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朱子家礼选续
题解
《朱子家礼》是朱子参考古代礼制的规定,结合南宋时代的生活实际,所确定下来并予以推广的一套日常礼仪规范,后世因而称其为“朱子家礼”。虽然称为“家礼”,但并不是说这些礼仪规范的内容与使用范围仅仅限于朱氏家人及子孙后代,因为朱子的本意就是为时人提供家庭基本礼仪范本,而且《朱子家礼》在后世的使用范围,也确实远远地超出了朱氏家人及子孙后代,影响极为深远。由南宋经过元明清与中华民国时期,至今在汉文化地区的各地风俗习惯里面都还能辨识出《朱子家礼》的痕迹。至于“家礼”的“家”,主要有三层意思:第一是这些礼仪的内容主要限于“家”事;第二是这些礼仪的主要适用对象为“家”族人众;第三是与“国”相对,意思是说这些礼仪并非由国家(或朝廷)所确立或认可的国家礼制,而是十分接近现代意义的民间礼仪。
需要说明的是,《朱子家礼》的原文部分,按照古籍的排版习惯,宋体字是原文的主体文字,楷体字则是朱子就主体文字所作的解释或对某些具体要求的细致说明。
原文
序
凡礼,有本有文。自其施于家者言之,则名分之守、爱敬之实者,其本也;冠婚丧祭仪章度数者,其文也。其本者有家日用之常礼,固不可以一日而不修;其文又皆所以纪纲人道之始终,虽其行之有时,施之有所,然非讲之素明,习之素熟,则其临事之际,亦无以合宜而应节,是亦不可以一日而不讲且习焉者也。三代之际,礼经[15]备矣,然其存于今者,宫庐器服之制、出入起居之节皆已不宜于世。世之君子,虽或酌以古今之变,更为一时之法,然亦或详或略,无所折衷。至或遗其本而务其末,缓于实而急于文,自有志好礼之士,犹或不能举其要,而用于贫窭者,尤患其终不能有以及于礼也。熹之愚盖两病焉,是以尝独究观古今之籍,因其大体之不可变者而少加损益[16]于其间,以为一家之书。大抵谨名分、崇敬爱以为之本,至其施行之际,则又略浮文、务本实,以窃自附于孔子从先进[17]之遗意。诚愿得与同志之士熟讲而勉行之,庶几古人所以修身齐家之道、谨终追远之心犹可以复见,而于国家所以崇化导民之意,亦或有小补云[18]。
译文
礼既有根本,也有具体的表现形式。就适用于“家”的那些礼仪内容来说,由名分所守护的原则、由爱敬所表达的实际,是礼的根本。冠礼、婚礼、丧礼、祭礼的仪章度数,是礼的表现形式。礼的根本,乃是居家治家的日常生活都要使用的,所以每天都应该学习遵守;至于礼的具体表现形式,贯穿人生的始终,建立并维护良好的生活秩序,虽然往往只有到了特别的时候才使用,或是只有在特定的场合才使用,但是如果不是平时讲论得明白,练习得熟悉,一旦事到临头,也就没有办法做到得体恰当,所以也是要时时讲论并且经常练习的。夏商周的时候,礼经已经完备了,但是就今天而言,古代经书上关于宫殿、房屋、器物、服饰的规定,以及日常出入起居的礼节,大都不适合我们当今的时代了。当代有些贤达君子,虽然参酌古今历史的变化,努力制定可以适用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礼仪规矩,然而详略却往往不太得当,以致难以达到折中适合的标准。有的甚至还遗漏了礼的根本而专注于细枝末节,对内在实际没什么讲究,却对外在的繁文缛节讲了又讲,以至于那些真正有志于学习礼仪的士人,都不能掌握其中的要领,而当把它们应用于一般人家的时候,就更不能收到以礼仪来修身齐家的良好效果了。以我这样愚钝的资质,对这两种情况都有所体会,于是自己努力学习、阅读了古今许多书籍,传承其中属于根本与大体而不能改变的内容,并根据我们时代的具体情况,对一些内容作了损益变通,以此作为修身齐家来使用的一部礼仪书。大体上以谨守名分、尊崇敬爱作为根本,在具体施行方面又尽量简化那些虚浮的仪式,而将重点集中在实实在在的内容上面,以这种努力来表达遵从孔子表扬先进的意思。真诚希望能够遇到同具此心的君子士人,一起讲论熟悉并尽力施行这种家礼。这样的话,应该可以大致重现古人修身齐家的有效途径与慎终追远的良苦用心,而且对于朝廷尊崇教化、导民向善的用意,也算是小有帮补吧。
解读
“礼”用现代语言讲,其实就是文明的表达系统。传统华夏文明往往被称为礼乐文明,就是因为这个缘故。礼之本,就是文明所守护、传衍与阐发的价值,如仁与义,以及由此而生的基本原则;而礼之文,就是立足于这些基本价值,根据前述基本原则而确立起来的仪节制度与风俗习惯。一个文明,在文的方面可以不断改变,即所谓损益,但是在基本价值方面,却往往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是比较稳定的。虽然文明的深层及其内核总是稳定的,但每个时代的具体情况又总有不同,于是就需要根据时代的条件,基于长期稳定的价值与原则做出回应时代问题的解释和阐发,即“损益”。朱子在他的时代,已经明确感受到了这种需要,于是不但在学术上重新阐发了儒家义理,而且在生活方面也力图重建礼仪。从本质上讲,这还是孔子“内仁外礼”的基本结构的一种时代表达。如今,立足于华夏文明“仁”的基本价值,努力在当今世界的时代局势中对它予以重新阐发、实践,乃是中国文化复兴的题中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