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题库【历年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017年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真题及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受阈限在数值上为(  )。

A.正比关系

B.反比关系

C.幂函数关系

D.对数函数关系

【答案】B

【解析】绝对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绝对感受性是指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绝对感受性可以用绝对感觉阈限来衡量。绝对感觉阈限越大,即能够引起感觉所需要的刺激量越大,感受性就越小。相反,绝对感觉阈限越小,即能够引起感觉所需要的刺激量越小,则感受性越大。因此,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

2以语义编码为主的记忆类型是(  )。

A.瞬时记忆

B.短时记忆

C.长时记忆

D.内隐记忆

【答案】C

【解析】A项,瞬时记忆编码形式主要依赖于信息的物理特征。B项,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可以分为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C项,长时记忆的编码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按语义类别编码。在记忆一系列语词概念材料时,人们总是倾向于把它们按语义的关系组成一定的系统,并进行归类。以语言的特点为中介进行编码。借助语言的某些特点,如语义、发音、字形等,对当前输入的某些信息进行编码,使它成为便于存储的东西。主观组织。学习无关联的材料时,如果既不能分类也没有联想意义上的联系,这时个体会倾向于采取主观组织对材料进行加工。

3当反复探索一个问题而无法解决时,把问题暂时搁置一段时间后,反而可能很快找到解决办法,这种现象称为(  )。

A.气氛效应

B.地板效应

C.酝酿效应

D.定势效应

【答案】C

【解析】A项,气氛效应是指在三段论中,前提所使用的逻辑量词(所有,一些……)产生了一种“气氛”,使人们容易接受包含有同一逻辑量词的结论。B项,地板效应又称低限效应,是指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困难,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差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的情况。C项,酝酿效应是指解决问题过程中,经过长时间的紧张的思索之后,仍未找到问题解决的答案,但是当你稍稍休息后,突然找到了答案。D项,定势效应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

4在解决问题时,反应慢但准确性高的认知风格是(  )。

A.沉思型

B.冲动型

C.场独立性

D.场依存性

【答案】A

【解析】A项,沉思型的特点是,反应慢,但精确性高。具有这种认知风格的人,总是把问题考虑周全以后再做反应,他们看重解决问题的质量,而不是速度。B项,冲动型的特点是,反应快,但精确性差。具有这种认知风格的人面对问题时总是急于求成,不能全面细致地分析问题的各种可能性,不管正确与否就急于表达出来,有时甚至没有弄清楚问题的要求,就开始解答问题。C项,场独立性的人在信息加工中对内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他们的心理分化水平较高,在加工信息时,主要依据内在标准或内在参照,与人交往时也很少能体察入微。D项,场依存性的人在加工信息时,对外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他们的心理分化水平较低,处理问题时往往依赖于“场”,与别人交往时较能考虑对方的感受。

5在具体运算阶段,儿童(  )。

A.思维具有自我中心性

B.开始具有延迟模仿能力

C.获得客体永久性概念

D.可以完成液体守恒任务

【答案】D

【解析】皮亚杰一般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6、7岁)、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14、15岁)。其中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逐渐形成客体永久性的概念。在前运算阶段,儿童思维具有自我中心性,刻板性。具体运算阶段(7~12岁)的儿童开始出现“守恒”,开始能独立组织各种方法进行正确的逻辑运算(如分类等),但还离不开具体事物或形象的帮助。这一时期的运算,主要属于群集运算阶段(即分类和序列)。形式运算思维是儿童智力发展的最高阶段。

6在弗洛依德看来,“自我理想”属于(  )。

A.本我

B.自我

C.超我

D.本能

【答案】C

【解析】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它遵循快乐原则。自我是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的,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其作用主要是调节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它一方面调节着本我,一方面又受制于超我,它遵循现实原则。超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次,是道德化了的自我,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其形成是社会化的结果,包括自我理想和良心两部分,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7在实验研究中有意加以改变、操纵的事物、条件或特征称为(  )。

