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S与考古学空间分析实践教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不同插值方法生成DEM及其精度评估

利用等高线和高程点插值生成DEM非常常见,下面我们看看不同插值方法生成等高线的效果及其质量评估方法。练习使用的数据源自希腊Kythera岛的考古调查项目,详见www.ucl.ac.uk/kip。

1.ArcGIS水文插值法

(1)重启ArcMap加载一个新项目,并加载k20m.shp、k_sh.shp和kcoast.shp三个图层。

(2)利用上述第一节的方法,插值生成DEM。注意:选择k20m为等高线、k_sh为高程点、kcoast为Boundary边界。输出的DEM命名为k20_tg。

(3)利用Spatial Analyst工具条的直方图工具显示k20_tg的高程值分布,如图8-10所示。直方图表明插值结果产生了大量的等距穗状值,这是因为等高线上有大量高程相等的插值采样点所导致,因此这个DEM的质量并不好。

图8-10 k20_tg的直方图

(4)除了直方图之外,坡度图也是检验DEM质量的方法之一。在ArcToolbox工具箱中启动“Spatial Analyst工具”→“表面分析”→“坡度”工具。如图8-11所示:在“输入栅格”中选择k20_tg;在“输出栅格”中命名为slope_k20_tg。其他参数保存不变,点“确定”后生成k20_tg的坡度图。

图8-11 坡度命令对话框

在k20_tg的坡度图slople_k20_tg上可以观察到一些不太明显的“虎条斑”,这是使用单一类型等高线插值造成的结果。(图8-12)

图8-12 坡度图上的“虎条斑”现象

2.反距离加权插值法(IDW)

反距离加权插值法生成DEM只能使用高程点,因此我们需要首先将等高线转换为高程点。

(1)等高线转高程点

在ArcToolbox中,选择“数据管理工具”→“要素”→“要素折点转点”。选择k20m图层为“输入要素”;k20_p为“输出要素类”。点“确定”后完成。(图8-13)

图8-13 要素折点转点工具对话框

将新生成的点图层k20_p加载在k20m等高线之上,并放大到细节。观察可以发现,从k20m等高线上转换出来的点并不在等高线上均匀分布,相反如果等高线弯曲,则点的密度高,如果等高线平直,则点的数量少。(图8-14)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直接将等高线进行插值,程序会先将等高线栅格化,然后根据栅格后的等高线均匀插值。因此直接将等高线进行插值和首先将等高线转换成高程点后再插值,两种方法得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图8-14 转为高程点的等高线细部

(2)合并点图层

在ArcToolbox中,选择“数据管理工具”下的“常规”→“合并”。选择k20_p和k_sh点图层进行合并,结果保存为k_pts.shp文件。其他接受默认设置。(图8-15)

图8-15 合并矢量图层对话框

(3)插值生成DEM

我们现在进行反距离加权插值。在ArcToolbox的“3D Analyst工具”下的“栅格插值”打开“反距离权重法”。选择k_pts作为插值输入的数据,结果为k20_idw。在“环境”的“处理范围”中将“范围”设定为“与图层k4_tg相同”;在“栅格分析”中将“像元大小”设定为“与图层k4_tg相同”,将kcoast设定为“掩膜”。其他接受默认设置。点“确定”后完成插值。(图8-16)

图8-16 反距离加权插值生成DEM工具对话框

(4)尝试利用直方图法和坡度法,观察利用反距离加权方法生成的DEM的质量如何。

3.其他方法

我们可以尝试使用ArcToolbox工具箱下的“3D Analyst工具”→“栅格插值”下的其他方法:“克里金法”“样条函数法”等利用合并后的高程点k_pts.shp插值生成DEM,并观察其质量。

思考:在实践中,采用哪种方法利用等高线插值生成DEM比较合适?如何提高等高线插值DEM的精度?如何评估DEM的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