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
考试科目: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
1三网融合
2传播权
3特写
4编者按
5新媒体写作
6媒体资产
74C理论
8U型结构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60分)
1为什么本质真实不能成为新闻真实的衡量标准?
2试比较信号和象征符的区别。
3简述新闻线索的含义及特点。
4简述消息背景的类型及特点。
5媒介市场细分的因素有哪些?
6英国广播公司公共化发展战略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结合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规律论述你对习近平“二一九”讲话的理解。
2结合实际,论述受众对媒介活动进行社会监督控制的方式类型、作用以及意义。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
1三网融合
答:“三网融合”又称三网合一,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大网络经过技术改造、业务流程再造和运行体制改革,达到基于一个网络就能实现多媒体传播功能的过程。三网融合表现为在技术上趋向一致,在网络层面上实现互联互通,在业务层面上相互渗透和交叉,在应用层面上使用统一的通信协议。三网融合的目标是通过同一条网线(或无线接入)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的多媒体通信传播业务,从而使消费者能够既经济又有效地完成包括打电话、看电视和上网等各种媒介消费行为,其动因主要来自于传播技术的创新和演进,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兴起。在中国,涉及电信、广播电视等行业的体制改革也为三网融合提供了必要的政策依据。三网融合对于形成信息传播领域新型的服务体系、运营机制以及商业模式,对于促进信息传播产业结构的优化以及产业规制的调整和完善都具有重要意义。
2传播权
答:传播权在传统上是指表现自由或言论自由的权利,它是构成社会的每个成员所享有的基本权利之一。社会成员是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的主体,他们有权将自己的经验、体会、思想、观点和认识通过言论、创作、著述等活动表现出来,并有权通过一切合法手段和渠道加以传播。在这里,理所当然地也包括通过大众传媒渠道进行传播的权利。
3特写
答:特写是表现成年人肩部以上的头像或某些被摄对象细部的画面,也包括一部分近景。特写的功能是选择与放大。特写有多种,其作用都是通过细节去揭示事物的面貌,去发掘事物的本质。特写还可以弥补新闻消息一般不太涉及的“心理情绪”这一内容的传播,使人们在接受基本信息的同时,感受特写细节所传递的无言的感情信息。特写画面内容单一、易懂,画面的时间长度有2秒钟即可。
4编者按
答:编者按即编者按语,是指一种依附于新闻报道或文稿的画龙点睛式的简短的编者评论。编者按又称按语,在新闻或文章的前面、中间和最后均可出现,用以交待背景、表明看法,是一种非常灵便的评论形式。编者按不是独立的新闻评论文体,而是报刊、通讯社、广播、电视等新闻传播媒介的编者专用的对新闻稿件所加的评介、批注、建议或说明性文字。编者为受众更准确、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新闻和理解新闻而写,也是编者借助于新闻或文稿传达自己的态度、意图和观点的发言方式。
5新媒体写作
答:新媒体写作是指在传统媒体写作的基础上(理论、结构、技巧、形式等),为了更适应读者的需要、适应新的传播媒介,在写作上做出的一种适应和改变。新媒体写作一方面依旧遵循传统文字表述、有声语言表述、视听语言表述的相关规则,另一方面也正在表现出独有的特征,这主要体现于下面四个方面:①多媒体写作;②超文本链接;③全方位互动;④大功能检索。
6媒体资产
答:从狭义上看,媒体资产主要是指内容资产,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站、通讯社等媒体单位,每天都要生产大量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新闻业务数据,这些数据和描述这些数据的元数据以及它们的版权信息等就是媒体资产。从广义上看,媒体资产除内容资产外,还应包括媒体的品牌、政策优势、市场份额,以及它的人才群、受众群、客户群、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等所有的有形和无形的资产。