A.自变量

B.控制变量

C.因变量

D.无关变量

【答案】A

【解析】A项,自变量又称刺激变量,它是指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B项,控制变量,又称为无关变量或额外变量,是指除了实验规定的自变量外一切能够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C项,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指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D项,无关变量即控制变量。

8在次数分布中处于50%位置上的数值称为(  )。

A.中数

B.平均数

C.众数

D.标准分数

【答案】A

【解析】A项,中数是指将一组数据中高分的一半与低分的另一半区分开来,高出中数分数的数量与低于它分数的数量相等。B项,平均数是指所有数据之和除以数据个数所得的商数,其公式为M=(∑X)/N,M代表平均数,X是单个的分数,∑(希腊字母sigma)表示把它后面的内容加在一起,N则是所有分数的个数。C项,众数是指一组数据中比其他数出现次数都要多的数值。D项,标准分数是指将原始分数与平均数的距离以标准差为单位表示出来的数值。

9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学习的内部心理机制是(  )。

A.顿悟

B.顺应

C.强化

D.同化

【答案】D

【解析】在有意义学习中,特别是概念和命题的学习,可以用认知心理学的同化论来解释这些学习的内部心理机制。同化论的核心是相互作用观。它强调学习者的积极主动精神,即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强调有潜在意义的新观念必须在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找到适当的同化点。

10贾德根据水下打靶实验提出的学习迁移理论是(  )。

A.形式训练说

B.共同要素说

C.概括原理说

D.关系转移说

【答案】C

【解析】贾德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水中打靶实验,他把十一二岁的小学高年级学生分成A,B两组练习水中打靶。对A组被试先教以光在水中的折射原理而后进行练习,B组则只进行练习、尝试,而不教原理。当他们达到相同的训练成绩以后,增加水中目标增加水中续打靶时,学过原理的一组的练习成绩明显优于未学过原理的一组。贾德认为这是因为学过原理的一组已经把折射原理概括化,从而对不同深度的靶子都能很快作出调整和适应,把原理运用到不同深度的特殊情境中去。贾德用水下打靶实验说明了原则和概括性的迁移,认为在经验中学到的原理原则是迁移发生的主要原因。学习者在A学习中获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可以部分地或者全部地运用到B活动的学习中。对原理了解概括得越好,对新情境中学习的迁移越好。

11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  )。

A.定势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首因效应

【答案】D

【解析】A项,定势效应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B项,近因效应是指人们在回忆系列材料时,最后呈现的材料最易回忆,遗忘最少的现象。C项,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评价者对一个人多种特质的评价往往受其某一特质高分印象的影响而普遍偏高的现象。D项,首因效应是指个人记忆材料时,最先呈现的材料较易回忆,遗忘较少的现象。

12社会心理学家伯科威茨以“武器效应”研究为根据,进一步修正了(  )。

A.本能理论

B.挫折侵犯理论

C.去个性化理论

D.社会学习理论

【答案】B

【解析】A项,侵犯的本能理论是由习性学家洛伦茨提出的。B项,武器效应是指情境中与侵犯相关的一些线索,如刀、枪、棍等器械往往会成为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的现象。伯科威茨引入情绪唤醒,对攻击线索的认知等中介变量,对多拉德的挫折-攻击说进行了修正。伯科威茨认为,挫折导致攻击是因为消极情感与攻击行为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挫折是令人讨厌的、不愉快的情感体验,由这种挫折产生的消极情感,如愤怒,确实能够引起最初的攻击的倾向和准备性,但会不会产生外在的攻击行为,取决于对攻击线索(如刀枪)的认知等一系列因素。C项,去个性化是由费斯廷格提出的。D项,社会学习理论是由班杜拉提出的。

