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发现与结论
(一)本研究的发现
1.越南汉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取向情况
越南的汉语学习者在两种动机取向上得分都较高,并且两种动机取向的相关度高达0.66。相对而言,融入型动机取向比工具型动机取向更为强烈一些,越南学生学习汉语更多是出于“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兴趣”,“想了解中国文化或与中国人进行交流”,“想参与华人群体的社会活动”,等等。另外,笔者在访谈中也发现:对于越南的汉语学习者来说,能够说一口流利的汉语是最为重要的学习目标。
2.越南汉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类型情况
对于越南的汉语学习者来说,最为强烈的学习动机类型是成果动机,最不强烈的学习动机是外在压力动机。这反映了越南学生学习汉语是为了掌握好汉语、全面地了解世界、扩展自己的视野、找到一份好工作、和中国人交流、了解中国人的生活或是为了完成学业、继续升学等,外在学习动机并不是主要的学习动机类型。另外,笔者在访谈中了解到,越南学生的学习压力没有中国学生这样大,他们的考试较为轻松,也没有必须“通过某种语言等级才能毕业”的硬性要求,这可能是他们外在压力动机不强的原因之一。在越南特定的汉语学习情境之下,学习者的内部动机强于其外部学习动机。
3.越南汉语学习者的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
越南学生在汉语学习的过程中使用最多的学习策略是情感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记忆策略,而补偿策略、社交策略和认知策略使用较少。不同性别的越南学生在汉语学习策略的使用上有差异,却未达到显著水平。男生比女生更加注重使用“元认知策略”,女生比男生更加注重使用“情感策略”。
4.越南汉语学习者的自评汉语水平情况
本研究的被试分别来自两所大学的3个不同年级,获得可以用于不同班级、年级、专业之间进行比较的汉语成绩是一件非常困难的工作。本研究选择了替代性的做法,即让每个被试对自己的汉语水平进行自评。在全部被试中自评为一般水平者约占45%,而自评为汉语水平较高(比较熟练和非常熟练)者不足4%。不同性别的汉语学习者在自评水平上没有显著差异;汉语专业的学生的自评水平显著高于非汉语专业学生(p<0.001);学习时间为2.5年的学生自评的汉语水平显著高于学习时间仅为0.5年的学生(p<0.01)。这说明汉语专业的学生以及学习时间长的学生对其汉语水平更加自信。
5.越南汉语学习者的性别差异
在语言教学中,人们往往会夸大性别对学习者在学习动机、学习策略方面的影响。但是,本研究发现,无论是在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方面,还是在自评汉语水平方面,两性间都不存在显著差异。可以认为性别差异对越南学生的汉语学习动机、策略、自评水平没有影响。因为本研究的样本量比以往相关研究的样本量都大,因此结论更为可信。以往研究可能夸大了越南男生与女生在汉语学习动机方面的差异。但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在相同的学习环境中、在同样的师资条件下接受汉语知识传授,因而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往往具有相似的性质。另外,本次研究所调查的男性被试只有26位,而女性被试有133位。男性被试数量较少一方面反映了越南汉语学习者的性别构成,另一方面也有可能会导致抽样的代表性不足,因此,今后的研究应进一步扩大样本容量来关注越南汉语学习者的性别差异问题。
6.越南汉语学习者的专业差异
专业差异对学习动机取向、动机类型和策略都有显著的影响。汉语专业的越南学生比非汉语专业的越南学生具有更强的融入型动机;而非汉语专业学生比汉语专业的学生具有更强的教育动机;汉语专业的学生在6种学习策略的使用上都显著多于非汉语专业学生;另外,与非汉语专业的学生相比,汉语专业的学生对自己的汉语水平也更加自信。
7.越南汉语学习者的学习年限差异
随着汉语学习者的学习年限的增长,他们在学习策略和自评水平上也会发生一些变化。本研究发现:初学者(学习时间为0.5年的被试)对于记忆策略与元认知策略的使用显著地多于非初学者(学习时间为1.5年或2.5年的被试)。这可能是因为初学者缺少汉语知识的图式,他们还不能进行有意义的汉语学习,更多使用的是死记硬背式的机械记忆方法,因而更多借助于记忆策略,以便形成初步的汉语词汇或用法的认知结构;而非初学者往往已经建立汉语知识图式,他们在词汇的记忆、固定用法的习得等方面具有更为丰富的经验,因此可能不需要太多使用机械记忆的方法,更多地是进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另外,初学者比非初学者更多地使用元认知策略,这可能是因为汉语初学者刚刚开始汉语学习,对于所需要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还不是非常明确,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自觉调节和管理学习时间和行为;而非初学者往往已经形成了较为固定的学习方式,所以,在学习的自我监督方面具有更强的自发性。另外,随着学习时间的增长,越南的汉语学习者会对自己的汉语水平愈加自信。
8.对自评汉语水平的预测
