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8章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8.1 复习笔记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人本主义的学习观与教学观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是与程序教学运动、学科结构运动齐名的20世纪三大教学运动之一。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自然人性论
(一)人本心理观
1.主要观点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学研究的首要任务在于了解人,揭示人性的本质,而要揭示人性,必须从人的存在出发,以人为本,用整体分析法对人作出完备的描述。
2.对主要观点的理解
(1)从人的存在出发,以人为本
即反对将人神化或兽化。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主张还人以本来面目,研究活生生的、具体的、丰富的个人;认为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只要环境适当,他们就会努力去实现积极的社会目标。因此,他们强调人的尊严与价值,主张心理学应研究对个人和社会的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促进人格的发展。
(2)整体分析法
即与抽象思辨和还原分析法相对立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学研究应以整体分析和经验描述来代替元素分析和实验说明,认为必须把人当做一个理智与情感的整体来研究,必须用整体分析法来研究人,才能产生更有效的结果。
(二)自然人性论
(1)人本心理学家认为人是自然实体而非社会实体,人性来自自然,自然人性即人的本性;
(2)自然的人性不同于动物的自然属性。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具有不同于动物本能的似本能需要。似本能的需要就是人性,它们是善良的或中性的。恶不是人性固有的,它是由人的基本需要受挫引起的,或是由不良的文化环境造成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是性善论者,对人性是持积极乐观的态度的。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心理基础
(一)人格发展的动力
1.主要观点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格形成、发展、成熟的驱力。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反对行为主义的外铄论,而坚持人格发展的内发论,以自我实现的似本能需要来解释人格发展的动力。
2.对主要观点的理解
(1)人格,就是一个人根据自己对外在世界的认识而力求自我实现的行为表现。
(2)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人对于自我发挥和完成的欲望,即一种使它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人具有尽其所能的内在倾向。正是由于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才使得有机体的潜能得以实现、保持和增强。
(3)人和人格的形成就是源于人性的自我压力。而对个体经验的机体估价正是以这种自我实现的趋向作为参照系的。凡是与实现趋向一致的体验,是令人满意的,可引起个体对它的接近与满足;凡是与实现趋向矛盾的体验,则是令人不快的,会引起个体的回避与消除反应。
(二)人格发展的途径与方法
1.人格发展的关键在于:形成和发展自我
(1)对自我的理解
根据现象学的观点,罗杰斯指出现象场就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或经验世界,它既包括个体所能意识到的经验,也包括个体不能意识到的经验,而决定健康人的行为的主要是那些意识到的或可能意识到的经验。自我,就是整个现象场中与自身相联系的那部分经验。
(2)自我的发展
①罗杰斯认为,尽管自我与生俱来,却被深深地埋藏在人性的最深层,最初是知觉不到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在良好环境中以及在以人为中心的方法的指导下,儿童才慢慢地发现和揭示自我,从而走向独立,走向创造性。
②他认为自我的发展就是一个人独立性的形成,是由依赖他人到自立的过程,是个体独特个性的形成过程。
③一个人的价值观念就是由他本人的机体经验加上别人特别是他认为重要的、与他有关系的人对他的行为评价而形成的。
④自我正常的发展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无条件的尊重和自尊。无条件的尊重是自尊产生的基础,因为只有别人对自己有好感(尊重),自己才会对自己有好感(自尊)。如果自我正常发展的条件得以满足,那么个体就能依据真实的自我而行动,就能真正实现自我的潜能,成为自我实现者(功能完善者或心理健康者)。
2.自我实现者具有的特征
(1)以开放的态度对待经验,并且个体能够意识到这类开放的经验,从而能够更加自觉地获得与现实相一致的经验,对自己的潜能和表现的能力有正确估计;
(2)自我概念与整个经验结构是和谐一致的,并且灵活对待经验的同化,能以一定独创的方式去适应每时每刻发生的新经验,而不是墨守成规;
(3)没有那种“只有满足受尊重的外在条件才能得到尊重”的感觉,因而能体验到一种无条件的自尊;
(4)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因为相互间的尊重能起到强化这种和谐关系的作用,而且乐意无条件地尊重他人;
(5)相信自己的机体估价是指导其满意行为的可以信赖的依据,通过机体估价来了解自己。
3.人格发展的实质
