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华艺术
人类的文明史,其实也是一部艺术史。艺术是人类独有的创造性活动,也是人类传承文明、不断创新的工具和手段。中华文明包含各种艺术形式,如音乐、舞蹈、杂技、说唱、戏曲、绘画、书法、雕塑、建筑、工艺等。在不同的艺术门类上,中华文明都形成了丰富的艺术宝库,不同的地域还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艺术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独具特色、成就卓异的组成部分。它既是中华多民族艺术的历史创造,也是在社会文化形态中多姿多彩、极富民族特征的艺术结晶。
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有的和多样化的审美艺术形态,给世界艺术宝库留下了辉煌且丰富的遗产,使我们有条件深入探索中华艺术创新与发展的轨迹。在原始社会,中华民族就有音乐、舞蹈等艺术,到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宫、商、角、徵、羽五声,有了正式的礼乐制度。同样是在原始社会开始有陶器、岩画等艺术,从夏商西周时期开始有青铜艺术和玉石艺术,这一时期还开始产生书法艺术,并出现了早期的瓷器,到汉代时瓷器艺术进入成熟阶段。到了隋唐,中华文明的各种艺术都达到巅峰,并一直不断发展,成为世界上最独特和璀璨的明珠。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是追求美、创造美的文明。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有艺术史的国家之一,中华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献史料。中华艺术的成就使世界看到了中华民族惊人的创造力,也使世界听到了中华文明不断向前繁荣发展的心声。无论是第一次粗糙的石器工具,还是琳琅满目的艺术精品,它们不仅印刻着特定历史社会生活发展变化的轨迹,还体现着中华艺术的创新与发展。中华大地是创新的故乡,这不仅体现在科技、文学和教育等方面,还体现在艺术方面。因此,下面我们将主要从器物艺术、绘画与书法艺术、建筑与雕塑艺术、纺织与服装艺术、音乐与舞蹈艺术五大方面对中华民族在中华传统艺术中的创新表现进行梳理与总结。
一、器物艺术
器,意指用具。艺术器物,在我国的历史最悠久,包括陶瓷器艺术、玉器艺术和青铜器艺术。
(一)闻名世界的陶瓷器艺术
在漫长的进化中,原始人类终于依靠自身的力量,创造出了第一种新的材质——陶,并能动地掌握了它的性能,从此人类进入了使用人造材料的崭新阶段,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伟大、重要的创举。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掌握制陶的民族之一,中华民族制陶的第一座高峰以彩陶(指原始制陶中器表饰以彩绘装饰的各类陶器)的兴起为标志。其中,仰韶文化彩陶与马家窑文化彩陶是其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主要分布于山西、陕西、河南及甘肃等地。彩陶的艺术特征十分明显且具有时代意义,主要体现在纹样、色彩与造型上,其中又以纹样最为突出,如仰韶鱼纹彩陶和马家窑娃纹壶等(李希凡,2006)[18]。
中华民族在四千多年的制陶实践中,使制陶术得到了充分发展,使得瓷器的发明成为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独特贡献。中国商朝的釉陶就具有瓷器的特征,但真正意义上的瓷器制造是在东汉时完成的。浙江上虞被公认为是瓷器发源地,也是中国发明与制造瓷器的主要区域(刘谦功,2011)[19]。彩瓷的出现是中国瓷器史上最具意义的标志性事件,彩瓷当首推唐代长沙窑的釉下彩瓷器,长沙釉下彩的发明为后世瓷器彩绘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是中国瓷器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到了宋代,中国的瓷器艺术达到了巅峰,其主要标志是产生了名列史册的五大名窑(钧、汝、官、定、哥)。中国瓷都景德镇青花瓷的出现则成为中国陶瓷史上划时代的事件,景德镇青花瓷也作为中国最具民族特色的瓷器闻名于世,它用笔绘技法替代了原来的刻花、印花技法,对中国陶瓷装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历史优秀的玉器艺术
中国是最早制造和使用玉器的国家之一,在长期制作和使用过程中,古代工匠创造了独特的玉石雕刻工艺,并将其运用到当时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新石器时代是中国玉器产生与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国大多数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都出现了玉器,比较著名的有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等。红山文化遗址中的玉龙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玉龙,是中国玉器的经典之作,造型简洁流畅,雕琢精致美观,红山玉龙飞腾则表现出了红山玉器的工艺风格,这在中国玉器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代表性。元代渎山大玉海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巨型玉器,是忽必烈在1265年命皇家玉工制成的,是元朝历史状况和精神风貌的直观再现。自元代渎山大玉海之后,中国玉器可以说进入了一个“大”的时代。到了清代,乾隆时制造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玉器——大禹治水玉山,这又将中国的玉器制造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三)丰富多彩的青铜器艺术
