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汉字与字谜
跟其他文字相比,汉字为谜语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字谜跟汉字的字形、字音或字义直接相关。非字谜中也有利用汉字的形、音、义的,有的就是以汉字为谜面。
南宋时期,在都城临安,制谜猜谜活动广为流行,且形式多样。因元宵节赏灯时将谜语写成纸条贴挂于灯上供人品猜,谜语遂有“灯谜”之称。明清两代,谜语大为发展,不少文人制谜、记谜,文学作品中也有记录、使用谜语,以丰富内容、增强描写,不可不提到《儒林外史》《镜花缘》《红楼梦》等。
字谜的谜面和谜底之间的关系多种多样,主要利用字形结构,有的拆字、合字,有的综合利用字形、字义间的关系。
1.拆字字谜
拆字字谜有很多,我们举两个典故。《后汉书·五行志》记载,汉末献帝时,董卓擅权,颠乱朝纲,鱼肉百姓,引起人民的强烈不满,因而京城人民编制童谣: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童谣中的“千里草”,合为董字;“十日卜”合为卓字;“何青青”“不得生”是说董卓虽然威势赫赫,其实命不久矣。又如,明朝末年,政局动荡,李自成将打到北京之际,宫里有人出外找拆字先生测算皇家命运。拆字先生让写一个字。来人写了“有”,拆字先生说,大明的江山都去了一半了。来人换了“友”字,拆字先生说,“反”字都出头了。又换了“酉”字。拆字先生说,九五之尊没有头和尾了。
2.合字字谜
《世说新语·捷悟》记魏武帝曹操曾率军路过曹娥碑,见碑背题有:黄绢幼妇,外孙臼。于是问主簿杨修:解否?杨修答道:解。魏武帝说:卿暂且不说,待我思之。行军三十里,魏武帝才说:吾已得之。两人互对答案,知黄绢是一种有色的丝,丝、色相合为绝;幼妇是少、女,合之为妙;外孙,乃女之子,相合为好;臼,是承受辛辣之物,受、辛相合为辤(“辞”的异体字)。石碑谜隐“绝妙好辤”四个字。此谜一揭,魏武帝十分感叹,说: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注:曹操没有到过江南,故事为小说家言。)
字谜更多的是利用字形结构、笔画关系。如:
“三皇是我兄,五帝是我弟,欲罢而不能,因非而得罪。”谜底为“四”。前两句隐含了老三的弟弟,老五的哥哥,即老四。第三句“罢”的繁体“罷”去“能”,第四句“罪”字去“非”,也是“四”。
又如:“上头去下头,下头去上头,两头去中间,中间去两头。”谜底为“至”。按常理,谜面似乎在说某字或某物的上头去掉下头等。实际是以“去”字作谜面的关键。“至”字的上头是“去”字的下头,下头是“去”字的上头。
又如:“上不在上,下不在下,不可在上,止宜在下。”谜底是“一”。“一”在“上”字里并不在上方,在“下”字里也不在下方;在“不”“可”两字的上方,在“止”“宜”两字的下方。
当然也有综合利用字形、字意关系的字谜。如:“看时圆,写时方,寒时短,热时长。”谜底为“日”。作为事物的“日”看上去是圆的;写作“日”,是长方形;作为时间单位的“日”,冬季夜长昼短,夏季夜短昼长。
古人也常用字谜来测智、量才、逗趣,并在酒宴游乐等各种聚会场合充作雅乐。对破解字谜的徐疾快慢,是古人辨识对方才智高下的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