74C理论
答:4C理论于1990年由美国营销专家劳特鹏提出,即需求(Consumer wants and need)、成本(Cost)、方便(Convenience)和沟通(Communication)。具体是指:①消费者需求——企业应生产消费者所需要的产品而非自己能制造的产品;②消费者愿意付出的成本——企业定价要研究消费者的收入状况、消费习惯和同类产品的市场价,而非品牌策略;③为消费者所提供的方便——销售的过程在于如何使消费者快速便捷地买到该产品,由此产生送货上门、电话订货、电视购物等新的销售行为;④与消费者的沟通——消费者不只是单纯的受众,本身也是新的传播者,必须实现企业与消费者的双向沟通,以谋求与消费者建立长久不散的关系。4C理论强调,企业整个营销应以消费者为核心,消费者的需求决定了企业的经营方向和营销策略,决定了广告的内容和形式。
8U型结构
答:U型结构(United structure)又称一元结构,在近一个世纪的成长过程中,是现代企业最为基本的组织结构,其特点是管理层级的集中控制。U型结构是一种高度集权的结构形式,它表现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按照功能划分为若干个职能部门,每一个部门又是一个垂直管理系统,各部门独立性很小,企业实行集中控制和统一指挥,每个部门或系统由企业高层领导直接进行管理。U型结构可以使企业达到必要的规模和效率,适用于市场稳定、产品品种少、需求价格弹性较大的环境。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60分)
1为什么本质真实不能成为新闻真实的衡量标准?
答:(1)本质真实的含义
本质真实有以下几种代表性的说法:
①本质真实指的是反映事物的客观规律。新闻报道应当做到事实的准确和本质的真实。
②本质真实指的是全面反映情况。新闻报道应当全面、客观、公正。我们表彰光明面时,要注意到阴暗面,而揭露阴暗面时要体现出光明面的力量,这才能接近和达到本质的真实。
③本质真实指的是正确的立场。报道什么、宣传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都要符合党的政策精神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④本质真实指的是舍去假象、偶然性的事实,而必须报道真实、必然性的事实。
(2)本质真实的不恰当之处
本质真实的四种提法是不恰当的,或者说是不科学的。
第一种说法,客观规律可以说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提供真实情况是走向真理的第一步,但真实毕竟不能等于真理,反映事物的客观规律这基本上是科学研究机构的任务,新闻媒介无论如何承担不了。
第二种、第三种说法涉及了新闻报道的指导思想、思想方法和立场。正确的政治立场、指导思想和思想方法无疑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分析事物,但我们不能以政治立场、思想方法的正确与错误作为判断新闻报道真与假的标准。
第四种说法显然违反哲学常识。既然假象也是一种事实,只要我们不把它当作真相,报道出来也未必能说它不真实,假象也是事物本质的歪曲的反映。
(3)“本质真实”不能成为新闻真实性的衡量标准
新闻真实,又称新闻真实性,是指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即表现在新闻报道中的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事情(What)、原因(Why)和经过(How)都经得起核对。新闻真实性不但要求每篇新闻都真实(即单个真实),而且要通过连续不断的新闻报道反映出整个现实的真实(即整体真实)。
综合本质真实含义的局限与新闻真实性的要求来看,很显然,“本质真实”不能成为新闻真实的衡量标准,新闻报道的真与假只有一个标准:是否符合客观实在。
2试比较信号和象征符的区别。
答:(1)信号
①信号的定义
信号具有物理性质,是对象事物的代替物。
②信号的特点
a.信号与其表示的事物之间一般具有自然的因果性,一切自然符号都是信号。
b.信号与其表示的事物之间一般具有一对一的固定对应关系,自然信号和人工信号都具有这种特点。
(2)象征符
①象征符的定义
从形式上而言,象征符是一种替代物;从内涵上而言,象征符是由于具有“意义”而获得的一种解释。象征符号是具有双层意义的符号:第一层是符号的字面意义,第二层则是符号的类比或者联想意义。
②象征符的特点
a.象征符必须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
