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概况
北京建立的第一个综合常设博物场馆是故宫博物院。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成立(图2.1)。该院前身即清代皇宫,故宫博物院以皇宫三大殿以北的内廷作为院址,是以展示中国古代艺术品收藏以及宫廷史迹为主的综合常设博物场馆。
图2.1 故宫博物院成立。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网站
新中国成立伊始,综合常设博物场馆曾一度成为博物馆发展的主流(又称为地志性博物馆)。1951年,文化部《对地方博物馆方针、任务、性质及发展方向的意见》指出:“各大行政区或省市博物馆应当是地方性和综合性的,即以当地的‘自然资源’(包括地理、民族、生物、资源等)、‘历史发展(包括革命史)’、‘民主建设(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设成绩)’三部分为陈列内容,使之与地方密切配合”。
当时北京最具标志性的综合常设博物场馆就是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两者现已合并为中国国家博物馆)。1958年,毛泽东视察安徽省博物馆时指出:“一个省的主要城市都应该有这样的博物馆,人民认识自己的历史和创造的力量是一件很要紧的事。”同年九月,党中央北戴河会议决定在首都天安门前建立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综合常设博物场馆的建设,得到了中央和全国各地广泛的支援。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综合常设博物场馆作为国家政治意志的象征,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20世纪80年代以后,北京各个地区兴办综合常设博物场馆成为综合常设博物场馆发展的新趋势。北京的地区综合常设博物场馆形成以首都博物馆为龙头,各区县综合场馆为补充的体系;此外某些原有的综合常设博物场馆对旧有的场馆进行了大规模改造,最突出的实例就是对国家博物馆的改造。
20世纪80年代以前,综合常设博物场馆主要是作为政治的象征而修建,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观念的改变,综合常设博物场馆的功能已经超越了政治意识形态的需求,而是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功能,如教育、娱乐、休闲、观演等功能,与城市生活以及大众之间的关联越来越紧密,成为城市文化的象征和公众聚集交往的重要场所。在首都博物馆新馆以及即将落成的改建后的中国国家博物馆中,都体现了作为综合文化功能场所的概念。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兴起,许多综合常设博物场馆开始借助这一载体,开办了数字博物馆网站展示平台来拓展传播效果,强化了博物场馆开放、服务和教育的功能。在这些数字博物场馆网站中,公众只需要通过简单的鼠标和键盘操作就可以参观到综合常设博物场馆中丰富多样的藏品,而不再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其中做的比较出色的有故宫博物院和首都博物馆等(图2.2),如故宫开辟了官方网站以及“数字故宫”,公众可以在电脑上选择不同的参观路线畅游故宫。首都博物馆开展了藏品虚拟展示服务,公众则可以通过鼠标键盘来操作获得真实的视觉感受。
图2.2 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
1. 构成方式
综合常设博物场馆是进行收藏、研究、展示的综合永久性文化机构。在总体构成上包括综合常设展场、公共导引空间和附属服务空间。其中综合常设展场是空间的核心部分。
1)综合常设展场
在综合常设展场中,各种类型的藏品如何陈列才能反映出国家、地区的文化全貌,是展场最重视的问题。综合常设展场的藏品陈列一般采用复合组织模式,通常由通史常设展场和主题常设展场两部分组成。通史常设展场陈列的内容为国家或地区的各个时代的史实,全面展现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包括文化、艺术、科学、经济、文学、宗教等方面。按照各种藏品所处的历史年代的顺序进行展陈。如首都博物馆通史常设展场以《古都北京·历史文化篇》为题,按照时间的顺序展示了北京作为古代都城的发展历史,共分为10个部分。
为了达到较为直观的效果,摆脱以往类似古玩铺式的平铺直叙式的陈列。目前一些综合常设展场在藏品的展示方式上,更加注重叙事性的表达。例如首都博物馆的采用了“内圈+外圈”的布局方式,其中内圈为“北京历史文化”的展示,外圈为“世界文明概览”的展示,以“北京历史文化”为核心,“世界文明概览”为背景,空间上选取了六个北京历史上重要的历史场景,利用各种藏品和辅助品进行了场景复原,成为关键的时间坐标串联整个历史展厅,使观众在较短时间内就能够了解北京的历史概貌(图2.3)。
图2.3 首都博物馆通史陈列构成模式
主题常设展场陈列的是反映国家或地区某一文化主题的历史文物艺术品。在这些展览中藏品也大都按照各个类别的年代顺序进行了陈列,是通史常设展场的重要补充。例如故宫中的钟表馆、绘画馆;首都博物馆中的古代青铜器精品展厅、古代佛像艺术精品展等。
故宫博物院是综合常设展场构成模式的一个特例。博物院收藏的藏品类型众多,涵盖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可以说是最为全面反映中国文化的综合藏品收藏馆,但是就藏品展示而言,因为其依托于明清皇宫建筑之中,受到原有文物建筑的制约,因此,许多文物展陈根本就无法展开。这是故宫博物院的重大局限之一。