13已知一个班级全体学生数学、物理两门课程考试成绩的排名次序,要描述数学、物理成绩的相关程度,应计算(  )。

A.积差相关

B.点二列相关

C.二列相关

D.斯皮尔曼等级相关

【答案】D

【解析】A项,积差相关是一种运用较为普遍的计算相关系数的方法,也是揭示两个变量线性相关方向和程度最常用和最基本的方法。用于计算积差相关系数的数据资料,需要满足下面几个条件:要求成对的数据,即若干个体中每个个体都有两种不同的观测值。两列变量各自总体的分布都是正态,即正态双变量,至少两个变量服从的分布应是接近正态的单峰分布。两个相关的变量是连续变量,也即两列数据都是测量数据。两列变量之间的关系应是线性的。B项,点二列相关的一列变量是连续变量(等距或等比变量),另一列是真实二分称名变量(如男和女,对与错等)。C项,二列相关的两变量都是正态连续变量,但其中一个变量被人为地划分成二分变量。D项,斯皮尔曼等级相关主要用于解决称名数据和顺序数据相关的问题。适用于两列变量,而且具有等级变量性质具有线性关系的资料。学生物理、数学的成绩排名,属于顺序数据。

14标准正态分布的均值和方差分别为(  )。

A.1和0

B.0和1

C.1和1

D.0和0

【答案】B

【解析】所有正态分布都可以通过Z分数公式转换成标准正态分布。根据Z分数的性质可知,标准正态分布的μ=0,σ2=1。标准正态分布通常写作N(0,1)正态分布,它的平均数和标准差这两个参数分别为0与1。

15一次语文考试的全班平均分为67,标准差为6,某同学成绩的标准分数为0.5,该同学在这次考试中的原始分数是(  )。

A.60分

B.67分

C.70分

D.73分

【答案】C

【解析】根据公式

X=70,即该同学在这次考试中的原始分数是70分。

16在回归分析中,回归平方和在总平方和中所占比例叫做(  )。

A.回归系数

B.确定系数

C.变异系数

D.复相关系数

【答案】B

【解析】A项,回归系数是指在回归方程Y(∧)=a+bx中,b所表示的数,确切地说,表示自变量x对因变量y影响大小的参数。B项,确定系数是指纳入模型的自变量所解释的因变量的方差占其总方差的比例,也可以看作回归模型对因变量的预测能力,是回归方程拟合优度的度量。C项,变异系数,又称差异系数、相对标准差等,它是一对差异变量,是指标准差占均数的百分比,用cv来表示,

D项,复相关系数是指两个自变量组合起来与因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可通过对二元测定系数开平方根得到,然后通过查表进行显著性检验。

17正确百分数是一种(  )。

A.内容参照分数

B.常模参照分数

C.结果参照分数

D.预期效标分数

【答案】A

【解析】A项,内容参照分数是用来描述被试对规定内容的掌握和熟练程度的。常用的有掌握分数、正确百分比、内容标准分数和等级评定量表等。掌握分数以“通过-失败”这种二分法记分会失掉一些信息,因此有时需要以被试对内容掌握的程度来报告分数,最简单的指标就是正确百分数。正确百分数=(答对题目数/总题目数)×100%。B项,常模参照分数是把被试的成绩与具有某种特征的人所组成的有关团体作比较,根据一个人在该团体内的相对位置来报告他的成绩。C项,结果参照分数是指当测验分数与某一外部效标行为有某种确定的关系时,就可以按照被试在效标行为上的表现来解释测验分数。D项,预期的效标分数是指测验测查或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境下行为表现优劣程度。

18衡量测验有效性的参照标准称为(  )。

A.效度

B.信度

C.常模

D.效标

【答案】D

【解析】A项,效度是指一个测验或量表实际能测出其所要测的心理特质的程度。B项,信度指的是测量结果的稳定性程度。C项,常模是根据标准化样本的测验分数经过统计处理而建立起来的具有参照点和单位的测验量表。D项,效标就是衡量一个测验是否有效的外在标准,它是独立于测验并可以从实践中直接获得的我们所感兴趣的行为。

19以50为平均数、10为标准差的导出分数叫做(  )。

A.C分数

B.T分数

C.九分数

D.十分数

【答案】B

【解析】T分数是统计中求相对位置数量的一个概念。在求相对位置数量时,为避免Z分数中小数点和负值情况,常使用T分数。它以50为平均数、10为标准差。公式如下:T=10Z+50,式中:T表示T分数,Z表示标准分数。