b.象征符不仅能够表示具体事物,而且能表示抽象事物。
c.象征符不是通过遗传,而是通过传统或学习得到继承的。
d.象征符可以自由创造,与指代的对象事物之间不需要必然联系,关系具有随意性。
(3)信号和象征符的区别
①信号是对象事物的代替物,而象征符是对象事物之表象的载体。
②信号具有物理性质,而象征符则具有人类语义性质。
③信号一般表示具体的事物,而象征符不仅能够表示具体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的事物。
④信号有自然信号和人工信号两种,而象征符必须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
⑤信号与其表示的事物之间一般具有自然的因果性与一对一的固定关系,而象征符是可以自由创造的,象征符在与其指代的对象事物之间不需要有必然的联系,它们的关系具有随意性。
3简述新闻线索的含义及特点。
答:(1)新闻线索的含义
新闻线索又称采访线索、报道线索,是指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简明信息或信号。新闻线索是新闻采访的起点,为新闻采访报道提供有待证实、拓展和深化的讯息。新闻线索不等于完整的新闻事实,因而不能直接拿来构成新闻报道。它一般比较笼统、简略、模糊,有时甚至残缺不全或与真相有出入,但对于记者采访却有价值,可以引导记者发现和发掘重要的新闻事实,为新闻记者提示新闻的所在以及新闻采访的方向。新闻线索来源广泛,常见的有各种情况的反映、简报、来稿来信来访、剪报资料、口头传闻等。
(2)新闻线索的特点
①相比于新闻事实(事件),多数新闻线索显得较为简略,没有过程,更没有细节,基本上不可能做到新闻五要素俱全。
实际上新闻线索是一个关于新闻事实(事件)的简单信号,记者必须在此基础上深入采访,才能使信息由零散变得完整,由简略变得详尽。当然,有时候新闻线索本身就已经比较详细,甚至还有细节,但这种情况是不多见的。将别人已经报道的新闻事实作为自己采访的线索,可能会出现上述情况。这样的线索一般来说已经有了一个采访的良好基础,会使采访进行得相对顺利。
②相比于新闻事实(事件),新闻线索往往是比较零碎的,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新闻线索才可能比较完整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在一个新闻事实(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事件的结果与原因等,存在着一定的逻辑联系。正因为新闻线索通常都是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环节,往往不容易让人看出环节之间的逻辑联系,因此,单单依靠它根本无法清晰地描述新闻事实(事件)。但是新闻线索能标示新闻事实(事件)的存在,顺着新闻线索逐步深入,新闻事实(事件)得以完整、准确的还原是完全可能的。
③新闻线索稍纵即逝。与新闻事实(事件)一样,新闻线索也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它往往在不经意间从人们身边消逝,且重复出现的可能性极小。一个反应迟钝的记者,一个在思想上完全没有准备的记者,很有可能会屡屡失去抓住新闻线索的机会。
④新闻线索的出现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新闻事实(事件)的发生有其必然性,但也有一定的偶然性,作为新闻事实(事件)信号的新闻线索的闪现当然更具有偶然性。新闻线索可以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出现,但当人们希望它出现时,它往往消失得无影无踪,它的出现似乎无规律可循。
⑤新闻线索涉及较多的是表象,可能确有其事,也可能只是假象,或者是真假混杂。新闻线索的可靠程度有待进一步证实。如果轻信新闻线索或者过于相信自己的直觉,就有可能导致假新闻。有时,随着采访的深入,新闻线索会得到不断修正。另外,对同一种信号,在不同的背景下可以有不同的解释。由于新闻线索是一种“信息的片断”,因此即使新闻线索是完全真实的,也应防止断章取义的情况发生。
4简述消息背景的类型及特点。
答:(1)消息背景的定义
消息背景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与其他方面的联系等。一般说,它是消息的从属部分。
(2)消息背景的类型
①烘托性背景
这一类背景,主要用来构成与新闻事实(事件)的对比关系,从某一方面烘托(正面烘托或反面烘托)新闻事实(事件)。
②说明性背景
