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题库【历年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意识和注意

1联系你个人的生活经验,谈谈你对意识概念的理解。

答:(1)意识的概念

意识是一个古老而又难解的谜。迄今为止,对于意识人们还没有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定义。

就心理状态而言,意识意味着清醒、警觉、注意集中等。

就心理内容而言,意识包括可用语言报告出的一些东西,如对幸福的体验、对周围环境的知觉、对往事的回忆等。

在行为水平上,意识意味着受意愿支配的动作或活动。例如,早晨起床后,在选择穿哪一件衣服时是受意识支配的。

在更高的哲学水平上,意识是一种与物质相对立的精神实体,由思想、幻想、梦等构成。

(2)对意识概念的理解

意识概念本身很复杂,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

意识是一种觉知。在这个意义上,意识意味着“观察者”觉察到了某种“现象”或“事物”。例如:外语老师刚修整的新发型,好朋友对自己的文章的评价,从“随身听”传来的优美音乐等。觉察到这些外部事物的存在,说明意识到了它们。同样,人也能觉察到某些内部状态,如疲劳、眩晕、焦虑、舒服或饥饿等。人还能觉察到时间的延续性和空间的广延性。

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在这个意义上,意识对个体的身心系统起统合、管理和调控的作用。这就像在机器人或人工智能这样复杂的信息加工系统中,通常需要一些特定的功能对系统进行控制和调节,这种控制和调节对系统的正常运行与保持一定的功效有重要作用。换句话说,意识不只是对信息的被动觉察和感知,它还具有能动性和调节作用。

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它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或水平,如从无意识到意识到注意,是一个连续体。另外,意识还存在一般性变化,如觉醒、惊奇、愤怒、警觉等。

2在学过本章之后,你对睡眠与梦有哪些新认识?

答:睡眠和梦是两种不同的意识状态,对二者的认识如下:

(1)对睡眠的认识

睡眠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活动之一,人的一生中大约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尽管个体间用于睡眠的时间长短有很大差异,何时睡眠也不尽相同,但是都遵循睡眠-清醒这样的模式,并与昼夜交替相吻合。睡眠可以使工作了一天的大脑和身体得到休息、休整和恢复。

睡眠时的意识状态不同于清醒时的状态,当一个人从清醒状态进入睡眠状态时,其大脑的生理电活动会发生复杂的变化。通过精确测量这些脑电的变化并绘成相应的脑电图,可以很好地了解和揭示睡眠的本质。研究显示,当大脑处于清醒和警觉状态时,脑电中有很多β波。β波的相对频率较高,每秒钟有14~30个周期,波幅较小。而在安静和休息状态时,β波则由α波取代。α波的相对频率较低,每秒8~13个周期,波幅稍大。在睡眠状态时,脑电则主要是δ波,δ波的频率更低而波幅更大。

根据脑电图的研究可以将睡眠分为四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其特点。第一阶段主要为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在这个阶段个体处于浅睡状态,身体放松,呼吸变慢,但很容易被外部的刺激惊醒。其持续时间约10分钟;第二阶段偶尔会出现睡眠锭。在这一阶段,个体较难被唤醒,其持续时间约为20分钟;第三阶段脑电的频率会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δ波,有时也会有睡眠锭,大约持续40分钟;第四阶段大多数脑电波开始呈现为δ波,个体的肌肉进一步放松,身体功能的各项指标变慢,有时发生梦游、梦呓、尿床等;除此之外,还存在着一个快速眼动睡眠阶段,该阶段脑的生理电活动迅速改变,δ波消失,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出现。睡眠者的眼球开始快速作左右上下运动,而且通常伴随着栩栩如生的梦境。

(2)对梦的认识

对很多人来说,梦大概是睡眠的最生动有趣、也有些不可思议的方面。跳跃性的、栩栩如生的场景在梦中出现于脑海,实在是一种奇特的经历。

几乎所有的人都做梦。对脑电图的研究记录表明,每个人在睡眠中都会有快速眼动阶段,这一阶段通常和梦境相联系。那些通常认为自己不做梦的人,如果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叫醒他,通常都会报告正在做梦。

梦的持续时间和人感觉的时间是一致的。即在做梦时,觉得有梦多长它就有多长。

身外之事能成为梦的一部分。当志愿者处于快速眼动睡眠时,如果将水洒到他的身上。在醒来后他会报告说梦到了水。

长期以来,对梦的功能的解释一直存在分歧。精神分析学家认为,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示,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或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心理学观点认为,梦是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梦是认知系统试图对随机活动进行解释并赋予一定意义。认知观点认为,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在睡眠中,认知系统依然对储存的知识进行检索、排序、整合、巩固等,这些活动的一部分会进入意识,便成为梦境。其中,精神分析的观点颇有吸引力,但缺乏可靠的科学依据,认知观点为研究梦的功能提供了一个框架。应该把这三种理论结合起来去看待梦的功能。

3催眠现象该怎样理解?