2)礼仪大厅及导引广场
礼仪大厅及广场是综合常设展场与城市之间沟通联系的空间组成部分,是综合常设博物场馆仪式性的重要体现。主要包括从建筑造型、入口广场、公共大厅等几个空间要素构成。在建筑造型上充分强调自身的标志性,通过尺度、色彩、材料等运用体现与周边环境的显著不同。较为强调入口序列空间的营造,通常在主入口前设置开阔广场形成空间纵深轴线引导公众进入,突出了综合常设博物场馆作为城市文化象征的意义。公共礼仪大厅是综合博物展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入口及门厅空间序列的营造强化了综合常设博物场馆的的仪式型特征(图2.4)。
图2.4 首都博物馆广场与礼仪大厅
目前北京综合常设博物场馆存在着刻意追求公共导引空间大型化的倾向,例如首都博物馆主入口广场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而礼仪大厅面积则达到2000余平方米,高度为34米,远远超越了门厅功能的要求。中国国家博物馆建成后,其门厅面积更是达到了15000平方米左右,将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博物馆大厅之一,可以同时容纳5000人在其中走动。过大的门厅及广场在获得礼仪性的同时也造成了空间使用上的浪费。
3)附属服务空间
附属服务空间是综合场馆内各种为公众提供服务和休闲的场所设施,例如首都博物馆设置了数字放映厅、多媒体互动区、多功能会议厅、咖啡厅等休闲服务设施。这些设施对于提升常设展馆的空间品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 场馆特征
1)藏品
综合常设博物场馆收集的藏品品种齐全,涵盖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例如首都博物馆的馆藏包括金器、玉器、印章、书画等24大类藏品。故宫博物院的馆藏包括绘画、法书、碑帖、古玉器等33大类藏品。
在藏品数量上,总体上呈现出数量众多和品质优良的特点。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三个博物馆藏品数量最多,其中故宫博物院藏品数量达到150万件,国家博物馆藏品数量为62万件,首都博物馆藏品数量达到12万件,这三者总数224万件藏品,占据北京所有博物空间藏品数量的80%以上,占全国各文物机构藏品总数的13.0%。
除了在数量上具有十分突出的优势以外,综合常设博物场馆更是拥有了一大批重要的国家级珍贵藏品,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图2.5)。其中故宫博物院拥有的一级藏品最多,有8273件,镇馆之宝如金瓯永固杯、平复帖、清明上河图(其中金瓯永固杯现展于珍宝馆,平复帖及清明上河图不定期对公众展览);中国国家博物馆拥有一级藏品2088件,居于次席,镇馆之宝如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唐三彩骑驼乐舞俑、金缕玉衣;首都博物馆一级藏品197件,镇馆之宝如伯矩鬲、景德镇窑青花凤首扁壶、缂丝十二章龙袍等(其中伯矩鬲展于燕地青铜艺术精品展厅,景德镇窑青花凤首扁壶展于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厅,缂丝十二章龙袍展于北京文物精品展厅)。这三者的一级藏品总数为10558件,占全国各机构收藏的一级藏品总数的19.6%。尽管藏品众多,但是与观众见面的开放藏品却十分有限,故宫博物院只有1%的藏品与公众见面,首都博物馆只有8%的藏品与公众见面。
图2.5 北京三大综合博物场馆的镇馆之宝
2)藏品来源
综合常设博物场馆的藏品主要依靠行政手段,来源于考古发掘、国家调拨、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赠、从物资回收部门拣选和价购等,不过,藏品来源的地域范围各有区别。其中国家综合场馆的藏品来源于全国范围内各个地区出土或征集的各个时代的藏品为主,如故宫博物院藏品主要是由明清皇家从全国各地征集而来的各种文物珍品,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藏品来源于各地出土的文物以及个人捐献等等;市级综合场馆收藏的对象以北京地区的藏品为主;区县综合场馆收藏的对象以各个区县的藏品为主。
3)隶属关系
北京综合常设博物场馆按照隶属关系可以分为国家综合场馆、市级综合场馆和区县综合场馆三种子类型。不同等级隶属关系的综合常设博物场馆在规模、区位、藏品数量、资金投入、空间影响力等方面呈现出明显的等级差异,其中国家综合场馆处于最高等级,无论是在藏品数量还是建筑面积都处于绝对的优势,市级综合场馆(首都博物馆)次之,区县综合场馆最弱。
4)规模
作为地区文化的象征,综合常设博物场馆的地标性突出,往往成为地区的标志性建筑。体现在高度、体量、尺度、色彩及材料等方面,具有很强的空间识别性,而从占地面积上则级别差异明显。其中国家综合场馆的展示场地十分巨大,如故宫博物院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为全国之首;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建筑面积达到17.86万平方米。市级综合场馆(首都博物馆)次之,首都博物馆的建筑面积达到6万多平方米。不过,区县综合场馆规模则远远低于国家和市级综合场馆,规模最小的通州区博物馆建筑面积只有266平方米(图2.6)。
图2.6 北京综合博物展馆建筑面积统计
如前所述,综合常设博物场馆按照空间等级以及藏品展示的主题不同可以分为国家综合场馆、市级综合场馆和区县综合场馆三种子类型。下文分别对这三种空间类型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