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现代化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是人类文明的恢宏篇章,是人的本质力量发现、发挥和发展的壮美画卷。“人的现代化”虽是西方学者于20世纪中叶率先提出并研究的“旧命题”,但却是新时代中国现代化建设不得不高度重视并深入研究的“真问题”。推进和实现人的现代化,既是世界现代化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当务之急。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框架内总体性地透析人的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梳理人的现代化的基本原理,观照中国人的现代化的现实图景,探究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现代化的策略和进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时代价值。
(一)研究背景
今天的中国,物质的丰裕程度已直追发达国家,现代化的“生活之光”也已经光芒万丈,但公民的“现代性”依然踯躅在艰难的转型路上。迅速推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我们引进了先进的技术,移植了有效的管理,创制了完善的制度,兴建了现代化的都市,促进了强大的国家硬实力的形成。但当我们以为以此足以跻身发达国家行列之时,现实的体验和观察却令我们感到尴尬和沮丧。在具体的技术操作和经济运行背后,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过程中,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冲突和失范频现,国民的现代化水平同社会主义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态等领域的现代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人的建设”滞后于“物的建设”,人的现代化水平已成为制约和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重要因素。对一个迅速崛起的社会主义大国而言,摒弃百年积弊、复兴民族伟业、涵养现代文明、培育现代公民,已经时不我待。站在新时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十字路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清醒地认识到人的现代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事实上,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承担着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现代化的时代重任,还肩负着推动中国人的思想观念、素质能力和行为方式的现代化,促进每一个中国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历史重任。
“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1]——鲁迅先生曾有言,“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在五千年文明古国迈向现代社会的关键节点,曾经被先贤们批评过的国民素质并没有随着物的“现代性”的增加而得到同步改善,一些国人的不文明行为在这个媒介发达的时代受到高度关注。事实上,对于正处在现代化爬坡关键阶段的中国而言,能否超越对现代文明的“私利化”的追逐和“物质化”的诠释,能否规避人的发展的“异化”阶段和负面效应,关系中国现代化模式的成败。“欲维新吾国,当维新吾民”,近代史上所有的社会进步力量,无不把国民素质的提升作为现代化发展的根本。现代化历史实践证实,国家的现代化,首先是国民的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在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首先要重视人的现代化。
(二)研究意义
诚如美国社会学者肯尼斯·S.博登斯和布鲁斯·B.阿博特所说:“研究思想的来源实际上是数不胜数的,不过可以看作三大类,即经验、理论和应用问题。”[2]也就是说,对周遭事件的经验与观察、对已有理论的反思与创新、对实际问题的解释与解决是研究问题提出的重要来源。从这个意义上讲,本研究以“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现代化”为题,观照当下中国人的现代化的现实图景,考察国内外人的现代化理论的研究状况,探索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基于此,我们认为本研究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意义:
1.理论意义
一是有助于厘清马克思主义人的现代化理论。目前国内理论界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现代化问题及出路的解释力不足,其中的关键问题就在于对马克思主义人的现代化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不够。关于人的现代化研究,学者基本上有一个共识:“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提出人的现代化概念,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的学说,却预示和涵盖了人的现代化内涵与过程。”[3]的确,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的现代化理论的一个富矿,但是这个富矿却一直未被深入开采挖掘。本研究将在学习和借鉴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人学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力求厘清马克思主义人的现代化的理论,为研究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现代化理论和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
二是有助于探究社会主义现代化条件下人的现代化的基本原理。国内有些学者关于人的现代化的理论研究,受阿历克斯·英格尔斯(Alex Inkeles)人的现代化理论的影响较深,对其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并未进行深入的反思,特别是对英格尔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中人的现代化和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中人的现代化的“趋同论”缺乏批判性的思考,甚至是简单移植、照搬,致使关于中国人的现代化基本原理的研究违背了社会主义的本真、脱离了中国人的实际。本研究将在对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理论进行批判性反思的基础上予以适当借鉴,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以现代化科学研究范式和方法[4]为分析模型和主要方法,在反映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前提下,探析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现代化基本原理。
2.实践意义
一是有助于把握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现代化的历史实践和发展趋向。今天提出推进和实现人的现代化实质上是在致力于完成新文化运动的未竟事业,力求培育社会主义新人。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开启了人的现代化的征途,但是“以资为本”的现代化模式与人的现代化存在着多重悖反。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继承者、替代者和超越者。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优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世界现代化形态和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模式,它是人的现代化的最佳模式和最为合理的路径选择。本研究将在理论言说和历史实践两个方面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形态对于人的现代化的意义,厘清社会主义对人的现代化的独特价值,回顾和总结近百年来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推进人的现代化的经验和教训,为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现代化总结经验,提炼有益的启示。
二是有助于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中国人的现代化的实践路径。马克思说过,“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5]。当前中国人的现代化滞后于物的现代化已成为社会共识,发现和分析中国人的现代化建设滞后的现实根源,探究和指明中国人的现代化的战略选择,是马克思主义和思想理论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本研究将在马克思主义人的现代化理论的指导下,准确判定中国人的生存和发展形态,从宏观到微观、从客观到主观、从外因到内因,全面分析阻滞中国人现代化的现实原因,并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战略规划和制度安排,提出新时代中国人的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战略路径。另外,本研究还尝试性地构建了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现代化测度指标体系,以期能科学地描述、监测、比较、评价新时代中国人现代化的状况,并预测中国人现代化的前景。
注释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98.
[2]博登斯,阿博特.研究设计与方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27.
[3]郑永廷.人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9.
[4]关于现代化科学研究范式、研究方法,参见:何传启.中国现代化报告2011:现代化科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2-21.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