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代:涂鸦圈、Cosplay圈、自拍圈、翻译圈
小众的3D地画圈
3D街头地画源自西方街头的涂鸦文化,最初是先锋街头艺术家表达自我、彰显个性的一种方式。
灰褐色的鹅卵石地面轰然深陷,黑幽幽的洞口深不见底,令人不寒而栗。八位赤身男子姿势各异,但无一不是肌肉紧绷,抡圆了臂膀,挣扎着要从洞中逃离。2005年,这幅国内首张3D地画《漩涡》一露面便引发围观,《漩涡》作者、前中央美院教师齐兴华后来干脆辞职走上职业3D艺术家之路。2011年,我在网上偶然看到齐兴华为2008年北京奥运专门创作的《古龙今韵》,被这种充满想象力,视觉冲击力极强的艺术形式深深地吸引住了。我也是第一次知道了原来世界上还有3D地画这样好玩的东西。
与普通画种相比,它最特别的地方在于独特的透视原理。画面构成以人的视点为视觉原点,使得立体画不仅是一幅画还是一个真实的视觉空间。当时我还在河北沧州读高中,3D地画深深地吸引了我。我觉得的我的个性与这种艺术精髓有一种契合。通过人人网,我和齐兴华进行了交流,话题从3D地画到学习生活。2011年进入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后,我和齐兴华多了现实生活中的接触。他让我觉得只要自己真正有兴趣和热情,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2012年1月,我利用大一寒假完成了个人首幅3D地画《破损》。画作完成那一刻的巨大喜悦让我忘记了寒冬腊月里小出租屋中的冷风,也坚定了我继续创作的信心。随后,我陆续完成了《地裂》、《凯旋》等作品。接触3D地画久了,我也自然而然成为圈子中的一员。我和圈中的不少从业者、爱好者成了至友。大家聊得最多的还是3D地画创作,尤其是在被技术细节难倒的时候,和朋友们探讨一番往往能擦出火花,攻克难题的那一刻我感受到的除了喜悦,还有团队的力量。
目前国内3D地画创作团队中,齐兴华团队和万氏兄弟团队在技术和运作等方面已经比较成熟。圈内其他人大都停留在模仿与探索阶段,专门承接商业宣传活动订单的大小工作室数量不少、水平参差不齐,由于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侵犯知识产权的事情也时有发生。总体而言,3D地画在国内还属于新兴事物,圈子还比较小众、规模有限,人员分布也很分散,大家更多的还是在网上交流学习创作心得。我特别希望这个圈子能够团结起来,形成合力,让这个圈子更健康、这项艺术更成熟。
我觉得中国90后生活在一个梦想照进现实的时代。很多前人向往已久的东西在这一代都变成了现实,比如互联网。在互联网时代中长大的这一代,眼界更为开阔,个性和创新意识也更强。我是那种琢磨感兴趣的事可以纹丝不动坐上一整天,但面对不感兴趣的事物可能掉头就跑的人。接触3D地画圈以后,周围亲友都说我整个人更成熟稳重了,对未来有了更为清晰的规划和打算。
——刘士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