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人的全面发展之路: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现代化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人的异化生存”与“人的自由本性”

人,就其本真状态来说,是自由自觉的存在。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人的类特性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人双重地存在着:主观上作为他自身而存在着,客观上又存在于自己生存的这些自然无机条件之中。”[63]人的这种双重存在境遇决定了人是“自由”而非“他由”的存在物。人应该过“真正人的生活”,享有“真正的人的自由”。但是,在资本的统治下,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人却无时无刻不在异化之中。马克思强烈谴责资本主义造成的“非人化”的人的异化生存状态,抨击了由私有制导致的异化劳动对人的自由本性的压制、奴役和摧残。

人的异化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才出现的。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个人没有独立性,劳动者仅仅被当作劳动的自然条件。正如马克思所说:“在奴隶制关系和农奴制关系中,没有这种分离;而是社会的一部分被社会的另一部分当做只是自身再生产的无机自然条件来对待。奴隶同他的劳动的客观条件没有任何关系;而劳动本身,无论是奴隶形式的,还是农奴形式的,都被作为生产的无机条件与其他自然物列为一类,即与牲畜并列,或者是土地的附属物。”[64]这就使一部分人与另一部分人的关系异化为人与物的关系,即劳动者被当作物(劳动的自然条件),被不劳动的剥削者所占有和支配,对劳动和劳动者来说,这就是异化。资本主义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一方面出现了剩余产品,另一方面产生了社会分工的产物。精细丰富的社会分工使物质活动与精神活动、劳动与享受、生产与消费由不同的人来分担成为可能,而大量剩余产品的出现使这种可能成为现实。同时,“只要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还有分裂,也就是说,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65]。人的活动所形成的社会力量反过来成为一种“在他们之外的强制力量”“同他对立的力量”,反过来压迫人、奴役人,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异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人的生命活动不断地丧失了自由自觉的本性,不断地陷入异化的状态。对人的异化生存的真正关注始于德国古典哲学。在德国古典哲学集大成者——黑格尔看来,“异化问题第一次被看作是生存于世界并面对着世界的人的地位的根本问题”[66]。马克思继承和超越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异化思想,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异化劳动和私有制”一节中指出,资本对人的奴役和压迫,是通过异化劳动完成的。工人的异化劳动有四重表现:首先,人同人的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67]。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占有的对象就越少,并越受其对象(产品)的奴役和统治。其次,人与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即“活动者的异化”或“自我异化”。劳动活动本身对劳动者来说变成了某种外在的、异己的东西:它不是劳动者的自我活动,而是否定劳动者的东西,是使劳动者感到不幸的东西,是使劳动者的肉体和精神遭受折磨和摧残的东西。再次,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是类存在物,人正是通过对对象世界的改造,才实际地确证自己是类存在物。换句话说,这种生产活动乃是人的能动的、类的生活。但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劳动中,人的活动被贬低为维持个人的动物生存的手段,从而使人的类本质成为与人的存在相对立的东西。“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68]。最后,人与人相异化。人与劳动产品、人与劳动、人与类本质的异化,其直接结果就是人与人相异化。

虽然在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劳资关系发生了变化,资产阶级的统治方式发生了变化,资本主义的社会控制也发生了变化,但是,私有制导致的人的异化却不仅存在于马克思所批判的劳动生产领域,还蔓延到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的异化是我们时代的关键问题,并且无论资产阶级还是无产阶级的思想家,无论政治上和社会上的右派还是左派思想家都看到和承认这一点。”[69]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尽管马克思批判的是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异化,但是异化现象在20世纪以来已经成为资本主义社会一种更为普遍、更为突出的人类所遭遇的生存困境。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赫伯特·马尔库塞认为,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异化主要存在于劳动生产领域,异化的受害者主要是劳动者,而在当代(发达工业社会),异化现象远比马克思理解的复杂,它已经渗透到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现为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心理以至语言等领域的全面异化。现代社会的异化几乎无孔不入,异化渗透到人与自己的劳动、消费品、国家、同胞以及和自身的关系之中。科学技术是现代社会异化的总根源,它使人丧失“内在的自由”而变成“一种单向度的思想和行为模式”[70]的人,同时使社会变成单向度的社会,科学技术虽然是人的创造物,却与人自身相分离,成为控制人、统治人、压抑人的外部的异己性力量,它不再为人服务,而是成为人的对立面,使人不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科技使人变成了生产和消费的奴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都变成了片面机械的关系。科技成为压迫人、奴役人的工具,是资产阶级统治人的手段,被纳入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范畴,人在技术的过度膨胀当中异化为非人[71]