青铜器艺术是青铜时代(以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最重要的艺术成就。据考古发现,中国的青铜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与中国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发展及衰亡的过程有着紧密的联系(刘谦功,2011)[20]。一般来说,中国从夏朝开始才真正进入青铜时代,最早的青铜容器是“爵”和“觚”,“爵”是夏朝青铜器的典型代表器物,是奴隶主贵族宴饮时使用的酒具。而到了商周时期,青铜器则洋洋大观,其中“鼎”可以说是中华文明中极富象征意义的一种器物,“铸九鼎,像九州”,商王文丁所制的“司母戊大方鼎”是目前发现的最大、最重的鼎(刘谦功,2011)[21]。此外,尊神重鬼是商朝的国家大事和时代潮流,这绝对不是仅仅停留在观念上,所用器物精益求精便是典型的表现,而“四羊方尊”则是所有器物中的典范,其技艺高超给人以整个器物浑然一体的感觉。
二、绘画与书法艺术
绘画与书法艺术常常连接在一起,两者都属于造型艺术,都是中国古老传统艺术,都用笔、墨等来创作可视的“形象”,只是书法写的是汉字,它是我国独具一格的艺术。
(一)别具一格的绘画艺术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受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影响,绘画作品都展现出不同的特点。中国不仅是世界上最早有文字记载岩画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岩画遗迹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2002)[22]。目前已经发现的岩画遗址中,最重要的是内蒙古阴山岩画、宁夏贺兰山岩画等约30处。
我国绘画起源于原始社会,至今已有至少六千年的历史。新石器时代的到来,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个时期出现的彩陶画是绘画作品中的瑰宝。新石器时代的绘画遗迹还有岩画、线刻画、壁画和地画等。新石器时代的绘画,技巧上尚处于稚拙阶段,但已具有初步造型能力,对人物、鱼、鸟等外形动态也基本能抓住其主要特征,并表现出了先人的信仰和愿望。大地湾仰韶晚期居址地画则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独立的绘画作品。
商、西周、春秋时代的绘画在我国古代绘画史上处于起步阶段,绘画主要表现在壁画、青铜器、漆木器、章服等的纹饰上。这一时期的青铜器纹饰在我国绘画史上占据重要位置,是继彩陶之后的又一重要的绘画种类,以动物纹为主。据文献记载,商纣王的“宫墙之画”是最早的壁画,而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独立绘画意义的作品是在湖南长沙两座战国楚墓出土的两幅帛画:《人物龙凤图》和《人物御龙图》(刘谦功,2011)[23]。
中国秦汉时期的绘画随着封建社会的日益巩固而展现出新的面貌,秦汉绘画将战国时期地域不同的绘画风格融合起来,形成统一的、雄厚博大的时代风格。丝织帛画和漆画在这一时期继续得到发展。秦汉绘画在表现形式和题材内容等方面,均比前期有了较大的丰富和提高,形成了中国绘画史上的第一个高潮,为以后绘画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中华绘画艺术的发展中,出现了很多优秀的画家,他们的艺术风格一脉相承,都有着精湛的绘画技法和深厚的笔墨功力。这些艺术家们所创造的绘画作品,既有浓郁的民族特征,又符合时代的风格,是中华艺术的瑰宝,并以卓越的艺术成就在世界美术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顾恺之是东晋最伟大的画家,他在解决绘画创作技巧的问题上,更是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顾恺之主张绘画要做到传神、表现神气,这使中国绘画从此出现了高层次的美学追求,其最著名的绘画作品是《洛神赋图》(李少林,2006)[24]。同时,他也是早期杰出的绘画理论家,并有经典画论流传下来,如《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等。
唐朝是中国绘画走向成熟的时代,尤其是在人物画方面获得重大发展,其典型代表人物有阎立本和吴道子等人。阎立本是中国唐朝画家兼工程学家,他的代表作品有《步辇图》和《历代帝王图》,前者描绘了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王松赞干布的情景,后者则是两汉至隋朝13位帝王的画像。历史的大背景使得阎立本笔下的政治人物画主题宏阔,将帝王气派永远凝固在中国绘画史中。吴道子在用笔技法上更是创造了一种波折起伏、错落有致的“莼菜条”式的描法,强化了描摹对象的分量感和立体感,其画风对西方的绘画艺术也具有一定的影响,所画人物、衣袖等具有迎风起舞之势,故有“吴带当风”之美誉。