20与心理学其他研究方法比较,实验法的显著特点是(  )。

A.操纵与控制变量

B.采用实验仪器

C.采用心理测验

D.在实验室进行

【答案】A

【解析】实验法是指有目的地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以引起被实验者的某种心理现象,从而研究其心理规律的方法。实验法的特点在于研究者可以主动地选择时间、地点并严格控制条件,以引起需要研究的心理现象,并能依据目的,使心理现象重复发生,以便进行反复观察,积累材料,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研究者可以改变条件,并根据条件的变化和心理现象变化之间的关系。探索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的规律。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24分)

1后像

答:后像是指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以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的现象。后像分为正后像和负后像两种。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同称为正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反,称为负后像。

2社会化

答: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个人通过社会化而得以适应社会,获得发展的基点。社会则通过社会化来培养它的继承者,使得人类文化得以延续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社会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终身的过程。

3复本信度

答:复本信度是信度的一种。它是以两个等值但题目不同的测验(复本)来测量同一群体,然后求得被试者在两个测验上得分的相关系数。复本测验有两种方式:在一种是在同一时间里连续进行测验,另一种是间隔一段时间后再进行测试。前者可以判断两次测验内容之间是否等值,因此用这种方法得到的信度系数也被称为等值系数;后者不仅可以判断两次测验之间内容的等值状况,而且可以反映出时间因素对被试潜在属性的影响程度,因此用这种方法得到的信度系数也被称为等值稳定系数,并且对测验进行的评估最严。

4冒险转移

答:冒险转移是一种团体极化现象,指的是群体决策比个人决策更具有冒险性的现象。关于造成冒险转移现象的原因,大多数人支持两个观点:社会比较理论和说服性辩论。社会比较理论指个体总是倾向于认为自己的观点在社会要求的方向上比别人的更好,但当通过与他人观点的社会比较,发现自己的观点并不像当初想象的那样与社会要求相一致时,人们会采取更为极端的方式以与他人或社会的要求相一致,最终也造成了团体的决策趋于极端。说服性辩论认为人们期望获得有关问题的正确答案,如果多数人支持这些论点,个体也会倾向于支持它;并且更多支持而不是反对的论点会出现,从而使得这种观点变得极端。

5相关系数

答:相关系数是两列变量相关程度的数量指标。样本相关系数用r表示,总体相关系数用ρ表示。相关系数取值通常在-1.00~1.00之间。相关系数绝对值的大小表示相关关系的强弱。相关系数的符号表示相关关系的方向

6支架式教学

答:支架式教学是指建构主义强调的通过教师的帮助(支架)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使学生达到独立学习。支架式教学是以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及“辅助学习”为基础而提出来的。

7陈述性知识

答:陈述性知识是指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包括对事实、规则、事件等信息的表达。比如:“大多数鸟儿都会飞”“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小明不爱吃苹果”等。陈述性知识是一种相对静态的知识,通常以命题和命题网络来表征。

8最近发展区

答:最近发展区是由维果斯基提出的,是指学生的现有水平与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异。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必须要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最理想的教学要求,是既要高于儿童原有的智力或知识水平,又要是儿童经过努力所能够达到的,要求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儿童的发展。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36分)

1动机的功能。

答: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具有以下几种功能:

(1)激活功能

动机是个体能动性的一个主要方面,它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由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动机激活力量的大小,是由动机的性质和强度决定的。一般认为,中等强度的动机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2)指向功能

动机不仅能激发行为,而且能将行为指向一定的对象或目标。动机不一样,个体活动的方向和所追求的目标是不一样的。

(3)维持和调整功能

动机具有维持功能,它表现为行为的坚持性。当动机激发个体的某种活动后,这种活动能否坚持下去,同样要受动机的调节和支配。动机的维持作用是由个体的活动与他所预期的目标的一致程度来决定的。