人格发展的实质在于以自我实现的似本能需要为动力,在满足无条件的尊重和自尊的条件下,经过漫长的自我形成的过程而最终成为功能完善者。
(三)当事人中心疗法
1.当事人中心疗法的含义
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自我概念极大地影响着他的行为。心理变态者主要是由于他有一种被歪曲的、消极的自我概念。要获得心理健康,就必须改变这个概念。心理治疗的目的是帮助病人或当事人创造一种有关他自己的更好的概念,使他能自由地实现他的自我,即实现他自己的潜能,成为功能完善者。
2.当事人中心疗法的基本做法
患者中心疗法的基本做法是鼓励患者自己叙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治疗者在治疗过程中,不为当事人解释过去压抑于潜意识中的经验与欲望,也不对当事人的自我报告加以评价,只是适当地重复当事人的话,帮助他澄清自己的思路,使当事人自己逐步克服他的自我概念的不协调,接受和澄清当前的态度和行为,达到自我治疗的效果。
3.有效运用“当事人中心疗法”的三个基本条件
(1)无条件地积极关注
即“无条件尊重”,治疗者对当事人应表现出真诚的热情、尊重、关心、喜欢和接纳,即使当当事人叙述某些可耻的感受时,也不表示冷漠或鄙视;
(2)真诚一致
治疗者的想法与他对当事人的态度和行为应该是相一致的,不能虚伪做作;
(3)移情性理解
治疗者要深入了解当事人经验到的感情和想法,设身处地地了解和体会当事人的内心世界。
4.对当事人的要求
心理治疗的过程是一个自我教育、变成自己的过程,当事人实现自我的潜能,成为一个功能完善者,要做到:
(1)首先必须使经验开放,即乐于接受每一刺激,而无须防御;
(2)其次,必须重视存在的生活,即随时随地去体验新鲜感,不封闭、不僵化;
(3)最后,他必须对自己的机体不断增进信赖,即建立自信心,相信自己能满足自己的需要。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教育主张
(一)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
1.教育理想
情感和认知是人类精神世界中两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彼此是融为一体的。罗杰斯的教育理想就是要培养既用认知的方式也用情感的方式行事的知情合一的人。这种知情融为一体的人,他称之为“完人”或“功能完善者”。
2.现实的教学目标
“完人”或“功能完善者”只是一种理想化的人的模式,而要想最终实现这一教育理想,应该有一个现实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促进变化和学习,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人”。人本主义重视教学的过程而不是教学的内容;重视教学的方法而不是教学的结果。
(二)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罗杰斯认为,学生学习主要有两种类型:认知学习和经验学习,其学习方式也主要有两种:无意义学习和有意义学习,并且认为认知学习和无意义学习、经验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是完全一致的。
1.认知学习和无意义学习
认知学习的很大一部分内容对学生自己是没有个人意义的,它只涉及心智,而不涉及感情或个人意义,是一种“在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因而与完人无关,是一种无意义学习。
2.经验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1)经验学习
经验学习以学生的经验生长为中心,以学生的自发性和主动性为学习动力,把学习与学生的愿望、兴趣和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因而经验学习必然是有意义的学习,必能有效地促进个体的发展。
(2)有意义学习
有意义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是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有意义学习有以下特征:
①全神贯注:整个人的认知和情感均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
②自动自发:学习者由于内在的愿望主动去探索、发现和了解事件的意义;
③全面发展:学习者的行为、态度、人格等获得全面发展;
④自我评估:学习者自己评估自己的学习需求、学习目标是否完成等。
3.自由性的有意义学习的原则
(1)人类生来具有学习的潜能,只要条件适当,这种潜能就会释放出来;
(2)当学生觉察到学习内容有意义,并且与其学习目的之间有关系时,有意义学习便会产生;
(3)学生倾向于拒绝那些引起自我组织变化的学习,尤其是当这种改变带有明显的外部威胁;
(4)当外部威胁逐渐降低时,学生比较容易觉察和同化那些引起自我组织改变的学习内容;
(5)当外部环境对自我的威胁相当微弱时,学生倾向于以辨别的方式来知觉经验,有意义学习就能顺利进行;
(6)大多数有意义学习的方式是“做中学”,“做中学”是改进学习的最有效的方法;
(7)当学生负责任地参与学习过程时,有意义学习就能得到促进;
(8)学生的情感和理智全部投入的学习是自动发起的学习,也是最持久、最深刻的学习;
(9)当学生以自我评价作为学习的主要依据时,其独立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就会得到发展;
(10)对经验持续开放,并将自己与变化的过程相结合,是现代社会最有效的学习。
4.罗杰斯的有意义学习和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的区别
(1)罗杰斯关注的是学习内容与个人之间的关系;
(2)奥苏伯尔强调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它只涉及理智,而不涉及个人意义。