中国绘画至唐宋已经走向全面成熟,在此基础上出现了集大成的著作与画作,如唐代张彦远的著作《历代名画记》和宋代张择端的画作《清明上河图》。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是中国第一部体例完备、史论结合的绘画通史,提出了“书画同体”的思想;张择端绘制的《清明上河图》震撼世人,堪称经典的艺术再创造,画中的人物不是静态而是动态的,更精彩的是,它的动态还体现在昼夜的更替上。
清代绘画延续元、明的趋势,在康熙、乾隆时期宫廷绘画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呈现出不同于前代院体的新局面,其中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画派最为著名。“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称得上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画竹的第一人,其代表作为《墨竹图》,他画的竹子充分表现出其在中华文化中厚重的意蕴,这与其独特的创作过程有很大的关联。
(二)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
中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在整个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书法艺术家,历代书法大师们用手中的笔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一座座丰碑。
商朝时期出现了“甲骨文”,这是迄今已知最早的汉字成熟体系,也是最早的书法作品(史仲文,2006)[25]。后来人们又开始学着在青铜器上刻字,形成了“金文”或“钟鼎文”。秦朝李斯发明了“小篆”,形成了统一的标准字体,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大创造与突破。而汉代的“隶变”(汉字由篆书变成隶书的过程)更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点。从史料记载上看,西汉时,已经出现了刻石立碑的书法表现形式,在汉代的石刻中最为重要的两种形式是摩崖和碑版。魏晋时期“楷书”的出现对于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使汉字的字形基本得到了固定。魏晋时期,在书法领域涌现了一批大家,他们通过各自独具特色的作品及风格,共同创造了书法艺术发展史上的辉煌成就。其中,尤以被世人尊为“书圣”的王羲之最为著名,其代表作为《兰亭序》,它的布白、结构、用笔虽各自称雄,却互不侵扰,配合默契,无愧于“天下第一行书”的称号(陈玉龙,1991[26];刘谦功,2011[27])。
到了唐朝,楷书已经发展成熟,并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完美的境界,楷书也是唐代书法艺术的主要形式,是其他书体的基础,也是其他书体变法的基础。同时也涌现了一大批楷书的名家名作,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楷书四大家”之一的颜真卿。事实上,以颜真卿为代表的中唐书法家通过楷书所确立的新的审美法则,对各种书体的变法和立法均有普遍的指导意义。颜真卿不仅创造出了标志着楷书新的里程碑的“颜体”楷书,而且也创造出了“二王”之后第二个行草高峰的“颜体”行草。唐代的书法艺术不仅在楷书上众派纷呈,树立典范,而且在草书的发展上也是空前的活跃。在草书领域,当以张旭和怀素和尚最为著名。张旭曾师从吴道子,从“吴带当风”中得到启发,创造出了一种前无古人、潇洒出尘的狂草书体,有墨迹《古诗四帖》传世。怀素和尚与张旭合称“颠张(张旭)狂素(怀素)”,其传世墨迹有《自叙帖》《藏真帖》等。而宋代的书法则极具纵横跌宕、沉着痛快的书风。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是宋代书法家中的代表人物,史称“宋四家”,而苏东坡又是其中的翘楚,他在宋代书坛上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既继承唐风,又开创了宋代行书尚意的独特风格,其最大成就则是创造了“刚健婀娜”的苏体,主要代表作有《赤壁赋》《中山松醪赋》等,他与王羲之、颜真卿可以称作中国书法史上行书发展的三座里程碑。
三、建筑与雕塑艺术
建筑是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统称,也是工程技术和建筑艺术的综合创作,中国的建筑是科技之作,更是艺术珍品。
雕塑是造型艺术之一,是雕、刻、塑三种制作方法的总称,以各种可塑的(如黏土等)或可雕可刻的(如金属、石、木等)材料制作各种具有实在体积的形象。
(一)匠心独运的建筑艺术
建筑是一门重要的艺术。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在世界建筑艺术发展史上,具有鲜明突出的民族风格和举世公认的艺术成就。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我们形成了一套成熟且具有特点的体系,并且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与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并称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中国建筑艺术在世界建筑史中独树一帜,古代工匠们运用精湛的技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艺术作品。
