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201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转型升级,推动我国发展“从国际产业分工中低端向中高端提升”。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推动我国具备条件的企业通过对外投资等方式在全球进行产业布局,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当前我国依然面临着产业结构不合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等一系列问题。2015年、2016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相继提出,当前我国要大力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培育新兴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推进我国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重新塑造我国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地位。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加快“走出去”战略实施进度,大力推进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充分发挥有效投资在稳定我国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中的关键作用。

对外直接投资这一现象最早出现在发达经济体之间,曾是发达经济体特有的经济活动。1970—1991年,发达经济体的对外直接投资占全球的比例达到90%以上。然而,近年来发展中经济体对外直接投资占全球的比例显著上升,从2000年的7.6%骤升至2014年的34.6%。相反,发达经济体对外直接投资占全球的比例则呈现明显下滑态势,从2000年的92.1%骤降至2014年的60.8%,下降幅度显著,但总体而言,发达经济体一直占据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主导地位。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数据库相关数据整理计算所得。

作为开放经济条件下不同经济体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迅速,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水平不断提升。与此同时,国际贸易发展却相对缓慢,传统的以商品贸易为主的国际经济交往被打破,对外直接投资逐步取代国际贸易成为国际经济一体化中的核心力量。随着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国际竞争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已经成为新兴的对外直接投资来源国和对外经济合作的重要参与国,世界影响力不断提高。

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近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在2013年全球对外投资总额急剧下降的背景之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却持续增长。据《2014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统计,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创下1231.2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4.2%,连续三年成为全球三大对外投资国之一。2014年,我国有1.85万家企业对186个国家或地区进行了对外投资,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资产总额达到3.1万亿美元。自2000年以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和在全球的占比持续上升。在流量方面,2000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及其全球占比分别为9.2亿美元和0.1%;而在2014年,则分别上升到1231.2亿美元和9.1%,位居世界第三。在存量方面,2000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及其全球占比分别为277.7亿美元和0.4%;到了2014年,则分别上升到8826.4亿美元和3.4%,位居世界第八。根据《2014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数据库相关数据整理计算所得。

对外直接投资的迅猛发展对中国经济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对外直接投资是我国企业获取国外先进技术或研发平台、寻求国外资源和能源、获得品牌价值优势、拓展市场和营销渠道优势,从而提升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更是推动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国内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自我国明确提出“走出去”战略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二、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第一产业占GDP比重逐年下降,且幅度均较大。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快速增长,国际地位显著提升。据《2015世界投资报告》统计,201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1万亿美元,比2001年的1.3万亿美元增长了6倍多。

虽然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不可否认的是,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相比,仍相对滞后。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统计,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相当于当年外商直接投资流量的90%,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相当于当年GDP总量的7.25%,虽高于同期发展中经济体,但低于同期全球、转型经济体,远低于发达经济体。

对外直接投资从本质上说是资本要素在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单向流动。随着国内资本要素的减少,资本要素流出国(母国)经济发展将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此外,对外直接投资有利于增加母国在东道国的资产,从而为其带来额外收益。与此同时,人才、技术、资源等生产要素伴随着资本要素的流动而流入东道国,对于东道国的经济发展也将产生重要影响。作为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对外直接投资影响母国产业结构升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业大规模对外直接投资改变了原有的产业结构,从而影响国内产业结构升级;二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对母国中间产品的需求结构也将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国内产业结构的变化与升级;三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在东道国获得反向技术外溢、外部经济等效应后可以快速发展壮大,随后通过产业关联、需求效应和扩散效应等间接影响母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国内外学者对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升级展开了相关研究,界定了产业结构升级的内涵(李子伦,2014;唐艳,2011),提出了产业结构升级的测度方法(王滢淇,阚大学,2013;李逢春,2012;潘颖,刘辉煌,2010;徐德云,2008;周昌林,魏建良,2007;杨晓猛,2006;靖学青,2008),研究了对外直接投资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区位和产业选择问题(陈亮恒,2015;李新,2014;李述晟,2013;雷鹏,2012;方明媚,2008;王玉宝,2009),揭示了对外直接投资与母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机理(尹忠明,李东坤,2015;贾妮莎,韩永辉,邹建华,2014;宋维佳,王军徽,2012;赵伟,江东,2010),剖析了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霍忻,2014;遇芳,2013;杨建清,周志林,2013;李逢春,2012;Barrios, Gorg, Strob,2005;Lipsey,2002; Advincula,2000)。现有的研究和理论成果主要集中在产业结构升级的界定和测度方法、评价模型,以及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区位和产业选择、机理关联、升级效应等方面,因在分析产业结构升级水平的影响因素时大多学者采用传统的计量经济分析框架,因此得出的结论也不同。而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演化情况是怎样的?不同区域之间的产业结构升级水平是否存在一定的空间关联?除了运用传统的计量经济分析理论,能否从另外的角度来研究、验证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水平的影响因素?我国不同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又有何差异?现有的理论成果还未能很好地回答这些问题。基于此,本书通过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分析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水平差异的时空格局演化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和传统计量模型分析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水平的影响因素,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从多角度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基础及对外直接投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效应的差异性,这也正是本研究的出发点与核心意义所在。