这类背景的作用是,说明新闻事实(事件)的由来,或交代有关人物以往的经历,或对新闻事实(事件)本身从历史、地理、科技等方面进行解说,或对与新闻事实(事件)相关联的、重要的、难解的概念术语加以解释。
③揭示性背景
用于披露新闻事实(事件)背后的有关情况,包括鲜为人知的情况(所谓新闻背后的新闻),为受众进行理性判断提供依据。这类背景所提供的情况,可以是统计数据,也可以是有关人和事的历史的或现实的情况。
(3)消息背景的特点
①必要性
在消息中,背景并不是非有不可的部分,是否使用背景,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不使用背景,受众对新闻事实(事件)及其意义难以理解,这时使用背景是完全必要的;否则,就没有使用的必要。
②简明性
在消息中交代背景,必须体现简明扼要的要求:能用一段话交代清楚的背景就不用几段话,能用一句话交代清楚的背景就不用几句话,能用一个短语甚至一个词交代清楚的背景就不用一句话。
③灵活性
在消息中运用背景材料,应当遵循灵活性原则。要让背景材料出现在各个应该出现的地方,而不应当过于集中地、呆板地使用背景材料。
④趣味性
新闻报道要写得具有可读性,新闻事实(事件)本身鲜活、生动固然很重要,背景的作用也不可忽视。事实上,在消息中,背景部分完全可以写得富于情趣。
⑤通俗性
在消息文体中使用背景,目的是为了帮助受众排除障碍,理解新闻事实(事件),认识新闻事实(事件)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必须在化难懂为易懂方面作出切切实实的努力。
5媒介市场细分的因素有哪些?
答:(1)媒介市场细分的定义
媒介市场细分是指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购买习惯和心理偏好等因素的明显差异性,将整个媒介市场划分为不同类型的消费者集合的过程。在每一个细分市场内部,消费者的购买偏好及需求大致相同。也就是说,媒介市场的细分过程就是形成一个或几个对本企业而言同质的市场的过程。
(2)媒介市场细分的因素
媒介市场细分的依据主要有:地理标准、人口标准、心理标准、行为标准,根据这些标准进行的市场细分分别是地理细分、人口细分、心理细分、行为细分。
①地理细分
传媒按照地理变量所进行的市场细分叫做地理细分,这些地理变量包括:传媒使用者所在的地理位置以及城乡、地形、气候、交通运输条件、人口密度、城镇规模等因素。
②人口细分
传媒按照人口变量所进行的市场细分叫做人口细分,这些人口变量包括:年龄、性别、收入、职业、教育水平、家庭规模、宗教、种族、国籍等因素。
③心理细分
传媒按照使用者的心理变量所进行的市场细分叫做心理细分,这些心理变量包括传媒使用者的生活方式、购买动机、个性、社会阶层等因素,可分为关注环保型、家庭驱动型、理智消费型、生活压力型、健康饮食型、擅长交际型、经济头脑型、追求时尚型、传统保守型九个类型。
④行为细分
传媒按照使用者的行为变量所进行的市场细分叫做行为细分,这些行为变量包括传媒使用者对某一传媒的认知、态度、使用情况和反映,它作为一种客观的外在表现,比人们内在的心理活动更容易观察判断。此类细分可分为利益细分、传媒使用者细分、使用率细分、忠诚度细分四个类型。
6英国广播公司公共化发展战略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答:(1)英国广播公司公共化发展战略的特点
①体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实行准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分层决策体制和事业部制组织形式;
②建立资源补偿、价值增殖与用户投资回报相结合的经营机制;
③公共服务目标与商业化运营并重;
④改革融资体制,优化资本结构,适度推进负债经营,通过杠杆效应提高投资报酬率;
⑤编播与制作各自独立运行。
(2)英国广播公司公共化发展战略对我国的启示
①经营理念上
a.学会使用公共资金
首先是政府财政拨款,用税收向公共广播电视提供经费支持;其次,仿效英国引入广播电视许可证收费方式,以此收入作为广电公共资金的主要组成部分。这部分公共资金主要由专业的公益组织拨款获得,拨款来源于公众定期交纳的公共广播电视执照许可费;此外,我国还可以继续实行收订服务收费,包括有线电视、数字电视用户接收费、高清频道付费等,作为公共资金的另一大补充。同时,公共资金中的一部分可用于对独立制作人等新的公共节目供应者优秀节目的奖励,借此加剧各类供应者之间在节目制作方面的良性竞争,促进公共节目质量的优化与提升。
b.更新理念,注重业务