人类从新石器时代出现最初的房子以来,就从未离开过建筑。约六七千年前,在我国长江流域多水地区就有干阑式建筑。干阑是用竹木等构成的楼居,它是单栋独立的,底层架空,用来存放东西或饲养牲畜,上层住人。秦汉初期仍然承袭前朝台榭建筑形式和纵架结构,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的宫殿阿房宫就是最好的实例之一。佛教在两晋、南北朝时曾得到很大发展,并建造了大量的寺院、石窟和佛塔。最早见于我国史籍的佛教建筑,是东汉明帝时的洛阳白马寺。北魏佛寺以洛阳的永宁寺为最大,是我国最早的佛塔。北魏开凿的著名石窟有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等。
唐朝建筑风格的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而又开朗,唐代建筑师的突出成就之一就是建造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长安城,长安城的规划是我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的。同时,唐朝还兴建了最大的藏式喇嘛教寺院建筑群——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进入隋唐以后,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才留存了实例,山西的南禅寺大殿和佛光寺大殿显露了唐代木结构殿堂的真面目。辽代时木塔已经很少见,绝大多数是砖石塔。其中最高的河北定州开元寺塔(又称料敌塔),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砖塔;而在福建泉州开元寺的两座石塔,则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石塔。宋代砖石塔的特点是发展了八角形平面的、可以登临远眺的楼阁式塔,塔身多作简体结构。建于辽代的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是我国现存最高最古老的木塔。南京明孝陵和北京的明十三陵,是善于利用地形和环境来形成陵墓肃穆气氛的杰出实例。明代建成的天坛是我国封建社会末期建筑设计的优秀实例,它在烘托最高封建统治者祭天时的神圣、崇高气氛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北京故宫(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也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它严格对称的布置,层层门阙殿宇和庭院空间相连的结构组成庞大建筑群,把封建君权抬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这种极端严肃的布置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典型产物。
除此之外,在中国古代建筑设计中,还有一些非常经典的作品也是不得不提的,如万里长城和赵州桥等。万里长城长达5 660多千米,它显示了明代砖石材料、结构和施工方面的成就,同时雄壮墩台和关城的造型以及建筑物上细致的砖石雕刻,也是明代建筑艺术方面的优秀作品。因此,万里长城无论是在工程上还是在艺术设计上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赵州桥(又称安济桥)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大跨径石拱桥,它是由我国隋朝时期的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李春在设计和建造大桥的过程中,从实际需要出发,大胆创新,突破旧的传统,使大桥具有独特的风格。他采取单孔长跨石拱的形式,在河心不立桥墩,使石拱跨径长37米多,这在当时是一个创举。赵州桥不仅是我国桥梁工程技术上的一项伟大成就,还是世界敞肩拱桥的典范。
(二)独特精湛的雕塑艺术
雕塑艺术是人们生活的反映,也是社会文明的象征,它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辉煌的成就。梁思成(2001)[28]曾说过,“艺术之始,雕塑为先”。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发展史,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一个缩影。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雕塑艺术风格也随之发展和变化。艺术家们通过实践将观察到的事物在其雕塑艺术作品中通过艺术的手法表现出来,并具有时代特色。
据考古发现,旧石器时代的饰物可被视为最早的雕塑艺术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北京周口店山顶洞遗址中出土的各种材质与造型的饰物。商周时期最经典的雕塑作品则当属三星堆青铜雕塑:青铜立人像、青铜人头像和青铜面具。
秦朝在雕塑艺术上所创造的成就是令后人极为惊叹的。它所创造的雕塑作品,无论是大型的雕塑制作,还是小型工艺性的装饰品,都显示出两千多年前工匠们所具有的高超创作水平和艺术智慧。秦始皇陵兵马俑就是一个里程碑,标志着上古雕塑艺术经过战国时期的发展,到秦始皇时代已经成为完全独立的重要美术门类。其令世人震撼的艺术表现力,奠定了它在中国古代雕塑史上极高的地位。