2表象的概念及特征。

答:(1)表象的概念

表象是指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讲,表象是指当前不存在的物体或事件的一种知识表征,这种表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从表象产生的主要感觉通道来划分,表象可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运动表象等。根据表象创造程度的不同,表象可分为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

(2)表象的特征

直观性

表象是以生动具体的形象在头脑中出现的。人头脑中产生某种事物的表象,就好像直接看到或者听到这种事物的某些特征一样。

概括性

表象是人们多次知觉的结果,它不表征事物的个别特征,而是表征事物的大体轮廓和主要特征,因此表象具有抽象性。

可操作性

由于表象是知觉的类似物,因此人们可以在头脑中对表象进行操作,这种操作就像人们通过外部动作控制和操作客观事物一样。

3方差分析的基本步骤。

答:方差分析又称作变异分析,它主要是用于探讨一个因变量和一个或多个自变量之间的关系。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是综合的F检验。方差分析的基本步骤如下:

(1)平方和的分解与计算

单因素方差分析

上式中,SSt为总平方和,SSb为组间平方和,SSw为组内平方和。k表示实验处理数,n为每组的人数。

多因素方差分析的计算

析因设计。

(2)自由度的确定

单因素

a.总的自由度dft=nk-1

b.组间自由度dfb=k-1

c.组内自由度dfw=k(n-1)

多因素(以二因素为例)

a.dft=npq-1

b.dfA=p-1

c.dfB=q-1

d.dfAB=(p-1)(q-1)

e.dfn=pq(n-1)

(3)均方的计算

单因素

a.MSb=SSb/dfb

b.MSw=SSw/dfw

多因素

a.MSA=SSA/dfA

b.MSB=SSB/dfB

c.MSAB=SSAB/dfAB

d.MSe=SSe/dfe

(4)效应模型与F检验

单因素

a.随机效应模型:F=MSb/MSw

b.固定效应模型:F=MSb/MSw

多因素(以二因素为例)

a.随机效应模型:

FA=MSA/MSAB

FB=MSB/MSAB

FAB=MSAB/MSe

b.固定效应模型:

FA=MSA/MSe

FB=MSB/MSe

FAB=MSAB/MSe

c.混合效应模型

第一,A随机B固定

FA=MSA/MSe

FB=MSB/MSAB

FAB=MSAB/MSe

第二,B随机A固定:

FA=MSA/MSAB

FB=MSB/MSe

其他相同。

(5)解释

根据效应模型与F值的显著性与否进行解释。

4心理测验的主要功能。

答:心理测验的基本功能是测量个体间的差异或同一个体在不同场合下的反应。测验在实际工作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测验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选材

通过合适的心理测验可以预测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适宜性,可以提高人才选拔和职业训练的效率。

安置

通过心理测验可以对已经入学的学生因材施教,可对部队的战士按特长分配兵种,对工厂中的工人按能力分配工作,以做到人尽其才。

诊断

可以在临床上诊断各种智能缺陷、精神疾病等,也可诊断学生的学习障碍。

评价

可以评价人们在学习和能力上的差异、人格的特点以及相对的长处和弱点,评价儿童已达到的阶段等。

(2)测验在理论研究中的应用

搜集资料

心理测验是收集有关个体差异的资料的一个简便易行而又较为可靠的方法。

建立和检验假说

心理学中的许多理论是在测验资料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并且用测验来检验。

实验分组

在心理学研究中,常用测验来对被试进行实验分组,以达到等组化的要求。

5样本的大小应该考虑的因素。

答:最佳的样本大小既要满足统计学上的要求,又要考虑实际上搜集资料的可能性,并使取样误差减到最低限度。样本大小通常取决于以下几方面因素:

(1)研究的类型

在心理学研究中,一般量化研究需要大量的样本数据作支撑,而质性研究则需要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样本;其次,当研究对象为特殊群体时,由于被试总体数较少,所以样本抽取时也可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样本大小。