尽可能提供最佳质量的节目是英国广播公司的从业者在业务要求方面的重要理念。这一理念是其节目制作的原动力,使其创作出来的节目无与伦比。据此,我国应当重申国家的广电从业人员的价值理念,并加强广电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和业务能力,使其在业务上做到最好,从而促进我国广电事业的发展。
②运作机制上
我国可以探索组建面向全国、服务全社会的一个公共广播机构、一个公共电视机构,类似于英国广播公司的机构设置和运作模式,属于公共性质的国家播出机构,但完全有别于现有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国家媒体。在全国各大地域(如华北、华中、华南、华东、西北、西南、东北)建立地方公共广播、电视机构,它们可以走市场化道路,实现商业运营,但要部分地承担公共广播电视义务,要与前述全国公共广播、电视机构一同构筑覆盖全国的公共广播电视网络。
营造这样的行业宏观环境,目的在于使公共广电节目的提供者呈现多元格局,通过各类传媒机构的有序竞争,它们将共同为广大受众提供制作经费充足、质量上乘的本国原创节目;同时,它们还将竞争获取公共资金的权利,参与公共内容公司的组建运营,以便去创建公共广播电视服务的全新的最佳模式。
③节目样式上
实现公共广播电视理念最直接的表现途径,即制作播发丰富多元、高品质的公共广电节目。这涉及到公共广播电视要向不同受众提供有针对性的互补服务;要确保在新闻、时事及其他各类节目中报道各种观点;还要营造激励创新与提高内容质量所需要的竞争环境。因此,多元的节目供应机制是保障节目品质的关键一环。
已经提上英国广播公司议事日程的节目委托制作制、独立制作人等制度构想都是我们可以借鉴的模式。我国在实践操作中,要确保有一个以上大规模的公共广播电视供应者,而且公共广电内容制作要对广大制片人开放。除商业性的播出机构可以向公共广播电视提供节目外,还可以支持非营利组织提供大量节目,借此在他们之间形成竞争,有利于符合公共广播电视宗旨和特点的节目的持续供给。除新闻节目外,独立制片人提供的节目可以涵盖公共广电的绝大多数节目种类,有关管理机构可以考虑采取一定的措施,确保委过独立制片人完成的节目达到一定份额。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结合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规律论述你对习近平“二一九”讲话的理解。
答:(1)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规律
①政治、经济体制决定新闻体制
新闻体制是指新闻事业的所有制性质、决策机构的构成、新闻事业的结构和国家社会对新闻事业的制约机制等等。不同的新闻体制是由不同的政治、经济体制决定的。我们虽然可以把世界各国的新闻体制分成几种类型,但即使在同一社会制度、同一类型内,新闻体制也有许多差异。世界各国新闻体制都是从各国国情出发,由它们的政治、经济体制决定的,也受文化传统影响。
②生产力水平决定新闻事业的发展水平
新闻事业随生产力水平发展而发展,生产力水平高低直接影响新闻事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大小,这是新闻事业发展的一条客观规律。因此,当我们构想新闻事业的发展和改革时,必须从生产力的实际水平出发。脱离生产力的实际水平去构想新闻事业的发展,那只能是一种空想。
③传播工具的物理性能决定传播工具的特点
报纸、广播、电视能够同时存在,同时发展,是因为它们各有各的特点,无法相互取代。每一种大众传播媒介,为了求得自身发展,不被淘汰,都需要扬长避短,尽量发挥自己的优势,这是新闻事业发展的一条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因此,当我们构想新闻事业的发展和改革时,必须从传播媒介的自身特点出发。
④受众的多元需要促使了媒体多样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受众群不断扩大,受众的信息需求也越来越多样,这就促进了媒体的多样化发展。不断适应受众需要,这是媒体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一条规律。媒体的多样化,归根到底是为了适应各种各样受众的需要以及受众多种多样的需要;媒体的任何改革,归根到底是由媒体和受众矛盾运动引起的,是受众需要这一客观存在作用于媒体的意识的结果。
⑤反映现实生活的需要决定了新闻体裁的多样化
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新闻体裁也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少到多、由模仿到独立的发展过程。新闻体裁由简到繁的发展,有其自身发展规律。除了受到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欣赏习惯的制约外,它总是遵循大众新闻传播工具的特点,沿着更真实、更迅速、更深刻地反映现实变动的方向发展;沿着便利于读者阅读(收听、收看)、更吸引读者的方向发展。以最省的精力让读者获取最多的信息,以最容易接受的方式使读者受到最大的影响,这是新闻事业发展的一条客观规律。