到了魏晋南北朝,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已开始进入全面发展状态。佛教的传入以及与中亚各国的文化交流,使雕塑吸取了许多外来新鲜血液,并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佛教造像在当时受到了极大的重视,为了宣传佛教文化,需要塑造大量的佛像,使佛教造像技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一时期的佛教雕塑,在表现技法上既将前期的传统工艺发扬光大,又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成就突出的浮雕技术,成为中国雕塑发展史上又一重大突破。这种技法与前期的平面绘画形式相似,通过工匠们的长期实践,逐步发展成完善的浮雕技术。例如,在云冈石窟和麦积山石窟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运用这种方法的实例,这也体现了当时中国雕塑艺术中的创新。
在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史上,唐代雕塑艺术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唐代佛教雕塑艺术已经逐渐摆脱外来样式的影响,开始以体现现实生活的作品为主,向民族化、世俗化的形式转变。在陵墓石雕方面,也具有时代的特点,开创了护卫行列体制,为后世陵墓石雕树立了典范。十分可敬的是那些留下或没有留下名字的唐代雕塑家,他们年复一年献身于石窟、庙观和陵墓,用超人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创造了举世闻名的“中国菩萨”“中国飞天”“中国狮子”,创造出后人所称颂的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四川乐山大佛巨雕等,集中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宏伟气魄和杰出的艺术才华;并且以造型的民族化和手法的中国化建立了中国佛教雕塑的体系,创造了中国雕塑的辉煌,将中国雕塑推向了历史高峰。
四、纺织与服装艺术
中国的纺织与服装历史悠久,是我国古代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在一定程度上还反映着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发展水平。从早期古猿人用树叶兽皮御寒、遮挡身体开始,经历了用骨针缝纫最简单的服装,到人们开始懂得种植棉麻、养蚕,创造了最早的衣裳。中国纺织工艺源远流长,在长期的不断改进和完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不同特色的服装,在中华艺术历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笔。
(一)工艺精湛的纺织艺术
我国是世界上发明养蚕缫丝最早的国家。春秋战国时期的纺织工艺,已经具有较高的水平。湖北江陵马山发掘一座楚墓,出土了大批丝织品以及编织和刺绣等。汉代的织绣工艺,在继承春秋战国传统织绣工艺的基础上,有了飞跃性的发展。湖南长沙马王堆发掘了一号汉墓,出土了大量的基本完整的丝织品,品种有锦、绫、绮罗、纱、绢等。六朝时期的织锦,以四川生产的蜀锦最为著名。自魏晋南北朝以后,最具有特色的设计便是莲花纹和忍冬纹,其中莲花纹是我国古代装饰中最早见到的植物纹。唐代的染织工艺努力追求华丽的色彩效果,丝织的品种很多,而以织锦最著名,一般称为“唐锦”,这是古代丝织品中最精美、贵重的纺织品。到了宋代,中国印染织绣业又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丝织品的品种在前代的基础上又有较大的发展,其中最具时代特色的就是宋锦。
(二)独具特色的服装设计
中国的冠服制度,大约在夏商时期初步确立,至周代趋于完善。据资料显示,周代已采用“深衣制”,所谓深衣,是将原有的上衣和下裳缝合在一起的衣服,这种形式成为我国历代服装的基本特征,直至近代男子的长衫、女子的旗袍、连衣裙都可说是“深衣制”的延续。战国时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堪称一次服饰改革的壮举。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中国古代服饰史上第二次大变革,其服饰主要以自然洒脱、清秀空疏为特点,醉心于褒衣博带式的汉族服饰。隋唐五代的服饰,是中国服饰史册中最为灿烂的一页。尤其是唐代女服,从面料到款式再到着装,是中国服饰史上最为精彩的篇章。盛唐贵族女服呈现出以展示女性形体和气质美的薄、露、透的特点,是中国封建社会绝无仅有的现象,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服饰史上第三次大变革。明代服饰改革中,大量接受儒家思想,最突出的一点就是调整冠服制度。明代男子服装主要为袍、裙等,明代女子服饰为冠服和便服。清代对传统服饰的变革最大,清代男子以袍、袄为主,一律改宽衣裳大袖而为窄袖筒身,衣襟以纽扣系之,代替了汉族惯用的绸带,清代满族女子主要穿旗袍,汉族女子仍是上着衫、袄,下着裙、裤。
五、音乐与舞蹈艺术
音乐是通过一定形式的音响组合,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情态的艺术形式。它有歌曲、合唱和交响音乐等形式,往往与诗歌、戏剧、舞蹈等组合。舞蹈则是以提炼、组织和艺术加工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表达人的思想情感,反映社会生活。艺术与舞蹈两者结合,更具美感,更显艺术魅力,也更有感染力。
