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经济转型中收入分配演变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收入分配一直是经济学研究中历久弥新的热点问题,也是经济学研究领域中最具争议性问题之一。但长期以来学术界多是从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关系的角度对收入分配格局演变问题进行研究。尽管库兹涅茨本人是基于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产业转移来分析倒U形假说存在的原因,但后来的研究把注意力放到了对倒U形假说的实证检验上,经济结构转型与收入分配互动演进问题被长期漠视。罗宾逊[1]、陈宗胜[2]等少数学者对这一问题的尝试也未得到学术界应有的重视。这一研究缺憾导致收入分配领域中重经验实证、轻理论实证的现象十分突出,众多的研究成果与相互对立的研究结论形成了耐人寻味的鲜明对比;即使20世纪90年代以后,学者们开始重视对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互动机制研究,由于忽视了结构转型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不同学术观点的理论解释力不强,也很难兼容不同理论分析的长处,无法很好地解释经济发展中收入分配动态演变的理论框架。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40年的发展,我国二元经济转型进入关键阶段——刘易斯转折区间;我国收入分配差距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持续扩大,到2008年基尼系数达到最大值0.491,在之后几年逐步回落。上述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究竟是契合了倒U形假说,还是统计误差所致?基尼系数的回落究竟是短期波动,还是长期变动趋势?如果是长期趋势,政府如何顺应这一趋势,处理好二元转型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如果只是短期波动,政府又该如何加快推动收入分配差距缩小的长期趋势到来?显然由于现有的收入分配理论忽略了结构转型的因素,不可能对上述问题给出现成的答案。

无论是弥补现有理论的不足,还是解释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演变都需要把结构转型、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纳入一个理论框架进行研究。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把三者结合起来最合适的理论框架莫过于二元经济转型。因此,研究二元经济转型中收入分配的动态演变,不仅对于收入分配理论和二元经济转型理论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促进中国二元经济转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根据马克思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理论,结合二元经济转型不同发展阶段,运用逻辑推演的方法论证了二元经济转型中收入分配呈倒U形演变的机理及实现这种演变所应具备的制度条件。运用描述性统计、计量分析等方法考察了英、法、德等先行工业化国家,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这些后起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巴西、墨西哥两个拉美国家二元经济转型中收入分配的演变情况,并研究了这些国家和地区二元经济转型中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经验教训。重点研究了中国二元经济转型中收入分配的变化情况,运用时间序列数据对农业就业比重和全国基尼系数、城乡差值基尼系数进行了二次曲线拟合,从而验证了中国二元经济转型中收入分配也存在倒U形演变的趋势;深入分析了中国二元经济转型的特殊性及其对收入分配演变的影响,从而对于二元经济转型中收入分配的演变趋势给出既符合一般规律,又符合中国具体国情的理论解释。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典型经济体二元经济转型中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经验教训,结合中国二元经济转型与收入分配演变的实际,从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农业规模经营、深化财政与金融体制改革优化城乡资源配置,以及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促进劳资合作四个方面,论证了促进二元经济转型、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对策措施。

本书是辽宁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基础理论项目的最终成果,也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阶段性成果。本书由张桂文教授提出写作提纲,由项目组成员讨论确定。第一章由张桂文教授执笔,第二章由李刚博士执笔,第三章由张颖、郭晓庆博士执笔,第四章、第七章由吴亮副教授执笔,第五章由孙亚南博士执笔,第六章由张桂文教授、贾晓华副教授执笔,全书由张桂文教授总纂定稿,吴亮副教授参与了书稿的修改与定稿工作。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参阅了大量国内外文献,从中得到诸多启迪与借鉴,在此谨对相关作者表示谢忱。此外本书的责任编辑为本书的出版做了大量的工作,使本书增色颇多,也一并在此表示感谢。

由于作者学识水平有限,疏漏乃至错讹在所难免,恳请专家、学者斧正!

2018年10月


[1]〔英〕琼·罗宾逊等:《美英经济学家评凯恩斯主义》,商务印书馆,1975。

[2]陈宗胜:《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