1.1.2 产业结构升级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1.1.2.1 产业结构升级是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2014年5月,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及“新常态”,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要适应新常态,针对当前经济发展应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习近平在谈及经济新常态时指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根据《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4年,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实现58332亿元,增长4.1%,占GDP的9.2%;第二产业增加值实现271392亿元,增长7.3%,占GDP的42.6%;而第三产业超过第二产业,增加值实现306739亿元,占GDP的48.2%,实现了快速增长。各种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突出表现在:以金融业、服务业特别是以互联网经济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以制造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不断发展,工业制造体系不断完善,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实力不断增强。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我国人口红利即将消失和环境承载力不断下降的情况下,我国产业结构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农业基础地位仍然较为薄弱,工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与其他产业发展不平衡,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仍然有限,环境污染与产能化解的矛盾仍然突出。

适应经济新常态,引领经济新常态,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上新台阶,关键还是在于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因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是当前摆在我国各级政府面前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1.1.2.2 产业结构升级是我国继续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的客观要求

近年来,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2014年,我国经济增长率为7.4%,2015年则下滑至6.9%,相比于2007年的14.2%,章轲.人大报告:预计2015年全年GDP实际增速为6.9%[EB/OL].(2015-11-23)[2016-1-13].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20151123/011923820640.shtml.下降幅度明显,但是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相比,我国经济增速仍在较高增速的合理区间。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在强调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而结构调整最为重要的就是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此外,我国“十三五”发展规划强调,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要素配置,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由此可见,作为“十三五”时期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积极推进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仅有利于我国经济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更有利于促进我国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不断提升。

当前,全球产业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新一轮技术革命汹涌而来,制造业竞争不断加剧,我国产业结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然而我国各产业之间发展不协调,存在着产能过剩、关键技术缺乏、产业融合不理想等突出问题。因此,加快推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积极推动我国产业发展重点从强调增长导向的数量关系逐步向强调产业融合的质量关系转变,已刻不容缓。

1.1.2.3 产业结构升级是加快推进我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过程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贸易自由化、生产全球化、金融国际化等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其中生产的全球化更是掀起了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浪潮。经济全球化也为各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创造了条件,扩大了市场,提供了便利,同时也摆脱了资源束缚。经济全球化实质就是产业的全球化。因此,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经济全球化的核心内容和必然过程。

不可否认的是,由于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的制约,我国的产业结构一直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在全球价值链中往往处于低端生产环节,企业研发能力薄弱,管理水平较低,产品附加值低,居于利润的被支配地位。与此同时,由于资金、劳动力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不断累积,出现了产能过剩、利润下降、增速放缓等现象。由于没有高层次的产业结构,资本和劳动报酬较低,难以创造高附加值的产品。可见,当前我国的产业结构已难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因此,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加快推进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世界产业大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实现我国在全球价值链环节中由低端到高端的不断攀升,已经成为我国当前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