(一)独特优美的音乐艺术
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音乐都是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比,音乐是最抽象的艺术。传说中远古乐器众多,然而中国古文化遗址中遗存下来最多的是埙。埙是我国特有的吹奏乐器,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刘谦功,2011)[29]。埙大都是陶制,据目前的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最早的陶埙是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椭圆形一音孔陶埙。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新时期遗址发掘出了随葬的16支骨笛,距今已有8 000多年的历史,它们是用鹤类腿骨制成的,大多钻有7孔,在有的音孔旁边还留有钻孔前刻画的等分标记,个别音孔旁边另钻一小孔来调整音高。这些充分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对音高的准确度有了一定的要求,对音高与管长的关系也已具备了初步的知识。这证明当时的音乐已经发展到了相当高的程度。
世界上最早的弦乐器是中国的古琴(又称瑶琴、七弦琴),古琴早在周代就已经盛行。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中国音乐又有了很大的发展,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保存了自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乐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吕氏春秋·音律》是目前发现的中国乐律学的最早文献,里面记载的“三分损益法”(三分损一和三分益一),是由春秋时期管仲提出的,即记录各音律之间的音高比例的理论(刘谦功,2011)[30]。在湖北随州出土的曾侯乙编钟,代表着春秋时代乐律学和乐器工艺的最高发展水平。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群起,思想空前活跃,当时许多有影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几乎都对乐舞艺术发表过自己的真知灼见,最具影响力的是战国初年的公孙尼子所做的《乐记》。《乐记》不仅是我国音乐史上最早的专门理论著作,也是东方美学史上第一部系统的专著。汉代最有名的歌曲形式叫“相和歌”,是歌者自击节鼓与伴奏的管弦乐器相应和。魏晋时期,在相和歌的基础上,又有新的音乐发展起来,称为“清商三调”或“清商乐”。唐代音乐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它继承了清商乐的传统,形成了一种新的音乐——法曲(集器乐、舞蹈、歌曲于一体的大型表演形式)。清代则形成了另一种新的音乐形式——京剧,它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戏曲剧种,被誉为“国剧”。
(二)多种多样的舞蹈艺术
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它是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手段来表现人的生活思想和感情的艺术形式。舞蹈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出现,我们的祖先通常会用舞蹈来庆祝丰收和胜利等。中国舞蹈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丰厚的文化积淀,它在原始时代是文化的基本形态。从青海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来看,至少在5 000年前,中国就已经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舞蹈。
周朝舞蹈有文舞、武舞之分,从史料来看,周朝周公旦因袭夏商礼乐旧制并加以发展,其中舞蹈是重要的方面之一,周朝舞蹈成为中国乐舞文化的第一个高峰,特别是西周统治者对公元前26—前11世纪流传的历代乐舞的整理和规范,可谓人类艺术史上空前的壮举。周朝的文舞是纪念皇帝、尧帝、舜帝和禹帝的,其舞蹈作品分别是《云门》《大章》《大韶》和《大夏》;而武舞则是歌颂商汤与周武王的,其代表作品分别是《大濩》和《大武》(刘谦功,2011)[31]。历经夏商周三代,乐舞在传统的基础上规模不断扩大,舞技也越来越精湛,终于跃上了中国舞蹈的第一个巅峰。汉代舞蹈具有技艺精湛、风格灵动的特点,《盘鼓舞》和《长袖舞》就是其最好的证明。敦煌的飞天(佛教壁画或石刻中在空中飞舞的神)之舞创造了一段辉煌的舞蹈历史,敦煌壁画中的飞天自石窟创建就出现了,从十六国飞越了十几个朝代,直至元朝末年随着石窟的衰落而消亡。到了唐朝,舞蹈文化达到了一个新的巅峰,从唐太宗到唐玄宗,“乐”和“舞”大盛,从《破阵乐》到《霓裳羽衣舞》,都展示了一个辉煌时代的文治武功。元代的舞蹈则是从人间舞到天界,有着独具一格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十六天魔舞》是其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