(2)预定分析的精确程度

研究所需要的精确度越大,样本数越大;反之样本数小。

(3)允许误差的大小

研究允许的误差越大,所需样本数越小;反之所需样本数越大。

(4)总体的同质性

总体中被试差异越小,同质性越高,所需样本数越小;反之所需样本数越大。

(5)研究者的时间、人力和物力

研究者有足够的时间和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可以尽可能地寻找多的被试进行施测,以保证研究具有较高的信效度。

(6)取样方法

常用的取样方法有简单随机取样法、系统随机取样法、分层随机取样法、整群随机取样法、多段随机取样法。

如果要求的精度高,允许的误差值小,研究总体的异质性大,就要考虑使用较大的样本。

6心理学研究方法发展的新趋势。

答:心理学研究方法发展的新趋势,主要有以下几点:

(1)研究思路的生态化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社会需要的日益迫切,实验室研究模式日益显示出其固有的局限性,心理学研究出现了生态化的趋势,即强调在现实生活中、自然情境下研究个体与自然、社会环境中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从而揭示心理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生态化趋势使心理学研究更为客观、更接近自然、更接近真实,提高了研究结果的外部效度、生态效度。

(2)研究方式的多学科化

心理现象所涉及的问题纷繁复杂,往往需要从多学科的角度来进行研究。心理学多学科的研究方式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心理学内部各有关分支学科的协作;另一种是心理学与其他有关学科如哲学、神经科学、教育学、社会学、医学等的协作。

(3)研究范式的跨文化特点

随着心理学研究的深入和理论的发展,研究者越来越重视不同文化背景中个体行为表现和心理发展的类似性和差异性,即相对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哪些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具有普遍性,哪些则是特定的。跨文化研究对于丰富心理学研究成果、弄清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和规律及其适用范围等基本问题意义重大,已成为心理学研究一种新的范式。

(4)研究方法的综合化

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综合化趋势主要表现在:主张采用多种方法去研究和探讨心理现象及其规律,以对不同方法所得的结果进行相互比较、补充和验证;强调和大量采用多变量设计,以揭示心理活动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强调采用综合设计方式,如兼有纵向设计与横向设计优点的聚合式交叉设计;注重将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结合起来。

(5)研究手段的现代化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在心理学研究中,录音、录像、摄像、照相设备以及各种专门研究仪器、工具(如运动房屋、视崖装置、信号发生器、面部情绪变化测试仪、运动分析器、自动记录仪、分析仪、眼动仪等)都得到了广泛采用,一批现代化的观察室和实验室纷纷建立。其中,计算机技术在心理学研究中数据处理、实验控制、心理过程模拟等多个环节的大量应用,是研究手段现代化最突出的表现。

(6)研究结果的数量化

当代科学技术和数学科学的发展,加速了心理学研究的数量化趋势,表现为:在研究中越来越多地采用多元分析方法;计算机及其相关软件已成为最重要的计算工具;在传统使用定性方法的领域,开始采用“元分析”等定量方法;模糊数学在心理学研究中日益得到广泛应用。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及应用价值。

答: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一种需要层次理论。

(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个体具有复杂的多层次需要组合,基本的具体需要位于下层,抽象的精神需要位于上层,排成金字塔形状,由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生理需要是人最基本、最强烈、最明显的需要。它包括对食物、水、氧气、性、排泄和休息等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是对稳定、安全、秩序、受保护的需要;免受恐吓、焦虑和混乱的折磨的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主要指需要朋友、爱人和孩子,渴望在群体中与同伴有深厚的关系。爱的需要,他认为爱是一种两个人间健康的、亲热的关系,它包括了相互依赖。他指出,缺乏爱,会抑制成长以及潜力的发展。

尊重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人对尊重的需要可以分为两类:自尊和来自他人的尊重。自尊包括对获得信心、能力、本领、成就、独立和自由等的愿望。来自他人的尊重包括威望、承认、接受、关心、地位、名誉和赏识。

