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身立命的最基础的教育——五常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常,就是永不改变的真理。五常,是人在这个社会上安身立命的最基础的教育,是做人的根,如果这个根坏掉了,也就离灭亡不远了。
仁
五常里第一“常”是仁。仁,是仁慈、仁爱,就是慈悲、善良,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互友爱。儒家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和境界,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仁,拆解一下,就是“人”和“二”,意思是两个人,即想到自己,就想到他人,换位思考,将心比心。
仁的核心其实还是孝悌,正如孔子弟子有子所言:“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也就是说,懂得孝养父母,懂得友爱兄弟姐妹,这才是仁的根本,即一个人做人的根本。
孔子一生都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并把克己复礼称为仁。
弟子颜回向孔子请教怎样才能达到仁的境界。孔子说:“努力约束、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也就是复归于礼。如果有一天大家都这样做,那天下就都回到仁的理想境界了。这都要靠自己的努力,还能靠别人吗?”颜回又问:“那么具体应该怎样去做呢?”孔子答道:“不符合礼的事不要去看,不符合礼的事不要去听,不符合礼的事不要去说,不符合礼的事不要去做(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回听后说:“我虽然不够聪明,但一定要按照先生说的这些话去做。”当然,最终他也做到了。
义
五常里第二“常”是义。“义者,事之宜也。”人们按照该做的去做,这就是义。孔子也曾指出,“义者,宜也”。如果说,礼是某种规则、规范,那义就是按照这些规则、规范去做,即义是与礼相适应的做法。义,可以称得上是人们内在的一种道德观念,也是判断是非善恶与行为规范的价值标准。
再进一步而言,义可以拆解为道义、情义、恩义。如果一个人为人处世讲究道义、情义、恩义,时刻不忘自己在各个领域所扮演的角色,有责任心,那他的这股正气就是“义”之所在。
礼
五常里第三“常”是礼。礼,是礼节、礼仪、礼貌。人应当知礼行礼,有涵养,在视、听、言、动等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与人相处“敬而无失,恭而有礼”。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礼义之邦,而非礼仪之邦。“礼”代表“礼仪”,“义”代表的则是前面所讲的道义、情义、恩义,礼仪之邦的说法把原本的“礼义”窄化了。《礼记·冠义》讲道:“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以正君臣,亲父子,和长幼。君臣正,父子亲,长幼和,而后礼义立。”由此可见,礼义是一个整体,人之成人,要从基本的行为规范——礼义做起。
在儒家看来,要成为一个合格的人,就必须懂得规矩,遵守法度,态度端庄,言语恭顺,这才算礼义齐备了。在此基础上,君臣各安其位,父子相亲,长幼和睦,如此礼义就建立好了。所以,人一定要重视言行举止,同时修养内心,礼义并重。
智
五常里第四“常”是智。智,是理智、智慧。一个人的智慧从哪里来?从学习古圣先贤留下的经典中来,从感悟生活中来。如果一个人懂得学习,并身体力行,就可以成为一个更有智慧的人,也能学会谦卑,容易听得进去他人的意见。相反,如果一个人骄傲自大又不爱学习,就很难接受别人的意见,也就难以成长进步。
信
五常里第五“常”是信。信,是讲诚信,有信义。孔子曾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人要是不讲信用,真不知道他还能做什么。就好像是车没有了车辕与横木之间相连接的活销,那这辆车又该如何前行呢?
讲信用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相互信任才可能加深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一个人如果能讲信用、不欺骗,任何时候都“言必信,行必果”,就会得到他人的尊敬、喜爱。没有信用的人,势必会遭到众人的嫌弃,做任何事都会被人提防。用孔子的话来说,“民无信不立”,没有信用的人,简直就无法生存。因此,与人相处,信用为先。
另外,《左传》提到的“五典”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也被认为是“五常之教”“五典,五常也”,此处可作一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