⑥新闻教育适应新闻事业而产生、发展
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新闻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同时,社会日趋现代化,新闻报道手段的多样化,向新闻从业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新闻教育必须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才能反过来促进新闻事业的发展。
(2)对习近平“二一九”讲话的理解
①“二一九”讲话着眼于我国国情,指明了新闻舆论工作“党性原则”
习总书记在“二一九”讲话中指出“必须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牢牢坚持党性原则,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他还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坚持党性原则,最根本的是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必须姓党。
习总书记用“一个必须,四个牢牢”概括了我国特有的政治、经济体制下我国新闻体制的“政治伦理”与“政治责任”。一方面,我国新闻体制,不管从理念还是组织模式上,都不能复制西方模式,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为人民服务,为民族发声,党的新闻队伍从伦理上就应该为党和国家的事业摇旗呐喊,这是我国新闻体制的“政治伦理”。另一方面,我国的新闻工作在于团结群众,鼓舞人心,引导价值观,激发正能量,是否能做到这个程度,是一种政治责任。先有政治责任,才有职业责任。
②“二一九”讲话着眼于新兴传播媒介的新特点,提出了我国媒体融合的具体路径
习总书记在“二一九”讲话中指出,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不断提高能力和水平,他一再强调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一再要求新闻舆论工作者真正成为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这就说明习总书记看到了互联网作为新兴传播媒介对我国新闻传播事业带来的重大影响。在互联网的影响下,我们应更加重视新的技术应用,包括改良硬件,并优化新闻生产流程、改变新闻理念。
另外,习总书记提出要通过“互联网+”来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而不是过去单一的“+互联网”,这是对我国媒体融合具体路径的指导。现今,我国媒体融合仅在端口拓展方面有了良好的布局,而在平台自主建设与创新上仍未能达到总书记的要求。人民日报的“中央厨房”率先对“互联网+”的应用做了示范,未来我国媒体仍需要借鉴人民日报的经验做法,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实现真正的媒体融合。
③“二一九”讲话强调受众意识,有利于我国全方位、多层次的主流舆论矩阵的形成
习总书记的“二一九”讲话实现了从“新闻宣传”到“新闻舆论”用词的改变,这一变化是顺应了当今传播环境的变化,将传播中的“传”“受”两者的关系进行了一个新的调整。“新闻宣传”这个词更多地强调的是传播者的主体性,而“新闻舆论”一词更多侧重传播者和所要传播的内容在一个舆论空间里面会产生一个什么样的实际效果,它考虑到受众在互动中对传播效果产生的影响。
今天的受众日益呈现分众化、差异化态势,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信息需求,阅读习惯和接受心理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习总书记的“二一九”讲话强调受众意识,指出媒体需重视并适应新环境下受众的新需求。没有对受众需求的精准把握,就无法实现对舆论的精确引导。好的思想、观点、内容,需要通过生动的形式、多样的手段来表达;一个主题,可以根据不同受众选择不同的传播方法,这样才能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声部的主流舆论矩阵。
