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是怎么样的一本书?
首先,我想讲的就是,《傅雷家书》究竟是怎么样的一本书。
顾名思义,《傅雷家书》是一本“家书”,是父亲写给子女的家信。其中主要是写给他长子傅聪的信,还有部分是写给次子傅敏和长媳弥拉的。因此,这是本父亲写给子女的书信的集子。
其实,这本书是残缺的,并不完整。傅雷先生写给远在英国的傅聪的信,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火焰烧不到伦敦而得以保存。还有一部分是傅雷先生写给傅敏的信。我在采访傅敏的时候,他非常激动,流着泪对我说他非常遗憾,在“文化大革命”的岁月里,他在一天夜里前往马思聪先生家,将父亲给他的信全都烧毁了。他为什么要去马思聪先生家呢?因为他知道马先生家有个很大的炉子,于是在那里烧掉了这些信。他说,在当时的情况下,他非常害怕,意识到在“文化大革命”中会“搜信”,这些信件会成为他“反革命”的罪证。在这样的情况下,把这么宝贵的书信一烧了之,傅敏自己也非常痛惜。所以,《傅雷家书》是一本残存的书,书中仅存两封给傅敏的信,其余大部分已经烧毁。其实傅雷先生给傅敏的信也是非常之多的。
这本书是个“单向道”,仅是父亲写给儿子的信,却没有儿子写给父亲的。一本家书,应该有呼应——“双向道”,既有父亲写给儿子的,又有儿子写给父亲的,在读者看来才有前后呼应的互动之感。但也非常遗憾,傅敏先生写给傅雷先生的信,在“文革”当中也被全部烧毁了;可幸运的是,傅聪先生写给傅雷先生的信都保存得十分完好。十几年前,一位上海音乐学院的朋友突然打电话给我,说是有重大发现。我来到上海音乐学院,他们告诉我,在一个楼梯下面的小房间,发现了几个黑封皮的本子,上书“聪儿来信摘编”,原来是当年傅聪先生给家里写的信,他母亲都将其摘录在这些本子上面。这三个笔记本,就安静地躺在了那个角落里那么多年。当时我看了非常激动,在征得傅敏的同意之后,将它们全部复印下来了。为了这些信,我写过信给傅聪先生,希望这些信能够发表。傅聪先生给我回了信,信中说道:
非常抱歉的是,我不希望把我给家父母的信公之于世,一个字也不要。这是我最后的决定。
望谅解。
傅聪
1987年8月12日
那就是说,他不同意公布这些信件。后来傅聪来上海时我采访他,问他为什么不能把这些信和父亲的信一起收入《傅雷家书》。他说:“我父亲写给我的信,体现了他的思想,他的思想是非常高尚的。相比之下,我写给他的信是不足为道的。所以我的信请不要收进去。”按照他的意见,现在的《傅雷家书》就没有收编傅聪的信件。
现有的《傅雷家书》收录了傅雷先生写给他的长子傅聪、次子傅敏的信,还有几封是写给长媳弥拉的。这样的书在现在市场经济大潮之下,按理应该是本很平常的书,但它却成为现在中国市场的畅销书,总印数超过了100多万册。从1981年至今已经21次印刷,在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本家书,从可读性来说并不强,仅是一封又一封的信,也没有吸引人的小标题,无非是几月几日,然后是一封信,如此而已。为什么这么一本书会有这样巨大的影响,会吸引那么多的读者,而且现在成了一本名著了呢?
在我看来,这是因为这本家书中的父与子,是特殊的父与子。这本书中的父亲傅雷,既是位作家,又是位翻译家,学贯中西;儿子傅聪是位艺术家。这样的家书就充满了文学色彩、艺术色彩,是在艺术的氛围中用优美的笔调写成的。它不是一般的家信,其中蕴含了很多人生哲理、丰富感悟。这本书超出了一般家书的范围。我曾经说过,信分两种:硬的信和软的信。硬的信是单纯地讲事情,像公文一样,讲完就结束了;而像傅雷家书这样的信,是软的信,它带有思想、文学、艺术等色彩,有很深刻的艺术价值。另外,傅氏父子是一对特殊的父子,他们父子受到“极左”路线的连环迫害,演绎了循环的悲剧,是那个时代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命运的缩影。大家都知道“反右派”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是“极左”路线的两个重要的阶段。邓小平同志在《邓小平文选》中多次提到:我们从1957年下半年以来,犯了严重的“左”的错误,这个错误后来到“文革”,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邓小平所说的“1957年下半年”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就是“反右派”运动。傅雷先生在“反右派”运动中受到了严重冲击,1958年4月被划为“右派分子”。随之引起的连锁反应是导致当时在波兰留学的傅聪出走英国,而傅聪的出走又加重了傅雷的罪行。所以在“文革”当中,傅雷先生就成了“叛国分子”的家属,导致了傅雷夫妇上吊自尽。所以傅雷与傅聪不是一般的父子,这对父子的命运非常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在“极左”路线下的悲惨命运。因此,《傅雷家书》反映的不是一般的家庭,而是这么一个特殊的家庭。
傅雷是中国翻译界的一代巨匠,能够和他相提并论的,有用毕生精力翻译莎士比亚作品的梁实秋,以及在翻译俄罗斯文学方面做出巨大贡献的草婴先生。傅雷从事的是法国文学的翻译,傅雷的译文集现在有15卷,500万字,这是他毕生的劳动成果。但在傅雷的著作之中,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傅雷家书》。傅雷作为一名翻译家,从翻译的技巧和水平上,称得上是中国译界的巨匠。但他翻得再好,也无非是替外国作家说中国话,或者说是把外国作家的作品用中国的文字非常完美地体现出来。他的翻译作品中所透露的是外国作家的思想,而并非他自己的思想。唯有《傅雷家书》,估计他生前也没有想到过将来他的这些信会编成一本《傅雷家书》,会有100多万册的印制量,会受到那么多读者的喜爱。他根本不会想到这本书会成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书。《傅雷家书》体现了傅雷的思想,他的艺术观、人生观,可以说,《傅雷家书》是傅雷人格的最集中的体现。
其实要认识一本书并不容易。傅雷是上海的作家,傅聪是上海出去的音乐家。上海一家出版社曾经打算出版《傅雷家书》,但最终不敢出版。书稿后来落到了时任三联书店总经理范用手中。范用看到这么好的书稿,眼睛一亮,决定出版。所以这本书1981年由三联书店出版,一直印到现在。因此,一个出版社有没有魄力,一位编辑家有没有眼光是非常重要的。在这本书被尊为名著、受到大家欢迎的时候,我们不能不提到三联书店以及当时的总经理范用先生。当然,上海当时没有出版这本书,可能是由于这对特殊父子的敏感的政治背景。尽管“文革”已经过去,但其带来的影响不可能一下子消除。我曾经碰到当年把《傅雷家书》退稿的那位朋友,说起这件事的时候,他仍然感到非常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