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跃迁:刘邦传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沛公

现如今的沛县,并没有欢闹的声音传出。相反,人们一个个愁眉苦脸,倒更像是热锅上的蚂蚁。难道是秦军来了?或者说是其他的起义军打到这里了?都不是。真正令他们郁闷的是:一群人这就算是起义了,可是到现在,却找不出个首领来。之前的沛县县令早已经西去,那么现在到底立谁当首领呢?

大家看来看去,思来想去,最后目光都看向了刘邦。因为似乎这沛县里,就刘邦有出息。于是几番商议下,一拍大腿,大家一致推举刘邦任县令。

面对着热情的父老乡亲们,刘亭长却是做出了一个令大家费解的决定。他推辞了!

他说:起义这是一件大事。我虽然可以为了咱们的大业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可我能力小,万一保全不了父老可如何?你们还是另找贤人吧。

这时,萧何、曹参也都极力推荐刘邦。史书上说了一个原因:萧、曹是文官,顾惜性命,怕有后顾之忧,所以他们与沛县父老一起极力推举刘邦担任首领。但在我看来,这里体现更多的是彼此之间的信任。怕死无能的人难成大事,从之后的多年血战看来,萧、曹并不是那种贪生怕死之人。他们之所以如此推崇刘邦,是因为在他们的内心里,早已经认可了刘邦。

看着焦急的百姓们,为了不再令他们心急如焚,尽快稳定人心,极其“无奈”之下,刘亭长一百个不愿意地做了首领,号沛公。

对于刘邦的这种谦让,后世有的人指斥其虚伪。你手底下一票兄弟在那,谁敢不听你的,还那么不情愿,这不是典型的虚伪吗?其实这实在是错怪他了,岂不见各朝开国君主不都是在大臣寻死觅活的逼迫下才登上皇位的?说到底,这是个传统问题。

在这里有必要说一下,刘邦的称号为什么是沛公。这个“沛”不难理解,自然指的是沛县。那么为什么叫“公”呢?因为沛在之前曾经属楚地,而楚国的习俗就是把一县的县令县长称为某某公。而刘邦所在地为沛县,自然也就称之为沛公。

另外,刘邦对于自己做沛公再三推辞,除却礼法、“传统”上的需要,还有两个重要考虑条件。

第一点要考虑的就是:刘邦做首领,到底有多少人可以真心拥立?是否还有其他人也有这个野心呢?虽然刘邦在当地已经很有名气,但沛地的其他豪强还是有的。这些人都是不确定性。在没有摸清楚情况前就贸然答应做首领显然不是上策。而经过反复的观察后,刘邦发现,那些所谓的豪强权贵也只不过是贪生怕死、碌碌无为之徒,他们根本不敢扛起起义的大旗。在大事面前,他们充其量也就只是个配角儿而已。就这样,第一点忧虑解除了。

接下来的第二点,更是体现出刘邦的政治手段和大无畏精神。大家注意,当时的情况是:沛县父老反复拥立刘邦,可刘邦就是不答应。刘邦不急,可是当地人急了。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现在大家起来造反,却连个带头的人都找不到,想要回到以前已经不可能了,万一别的起义军或是秦军打来,咱们群龙无首,这可如何是好?在这种情势下,刘邦接受了大家的推举,尽管非常的“勉为其难”,但是总是为了拯救父老乡亲,才揽的这活儿。合乎于礼,尽之以义。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在心理上总会感觉刘邦是在拯救他们。

就这样,刘邦成了首领。沛县人举行了隆重的祭祀黄帝和蚩尤的仪式。他们把牲畜的血涂抹在旗鼓上,所有的颜色都是红色的。因为大家都相信刘邦是赤帝之子,赤帝之子必须要尚红。刘邦也在萧何、曹参等人的帮助下招收沛县年轻子弟,得到了两三千人。他以萧何为助手督办公务,曹参为中涓,周勃为侍从官,卢绾为宾客,樊哙为舍人,夏侯婴为太仆。

至此,刘亭长的大业开始了。

此等乱世,就让我刘季来会一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