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北京&广角北京
——《当代北京城市空间研究丛书》总序
1980年,我来到北京,在清华大学建筑学专业学习。三十年来,亲历了中国城市尤其是北京城的飞速发展。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我师从吴良镛先生,开始城市空间的研究。我的博士论文,从理论上进行了中国和西方城市空间的比较研究,探索了中国城市空间的本质特征及其演进规律。其中,有关北京城市空间的研究成为博士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文中提出的中国城市空间的“边界原型”和“街道亚原型”,呈现了中国城市建筑空间的本质特征和演进规律。千年古都北京城完整地体现了“边界原型”和“街道亚原型”空间特征,近代以来,体现西方城市建筑特征的“地标原型”和“广场亚原型”,正在融入北京城市空间。今天的北京城,旧城四合院以及单位大院的空间肌理延续至今,新区建设中出现的“大院式”楼盘遍布北京城。从中可以发现,“边界原型”呈现出的“院套院”空间形态依然很清晰。而王府井商业街、前门商业街和三里屯酒吧街等街道空间特色鲜明,延续了“街道亚原型”空间形态。与此同时,“地标原型”体现出的高楼林立景象以及同心圆放射的环路空间结构,逐渐成为当代北京城空间的形态特征。从20世纪50年代天安门广场的建成到20世纪90年代初越来越多“广场”的出现,表明“广场亚原型”正在成为当代北京城的显性空间,尽管有不少“广场”仅仅是文字性的名称。对北京城市空间的持续关注和研究,成为我学术研究的主战场,也为我深入思考当代北京城市空间的形态规律提供了基础。
20世纪90年代初,我博士毕业后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任教。那时,正是北京城市超大规模发展的初始。其后,城市规模急剧扩展,城市活动日益丰富,映入我眼帘的是一幅有厚度的、丰富多元的、立体的当代北京城市空间景象。于是,我开始关注北京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问题,对北京城市公共活动与空间之间的关联产生浓厚的兴趣。从1996年开始,结合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我拟定了当代北京“弱势空间”系列研究。针对北京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弱势空间”,如:商摊空间(杨滔)、街头观演空间(傅东)、无障碍空间(庞聪)、胡同游空间(谷郁)、行乞空间(戚积军)、婚庆空间(谷军)、殡葬空间(兰俊)、宠物空间(刘磊)、老字号空间(陈瑾羲)、夜市空间(夏国藩)、公厕空间(汪浩)等,指导研究生展开城市整体空间调查与研究。“弱势空间”体现了城市公共空间对人的关照,体察空间的细微部分。我把这项持续十余年的研究称为“微观北京”城市弱势空间系列研究。“微观北京”系列研究追求相对完整地呈现当代北京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的状况,并针对城市空间品质的进一步提升和优化,提出了若干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这项研究从一个侧面弥补了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北京城市公共空间研究的匮乏。2008年以来,部分研究成果以专栏形式在《北京规划建设》《建筑创作》上连续发表。
2001年,我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当代北京城市空间特色问题,成为我关注的研究领域。我拟定了“广角北京”城市空间研究系列,指导博士研究生完成了当代北京城市宗教空间(金秋野)、行政空间(王辉)、纪念空间(高巍)、博物空间(秦臻)、校园空间(陈瑾羲)、旅游空间(赵建彤)等专项研究。“广角北京”城市空间研究系列中的群众体育空间、旅游空间等专项研究正在进行中。广角北京以“城市空间切片”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尝试挖掘、呈现当代北京城的空间特色,为弘扬和创造北京城市空间特色提供参考。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它的发展可以看成是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我有幸亲身经历了北京城近三十年的巨大变化,并结合自己的专业,在有限范围内追踪了北京城的空间演进轨迹,探索了北京城的空间特征和特色。研究成果以我主编的《当代北京城市空间研究丛书》的形式出版。第一辑《微观北京》收录了我从1997年到2005年期间指导硕士研究生完成的北京街头零散商摊空间、北京大众观演空间、北京旧城胡同游空间等研究成果。第二辑《微观北京&广角北京》收录了我开设的“微观北京”和“广角北京”两个学术专栏上刊登的36篇关于北京城市空间研究的学术文章。这是我从2005年到2007年指导研究生完成的研究成果。第三、四、五辑由我指导的博士研究生完成。金秋野著《宗教空间北京城》、王辉著《行政空间北京城》、高巍著《纪念空间北京城》已于2011年7月出版;陈瑾羲著《大学校园北京城》已于2014年8月出版;秦臻著《博物空间北京城》、赵建彤著《旅游空间北京城》将于2015年出版。
北京城市空间研究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作,系列丛书的出版只是一个开始。希望这套丛书能为北京城市空间品质的提升、美好人居城市的创造有所启发。
朱文一
2009年12月28日
2014年8月9日修改
于清华园
北京市内八区与近郊区博物空间分布示意图 秦 臻绘
潘家园古玩市场,秦 臻拍摄,2009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