨切。

(111)洁古:张元素之字,金代名医,撰有《医学启源》等书。

(112)洒(xiǎn险)然:恶寒的样子。下同。

(113)瞀(mào冒):目眩,眼花。

(114)黾(mǐn敏)勉:勉力,尽力。

(115)孙真人:指孙思邈。

(116)亢则害,承厅制:语出《素问·六微旨大论》。谓天之六气亢盛时就要造成危害,而相承之气,可以制约它。

(117)不:原脱,据日本重刻本补。

(118)关格:指阴阳均偏盛,不能相互营运的严重病理状态。《灵枢·脉度》:“阴气太盛,则阳气不能荣也,故曰关;阳气太盛,则阴气弗能荣也,故曰格。阴阳俱盛,不得相荣,故曰关格。关格者,不得尽期而死也。”

(119)内:同“纳”。纳入。

(120)医归:即《张氏医通》。

(121)种:依上下文义,当作“中”。

(122)淋滴:原作“淋滳”,据明德堂本改。小便不利,下滴不尽。

(123)痉暍:病名,指因温热而引起的肢体强直的病证。

(124)差堪:尚且可以。

(125)矧(shěn审):何况。

(126)逮:等到。

(127)膏粱辈:指嗜食厚味身体肥胖之人。

(128)仓扁:指汉代名医仓公淳于意和战国名医扁鹊。

(129)柔痉:四肢筋脉牵引拘急、项强背反张、口噤等症谓之痉。发热汗出,不恶寒者为柔痉;发热恶寒无汗者为刚痉。

(130)img14:谓头项强急,肌肉强直。

(131)img15(xiè泻)齿:证名,因胃热炽盛、风邪袭于人体经脉所致。症见痉病常见之咬牙症状。img16,齿相切也。

(132)搦(nuò诺):按捏。

(133)海藏:指王好古,元代医家,字进之,号海藏老人,撰有《此事难知》等书。

(134)圆:即“丸”,避宋钦宗赵桓讳改。

(135)江应宿:明代医家,字少微,增补其父江瓘《名医类案》一书。

(136)温温:疑是“愠(yùn运)愠”之讹。愠愠,郁结烦怒的样子。

(137)顿:依文义,疑是“炖”之讹。

(138)马仲化:指马莳,明代医家,字仲化,又字玄台,撰《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等书。

(139)准绳:指明代王肯堂的《证治准绳》。

(140)img17(chēn辰):胀肿。

(141)虞(yú与):忧虑。

(142)秘旨:即《医经秘旨》。两卷。明代医家盛寅撰。下同。

(143)审谛:全面审察。审,周密。谛,审察。

(144)於潜者良:明万历杭州府志云:“白术以产於潜者佳,称於术”。於潜,今属浙江省临安市。

(145)差可:尚可。

(146)消息:斟酌。

(147)衃(pēi胚):凝积的死血。

(148)恚(huì会):愤怒,怨恨。

(149)夹阴:病证名,指因房劳伤肾,复感风寒而致或者是伤寒而兼阴寒内盛之证。

(150)詈(lì力):责骂。

(151)外编:即《伤寒外编》,见前注。

(152)侔(móu谋):相等。

(153)淅淅:本指风声。此指恶寒的样子。

(154)翕(xī嘻)翕:形容轻微发热的样子。

(155)img18(bì必):通“秘”。《素问·五常政大论》:“其病癃img19”。

(156)蒸蒸发热:指内热炽盛,熏蒸于外,常为热聚阳明所致。

(157)漏底:即漏底伤寒,病证名,指外感证一起,即直肠洞泻,不因攻下而自利者。

(158)精采:指目光。

(159)热:据文义当作“病”。

(160)脾约:胃热肠燥,津液受伤,脾阴不足,使得脾为胃行津液的功能受到约束,而见大便硬,小便数。

(161)固:同“痼”。

(162)阴筋:外生殖器。

(163)刍荛(ráo饶):割草打柴之人。此处自谦为草野之人。

(164)关捩(liè列):机轴。比喻关键。捩,扭转。

(165)土:原作“上”,据明德堂本改。

(166)缘缘正赤:形容实热证高热而导致的满面通红之意。缘缘,广泛之意;正赤,大红。

(167)眴(shùn顺):以目示意,即眨动。

(168)戴眼反折:证名。指睛不转而上视,乃病情危重见症。

(169)龙火:指肾火。

(170)肉瞤(shùn顺)筋惕:指身体筋肉不由自主地跳动。多因阳虚,水气内动等所致。

(171)喑(yīn阴):哑。

(172)啾(jiū灸)啾:本指鸟的细碎的鸣声。此指病人细小碎长的声音。

(173)盦(ān安):覆盖。

(174)宿谙(ān安):平素熟悉。

(175)啬(sè色)啬:肌体畏寒收缩貌。

(176)兀兀:昏沉的样子。

(177)沃:浇。

(178)裛(yì亦):同“浥”,沾湿。

(179)一字:用唐代“开元通宝”钱币(币上有“开元通宝”四字分列四周),抄取药末,填去“一”字之量。即一钱匕的四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