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食芯片:食物的未来是多功能主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总有一些食物密语,是你从未察觉到的

在食物的王国里,食物用它们的专属语言,几乎每天都在用各种形式与我们互动交流,只不过我们从未在意过它在对我们说什么,事实上,假如你能静下心来去感受、去倾听,你就会发现原来它们的世界是如此的丰富多彩。

《圣经》中曾经有这样一个古老的故事,起初上帝创造世界的时候,世界上只有一种语言,大家彼此交流没有障碍,互相理解,其乐融融。

但慢慢地由于人类变得越老越傲慢,他们在巴比伦兴建通天塔,而且塔身越建越高,这种行为触怒了上帝,于是,上帝就施法变乱了他们的语言,从那时起,人类的语言便不相同了。人与人之间在沟通上出现了语言的障碍,不同地方的人见面,谁也听不懂谁在说什么。为了能够寻找到合适的地方生存,他们纷纷远走他乡,散布到了世界的各地。

如今,不同的国度,有着自己不同的语言,据统计当下仅人类之间的语言就有7000种之多,大家为了更好地交流,正在努力彼此破译,彼此共融,努力地突破语言的局限,只为能够更好地增进彼此的了解,创造更为美好的生活。

但是你知道吗?正如人类有自己的语言一样,我们碗中的不同食物,也有着自己的语言。而且因为每一种食物的生长地域不同、照射的阳光强度不同,它们所传递的语言信息也是截然不同。

有一位医生给人开中药的方式很奇特:他在给每个病人配药的时候,会根据这个人所处的地域,来对其所配备的药物做出选择。药物有诸多种,能治疗同一种病的也有很多种,但这位医生对同一种病,对某些人会运用北方生长的药材,对有些人会下意识地用一些南方生长出来的药材。

有人问他原因,他笑笑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他们的体质适合用他们身体系统里最认可的药物来进行调理,找到他们身体最需要的东西,他们的身体才会好得更快些。”

由此来看,我们所食用的食物在生长的过程中是存在地域化语言的,而且这些语言在我们的身体里还会产生各种微妙的反应。只不过有些时候,我们自己没有意识到而已。老人们常说的那句:“生在什么地方的人,就吃什么地方的菜。”人是生活习惯的奴隶。

一日三餐,三顿饭从加工到进食,我们与食物都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语言互动,他们用自己的形态、色泽、味道等各个方式,在向我们传达着信息,告诉我们目前它所处的状态是什么样的。下面我们就列举一些最常见的食物,下意识地听听,它们在用自己的语言说些什么。

(1)苹果切开后放一段时间,怎么就变成褐色了呢?

解读:我发生了酶促褐变,现在我的维生素C正在流失。

在果蔬和薯类的世界里,体内带着“分氧化酶”,同时还富含着很多抗氧化作用的“多酚类物质”,当这些东西碰到一起,再遇上氧气的催化,就会在色泽上发生变化,出现“酶促褐变”,这个过程就是酚氧化酶催化无色的多酚类物质发生的氧化反应,最后生成有色的“醌类物质”。

这些醌类物质彼此聚合,颜色就会越来越深。虽然在整个过程中,不会产生什么有害物质,但变色后的多酚类物质的抗氧化能力已经开始下降,随之而不断流失的就是食物中的维生素C含量。所以,当你看到蔬果薯类的颜色发生不同的改变时,就是它们向你发出的语言信息,告诉你:“我什么时候食用营养价值最大,什么时候食用会让营养流失。”

(2)烤肉产生棕红色、烤馒头变黄

解读:我发生美拉德反应啦,可能产生致癌物。

很多含有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的食物,经过高温的加工烹制后,颜色都会发生变化,它们有的发黄、有的发褐,但散发出来的香气却十分诱人,很多人觉得这种食物一定很美味,却没有意识到,这时候我们手中的食物早已经用自己的语言向我们发出了危险信号,它用它的色泽和味道在对我们说:“我发生了美拉德反应,目前我存在一定的危险性。”

为什么会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呢?因为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食物,在经过加热烹调处理以后,会产生一种副产物,这种副产物名为丙烯酰胺,是一种致癌物质,它本身与香气无关,也不带任何颜色。

对于这样的食物而言,加热后颜色越深,香味就越是浓郁,丙烯酰胺的含量也会越高。而这些很可能给我们身体带来伤害的信息,食物早就用它们善意的语言,传达给了我们,只不过很多人仅仅只被美味吸引,却忘记了解读它发出的“危险”的语言信号。

(3)紫甘蓝焯水后怎么变蓝了

解读:我的花青素遇碱变蓝了,我的稳定性正在下降。

草莓、紫甘蓝、紫薯、紫米等食物都富含着丰富的花青素,这种物质是一种很强的氧化剂,对我们的身体健康很有帮助,可以保护人体免受自由基的损伤。

花青素有一个特点,它们在酸性的作用下呈红色,而在碱性状态下呈现的是蓝色,中间还可以出现诸如紫色、绿色的一些过渡色,出现这些颜色,都不要担心,这些变色都是很正常的。但从营养角度来说,花青素在酸性的条件下稳定度是最好的,所以当我们按照自己的意愿烹煮食物的时候,食物也已经用自己的语言告诉我们自己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能保证自己营养的最佳状态了。

(4)明明是绿叶菜,炒后怎么变黄了?

解读:我的叶绿素脱镁了,我的镁元素正在流失。

绿色蔬菜总是给人一种很新鲜的感觉,它之所以会呈现绿色,多数都归功于叶绿素中的镁离子,当阳光折射到植物身上,它们体内的叶绿素中的镁离子会让其他颜色的光有来无回,最终只留下其中绿色的光能反射回去。

但当植物面临加热的时候,它们身体里的叶绿素就开始变得不稳定了。科研人员经过研究发现,醋中的乙酸,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醋酸,会直接破坏叶绿素的结构,直接将植物中的叶绿素变成“脱镁叶绿素”,这时候的蔬菜就会因为镁的流失而迅速变成黄色,因此,当我们烹煮蔬菜的时候,它们也在用自己的本能语言对我们说:“少加醋,少加醋,否则我的镁元素就要流失啦。”

(5)豆腐表面怎么发黏了?

解读:别吃了,我有细菌滋生了,目前体内含有毒素。

豆腐和肉类一样,都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食材,很容易因为通风不良或者温度不合适等原因,出现细菌滋生的情况。一旦细菌滋生,豆腐就会变得黏黏的。这时候很可能豆腐的体内已经开始滋生毒素了,即便是用热水冲洗也很难保证能够全部洗掉。

所以这时候豆腐就已经用自己发黏的状态语言,向我们发出暗示,只要是高蛋白的食品,身上出现黏滑物质,就不能再吃了。

关于食物的语言,可以说有成千上万种。在跟我们交流时,它们会根据各自的性格使用不同的语言。可以说,每一种食物都有属于自己的密语,我们只有用心地观察,才能够“听”懂食物所讲的密语。

在这里需要提醒的是,食物特性决定了食物本身最佳的加工与食用方法,不能单纯地用味道为唯一评价指标其是不是健康。除此以外,食物搭配的合理性也是食物健康需要考虑的因素。功能食物的发展方向要遵循科学搭配,同时考虑食物本身特性,这样才能够让食物变得既健康又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