按照罗杰斯的观点,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只是一种“在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并不是罗杰斯所指的有意义学习。
(三)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1.对传统教育的批判
(1)人本主义的教学观是建立在其学习观的基础之上的。罗杰斯从人本主义的学习观出发,认为凡是可以教给别人的知识,相对来说都是无用的;能够影响个体行为的知识,只能是他自己发现并加以同化的知识。因此,教学的结果,如果不是毫无意义的,那就可能是有害的。
(2)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其任务不是教学生学习知识(这是行为主义者所强调的),也不是教学生如何学习(这是认知主义者所重视的),而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的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
2.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是心理气氛
罗杰斯认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不在于教师的教学技巧、专业知识、课程计划、视听辅导材料、演示和讲解、丰富的书籍等,而在于特定的心理气氛因素,这些因素存在于“促进者”与“学习者”的人际关系之中。促进学生学习的心理气氛有:
(1)真实或真诚,学习的促进者表现真我,没有任何矫饰、虚伪和防御;
(2)尊重、关注和接纳,学习的促进者尊重学习者的情感和意见,关心学习者的方方面面,接纳作为一个个体的学习者的价值观念和情感表现;
(3)移情性理解,学习的促进者能了解学习者的内在反应,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
在这样一种心理气氛下进行的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只是学习的促进者、协作者或者说伙伴、朋友,“学生”才是学习的关键,学习的过程即学习的目的。
3.“教师”的作用
(1)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面临对他们个人有意义的问题;
(2)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提供各种学习方式,让学生自由选择;
(3)使用契约,让学生自己负责在课程规定的范围内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确立评价准则;
(4)充分利用社区的学习资源,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
(5)开展同伴教学,发挥同伴之间的个别指导作用;
(6)采用分组学习,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动学习或被动学习的方式;
(7)提供探究的环境,进行探究的训练,使学生体验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8)适当使用程序教学,使学生直接体验到满足感;
(9)建立交朋友小组,为个体提供一种坦诚交往的情境;
(10)鼓励自我评价,使学生感到自己有责任去追求特定的学习目标。
(四)对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评价
1.积极作用
(1)罗杰斯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从他们的自然人性论、自我实现论及其“当事人中心”出发,在教育实际中倡导以学生经验为中心的“有意义的自由学习”,对传统的教育理论造成了冲击,推动了教育改革运动的发展。
①突出情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形成了以知情协调活动为主线、以情感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动力的新的教学模式;
②以学生的“自我”完善为核心,强调人际关系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都维系于课堂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③把教学活动的重心从教师引向学生,把学生的思想、情感、体验和行为看作是教学的主体,从而促进了个别化教学运动的发展。
(2)它重视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力,主张教学工作要注意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课堂气氛,使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要求,这些对于我国的教育改革是有所启发的,是值得借鉴的。
2.局限
(1)由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根植于其自然人性论及自我实现论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它片面强调学生中心,而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从根本上排斥了后天教育对学生应该实施的有系统、有目的的影响,把教育的功能贬低到了最低限度。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直接来源于心理治疗的理论和实践,是以“当事人中心”为基础提出“学生中心”的,把教学与治疗、学生与当事人、教师与治疗者等同,从而忽视了学校教育过程固有的特殊性。
(3)它在反对传统教育轻视情感的基础上,又走向另一极端,过分轻视系统科学知识的学习,片面强调情感的重要性,并最终走向情感至上的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