答:(1)催眠现象是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在催眠状态下,个体的思维、言语和活动是在催眠师的指示或指引下进行,个体失去了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被试进入催眠状态后好像是睡着了,但并不是睡眠,这时的脑电纪录与个体在清醒状态时是一样的。

(2)催眠存在个体差异。由于个体间易受暗示的程度存在差异,所以,有些人比较容易被催眠,而有些人则不易被催眠。人群中大约有10%到20%的人是很容易被催眠的,而约10%的人根本不可能被催眠。

(3)要正确认识现在催眠现象。催眠并不神秘或奇怪,它反映了催眠师和被催眠者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关系。催眠已广泛应用于心理治疗、医学、犯罪侦破和运动等方面。在心理治疗方面,催眠曾用于治疗酗酒、梦游症、自杀倾向、过量饮食、吸烟等。催眠师对病人进行催眠,并指示病人停止这些行为,但是除非病人本身有很强的动机,催眠一般不会立即得到明显的效果。如能配合其他的心理治疗,催眠的效果会更佳。

4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注意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性。

答: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是心理活动的一种积极状态。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注意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具有选择功能。注意的基本功能是对信息进行选择。周围环境给人们提供了大量的刺激,这些刺激有的对人很重要,有的对人不那么重要,有的毫无意义,甚至会干扰当前正在进行的活动。人要正常的生活与工作,就必须选择重要的信息,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

(2)注意具有整合功能。心理学的研究显示,人对外界输入信息的精细加工及整合作用发生在注意状态下。在前注意状态下,人们只能对事物的个别特征进行初步加工;在注意状态下,人才能对个别特征的信息进行精细加工,并整合为一个完整的物体。

(3)注意具有维持功能。注意指向并集中在一定对象之后,会保持一定时间的延续,维持心理活动的持续进行。这时被选定的对象或信息居于意识的中心,非常清晰,并容易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和处理。

(4)注意具有调节和监督功能。注意的重要作用不仅体现在认识活动中,而且体现在各种行为中。在注意状态下人们才能有效地监控自己的动作和行为,从而达到预定目的,避免失误,顺利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

总之,注意对人类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心理活动起着积极的维持和组织作用,使人能够及时的集中自己的心理活动,清晰的反映客观事物,更好地适应环境,改造世界。

5试说明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的特点和关系。

答:(1)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的特点

不随意注意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其主要特点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注意的引起和维持取决于刺激物本身的性质,是一种被动的注意。

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其主要特点是: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是注意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形式。

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意志努力的注意。其主要特点是:和自觉的目的、任务联系在一起,不需要意志的努力。

(2)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之间的关系

从发生发展上讲,随意注意出现较不随意注意晚,随意注意是在不随意注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意后注意是在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和自觉的目的、任务联系在一起,这方面,它类似于随意注意;但它不需要意志的努力,在这方面,它又类似于不随意注意。

6简单评述注意的几种主要认知理论。

答:注意的认知理论主要包括过滤器理论、衰减器理论、后期选择理论和多阶段选择理论。

(1)注意的过滤器理论

内容:布罗德班特提出过滤器理论。该理论认为,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设置在神经系统某个部位的过滤机制,使部分信息获得通过,并接受进一步的加工;其他的信息就被阻断在这种机制的外面,而完全丧失了。神经系统的过滤作用表现为“全或无”的性质,通过的信息完全通过,没有通过的信息就完全丧失了。

评价:过滤器理论不能解释对没被注意的信息作分析时被试显示的巨大变异性,而且该理论表现出不灵活性。

(2)衰减器理论

内容:特瑞斯曼提出衰减器理论,主张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特瑞斯曼指出,不同刺激的激活阈限是不同的。有些刺激对人有重要意义,它们的激活阈限低,容易激活。当它们出现在非追随的通道时,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评价:衰减器理论承认注意的分配,可以解释注意中的突破现象及没被注意的信息的广泛加工现象。该理论比过滤器理论灵活,更有弹性。

(3)后期选择理论

内容:所有输入的信息都在知觉水平上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的装置,因而衰减作用不是在知觉分析之前发生的。个体用记忆中存储的信息来检验从外界直接输入的信息,当直接输入的信息与记忆存储的信息相关时,这种相关的外部信息才受到选择,因此,选择作用具有很大的主动性。选择表现在反应阶段,存储的信息不同,作出的反应也不同。

评价:后期选择理论承认注意的分配与认知系统加工能力有限相联系。与知觉选择理论相比,后期选择理论显得太不经济了。

(4)多阶段选择理论

内容:这是约翰斯顿和海因兹提出的一个较灵活的模型,他们认为选择过程在几个不同加工阶段上都有可能发生。该理论假设是:在进行选择之前的加工阶段越多,所需的认知加工资源就越多;选择的阶段依赖于当前的任务要求。

评价:多阶段选择理论看起来更有弹性,并提出任务要求对选择阶段的影响,避免了过于绝对化的假设带来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