④“二一九”讲话重视新闻教育,对我国新闻媒体人才队伍建设有指导意义
习总书记在“二一九”讲话中专门提到,媒体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一方面媒体求贤若渴,另一方面新闻传播教育也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但是两者对接却有一些问题,新闻院校所培养的人才不一定就是媒体需要的人,甚至一些新闻传播教育培养出的人才跟实际需求还严重脱节。
习总书记的新闻教育观,适应了我国当今新闻事业发展的新需要,一方面,从“道”的层面强调了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是新闻人才培养的基本导向,新闻院校培养的学生必须要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另一方面,从“器”的层面强调了掌握新兴媒介技术是新闻人才培养的重要要求,新闻院校培养的学生必须要掌握新兴媒介技术的运用,比如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新闻内容的生产与分发。只有实现新闻人才培养“道”与“器”的统一,才能从根本上推进我国新闻媒体人才建设。
总而言之,习近平总书记的“二一九”讲话,是其在新形势下作出的关于我国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科学论断,顺应了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导。
2结合实际,论述受众对媒介活动进行社会监督控制的方式类型、作用以及意义。
答:(1)受众对媒介活动进行社会监督控制的方式类型
受众对媒介活动进行社会监督控制的手段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①个人的信息反馈
即以来信、来电和来访等形式直接表达对媒介活动的意见、建议、批评或抗议。这是一种最常见的受众监督方式。
②结成受众团体,以群体运作方式对媒介活动施加影响
例如日本有一个名为“大众传播市民会议”的受众团体,他们从一般受众的立场出发对传媒活动进行分析和批评,并发行自己的月刊《传媒市民》,具有较广泛的社会影响。
③诉诸法律手段
如果媒介提供的虚假报道或广告直接损害了受众的实际利益,或媒介内容侵犯了公民的名誉权或隐私权等,公民可以向法律机构提起诉讼,要求对传播媒介的违法行为进行法律制裁和补偿自己的损失。
④通过影响媒介的销售市场来制约媒介活动
大多数传媒机构都有经营目的,发行量和收视率是它们的生命线。对那些性质恶劣的媒介或信息产品,受众可以采取拒买、拒看、拒听行动,这也是受众对媒介活动发挥控制影响的最后手段。
(2)受众对媒介活动进行社会监督控制的作用与意义
广大受众对传播媒介的活动拥有进行社会监督的正当权利,这是因为在现代社会里,大众传播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受众行使对媒介活动的社会监督权主要有以下几种作用与意义:
①维护受众的个人利益
一方面,许多传播内容,例如报道的新闻或传播的信息是否真实、刊登的广告是否可靠、提供的文化和娱乐内容是否健康有益等等,都会直接影响到受众的利益,受众对媒介的传播内容进行监督,有利于维护其个人正当利益。另一方面,当社会出现一些不良行径、不顾人民利益的现象时,受众也可以通过对媒介的社会监督功能,将事实曝光于众,施以批判和谴责,并带动其他人对这些事件进行关注、议论及反对。
②制约权力
社会监督之所以具有强大的威力,主要是因为它的公开、广泛传播,往往会在社会上产生强大的心理震慑力,从而给被批评的当事人造成道德方面的谴责。最近几年,我国查处诸多领导干部的腐败、违纪违法行为,但很多中小媒介因为对政治话题的回避和畏惧,可能会对一些以权谋私的行为进行选择性报道或是隐藏。但在受众的媒介社会监督下,被监督者的一举一动都在众目睽睽、众口评说之下,由此形成的压力必然迫使不少人悬崖勒马、幡然醒悟。
③维护社会风气与公正
通过对媒介的监督,人们可以监视社会文化发展的走向,批评低俗文化,摒弃文化发展的糟粕,为社会发展创设健康的文化环境。与此同时,媒介中仍报道着很多属于道德范畴的是非问题和丑恶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就特别需要发挥“道德法庭”的作用。将不良的社会道德行为公之于众,予以揭露谴责,形成道义上的舆论压力,使之受迫于社会舆论,有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