西方马克思主义另一位思想家埃里希·弗洛姆也批判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生存状态,他指出,个人成了标准化的经济原子,失去了自我。人成了“机器人”,他们不屈服于任何人,他们并不同权威发生冲突,但是他们也没有自己的信念,几乎丧失了个性,没有自我意识[72]。这些失去自我意识的人,只有在高消费中才能找到“自我”,认识到“主体性”的存在。为了弥补精神的空虚和创伤,他们拼命挣钱,尽情挥霍,从物品的获取方式上看,人同金钱相异化。这种消费的本质“是一种人为激发的幻想的满足,一种与我们具体的、实在的自我相离异的幻想行为”[73]。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学者本·阿格尔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人们这种“异化消费”是异化劳动的对应现象。“劳动中缺乏自我表达的自由和意图,就会使人逐渐变得越来越柔弱并依附于消费行为”[74]。人们无法忍受强制协调的极权性劳动,被迫选择逃避,逃到闲暇时间中去寻找幸福感,而当今世界的闲暇时间往往是用广告操纵的消费来填补的,这种消费是闲暇时间的意义的唯一来源。

总而言之,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奉行的是以交换价值为代表的物质财富的增长优于人本身发展的原则,资本主义文明是以牺牲大多数人的自由发展为代价的。“到了20世纪过了2/3的时候,资本主义已经充分显示出:它能够将人类驯化到何等精确程度,它又以何种规模成功地使它的物神形式的面具变成了物质世界的面貌甚至进一步变成自然界的诸多组成部分,而且它能够驱使成批的人自我否定到何等的地步。”[75]资本主义现代化不是解放人而是“使人非人化”,不是发展人而是剥夺人的自由、泯灭人的本性。“以资为本”的资本主义社会是与人的生存和发展相悖逆、相冲突的社会,它必将被“以人为本”的,旨在解放人、发展人的社会主义社会所替代和超越。


注释

[1]瓦尔马.现代化问题探索.北京:知识出版社,1983:129.

[2]根据费尔南·布罗代尔等人的说法,作为一个名词性概念的“资本主义”最初是在桑巴特1902年出版的《近代资本主义》一书中明确出现并逐步为学术界所接受的。参见:布罗代尔.资本主义的活力.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85;阿瑞吉.漫长的20世纪.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22;伯杰.资本主义革命.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3:3.

[3]德伯.马克思的预言:危机中的世界.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3:32-33.

[4]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1-2.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6.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0-91.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9.

[8]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295.

[9]同[8]150.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80.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93.

[12]同[11]31-32.

[13]同[12].

[14]同[12]469.

[15]同[11].

[1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26.

[17]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126,127.

[1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93.

[1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36.

[2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4-95.

[21]同[20]245,246.

[22]弗洛姆.资本主义下的异化问题.哲学译丛,1981(4):68-75.

[23]同[21]155.

[2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0-171.

[25]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63.

[2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26.

[27]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9.

[2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76.

[2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0.

[30]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59.

[3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62.

[32]同[31]123.

[33]同[31]156.

[3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37.

[35]同[34]95-96.

[3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1.

[3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0.

[3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6.

[39]同[38]193.

[40]同[38]194.

[41]同[38]194-195.

[42]同[38]887.

[43]同[39]43.

[44]罗宾斯.资本主义文化与全球问题.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530.

[4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

[4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7.

[4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8.

[4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72.

[49][50][51]同[48]51.

[52]同[48]59.

[53]张曙光.社会的总体性和人的主体性.哲学动态,1993(11).

[5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4.

[55]同[54]197.

[5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8.

[5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47-148.

[5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08-309.

[5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09.

[6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03.

[6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27.

[62]艾尔斯.转折点:增长范式的终结.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2.

[6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91.

[6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39.

[6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7.

[66]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8-19.

[6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6.

[68]同[67]160.

[69]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7.

[70][71]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72]弗洛姆.健全的社会.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81.

[73]同[72]105.

[74]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493.

[75]库尔茨.资本主义黑皮书:自由市场经济的终曲(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