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指人的成长、发展、利用潜能的需要。

马斯洛将这五种需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基本需要,又称匮乏性需要,是个体不可或缺的普遍的生理和社会的需求,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当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会直接危及个体的生命;另一类需要是发展性需要,又称为衍生需要,是个体自身的成长和自我实现趋向所激励的需求,不受本能的支配,不受人的直接欲念左右,这种需要的满足可以延迟,需要得不到满足也不会危及个体的生命,但满足这种需要会使人产生愉悦的感受。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高级需要。高级需要的满足比低级需要的满足复杂,其满足需要很好的外部条件。当这些需要由低级到高级得到相对满足后,就会产生高一级的需要。但是,发展性需要是由个体自身健康成长和自我实现趋向所激励的需求,不存在严格的高低层次关系。在同一时期内,可能同时存在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优势支配地位,这一优势需要则支配着个体的意识成为组织自己行为的核心力量。

(2)马斯洛需要层次应用价值

马斯洛需要层次应用于教育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比较接近现实,对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只有满足学生的合理的可以实现的最基本的需要,学生才能积极努力地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努力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和学习需要,成就和尊重的需要才能调动学牛听课和做作业的积极性。在思想工作中,要重视满足学生自尊的需要、爱的需要和美的需要,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才能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

马斯洛需要层次应用于工作

a.管理的重点是创造一种适宜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使人们能在这种条件下较充分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发挥自己的才能,从而达到自我实现。

b.管理人员的职能是:做一个采访者,为发挥人的才智创造适宜的环境和条件,减少和消除职工自我实现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

c.在奖励方式上,提倡满足人的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的内在奖励。第四,在管理制度上,提倡“以人为本”,一切管理工作均以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基础。

2婴儿言语发生发展的机制。

答:言语发展是婴儿心理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这不仅因为语言是人类心理交流的重要工具和手段,而且因为语言在婴儿认知和社会性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对其以后的心理发展有着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1)婴儿言语发展的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1.5岁)

这是理解言语发展的阶段,儿童本身积极的言语交际能力在此阶段发展不显著。

第二阶段(1.5~3岁)

这是儿童积极言语能力发展的阶段,是儿童言语发展上的一个跃进阶段。

(2)婴儿期言语的发生

一般认为,婴儿说出第一个与某一事物有特定指代关系的母语中的词,就标志着言语的发生,婴儿言语发生的时间在10~14个月之间。

婴儿词语的意义

心理学家在对婴儿最早的词语进行分析后发现,婴儿早期的词语具有很强的场合约定性,即它们只能用来指代很有限的某个特定情境下发生的某一特定的事物,还不具有概括意义,只具备原始的指代性、对应的象征性和一定的交流意义。

词语的获得和运用

在言语发生阶段,婴儿词语的获得与运用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体现:a.继续掌握一些场合限定性较强的词;b.已掌握的词开始摆脱场合限定性,获得初步的概括意义;c.开始直接掌握一些具有概括性和指代性功能的词语。

(3)婴儿期言语的发展

词语数量

10~15个月间,婴儿平均每个月掌握1~3个新词,15个月以后增长的速度加快,19个月时婴儿已能说出约50个新词了;以后平均每个月掌握25个新词,19~21个月会出现“词语爆炸”现象;在此后的2个月里,婴儿说出第一批具一定声调的“双词句”,从而结束了单词句阶段,进入了词的联合和语法生成阶段。

双词句的生成

双词句的特点是,它比单词句表达的意思更明确,已具备语句的基本成分,但它仍是简略、断续、不完整的。双词句的生成规律有两种:a.“中轴开放式联结”,即以常用词为“中轴”,在其前或其后联结一个关于事物、动作和属性特征的词,组成“主词句”;b.“范畴对应式联结”,即由来自两个不同范畴(词语种类和性质不同)的词相联系,从而组成“电报句”。

语法的获得

20~30个月是婴儿掌握语法的关键期,36个月时,婴儿在口语中已基本掌握了母语的语法规则系统。在婴儿学习语法的过程中,普遍存在规则扩大化的现象,这与婴儿期思维的自我中心性特点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