本研究以被试的汉语自评水平为因变量,以学习动机取向、学习策略作为自变量进行了回归分析,得到了一个可以预测自评汉语水平的回归方程。该回归方程中有两个自变量,即认知策略和融入型动机。该回归方程调整后的判定系数为0.40,其预测效度以社会科学研究的标准来判断可谓相当不错。该回归方程的启示在于:教学者可以通过培养学习者的融入型动机、传授汉语学习的认知策略,来事半功倍地提高越南汉语学习者对自身汉语水平的信心。
(二)本研究的结论
第一,越南的汉语学习者在学习动机取向上不存在性别差异。
第二,汉语专业的越南学生比非汉语专业的越南学生具有更强的融入型动机。
第三,非汉语专业的越南学生比汉语专业的越南学生具有更强的教育动机。
第四,越南的汉语学习者在学习策略的使用上不存在性别差异。
第五,汉语专业的越南学生比非汉语专业的越南学生在汉语学习方面使用了更多的学习策略。
第六,越南的汉语初学者(学习时间为0.5年)与非初学者相比,使用了更多的学习策略,并且在记忆策略(p<0.05)和元认知策略(p<0.01)的使用上具有显著差异。
第七,越南汉语学习者的自评水平不存在性别差异,但是存在显著的专业差异和学习时间差异;汉语专业的学生比非汉语专业的学生自评汉语水平高,学习时间长的学生比学习时间短的学生自评汉语水平高。
第八,越南汉语学习者的融入型动机与工具型动机具有高度相关(r=0.66,p<0.01)。
第九,越南的汉语学习者所使用的各种学习策略之间都具有显著相关。
第十,认知策略与融入型动机两个自变量可以较好预测越南汉语学习者的自评汉语水平(ΔR2=0.40)。
(三)本研究对汉语教学的启示
第一,应根据学习者所使用的不同学习策略来采取相应的教学对策。汉语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和技巧,虽然各种学习策略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但是,学习者往往以一种或两种学习策略为主来进行学习,而当前的教学往往强调学生使用更多的认知策略,对其他的汉语学习策略关注不够。例如,有些学习者更加注重情感策略的使用,这类学习者情绪的波动可能比较大,这就需要教师对这类学生的心理与情绪变化给予关注,适时给予他们心理疏导。另外,汉语本身难度较大,尤其汉语和越南语有很大差别,所以很容易催生学生们的畏难情绪,这也要求在汉语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寓教于乐,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汉语学习心理变化及需求,了解他们的学习策略,并有针对性地应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激励他们学习汉语。
第二,要重视汉语学习者的学习年限问题,随着他们学习时间的推移而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本研究发现:随着越南的汉语学习者的学习年限的增长,他们在动机取向、学习策略和自评汉语水平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这提示越南的对外汉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学习年限的长短来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激励方式。对于越南的汉语初学者来说,他们更加注重的是学习的成果,对于汉语的运用效果是第一位的,因此应当以提高实用效果为主要教学目的;而对于学习时间在一年半及以上者,可以多进行中华文化的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汉语,例如,可以教授中国的传统和现代文化,包括古典名著鉴赏、现代优秀电影的赏析、琴棋书画的传授、茶道的品鉴、太极拳的学习等,让他们了解中国的悠久历史。在笔者教授汉语的实践中(面对的主要是一些学习年限较长的学生),在教材里有一篇课文讲到了北京,由于很多学生都没有去过北京,为了方便学生理解,我给学生展示了很多图片并且让学生观看了《末代皇帝》这部电影,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课文,而且拓展了很多课外的中国文化知识,学生下课后纷纷来与我讨论,感觉这节课受益匪浅。
第三,要根据越南学生的学习特点来制定相应的教学对策。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国家学生的不同特点来制定教学对策是非常必要的。本次调查与访谈发现:越南的汉语学习者外在学习压力较小,他们更注重学习的结果,即熟练地掌握汉语、能与中国人自由地交流。因此,对外汉语教师在汉语教学过程中,应当多让学生练习汉语口语,把教学重点放在汉语的实际应用上,相应地增加课堂上的口语练习机会。因为越南学生的考试、升学压力相对较小,所以,活跃课堂氛围以及营造更加融合、轻松的课堂环境,会更加有利于汉语教学。例如,可以组织一些微型话剧、相声的排练与表演,这样不仅有助于练习学生的听与说,而且会让学生向汉语学习投入更多的精力。笔者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经常带领学生一起将课文的内容表演出来,或者组织一些集体性的朗读比赛,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练习口语。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室里的所有物件上贴出汉语标识,让学生一进教室门就能步入一个汉语化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融入型动机的不断提升。
第四,根据越南学生的特点编制具有针对性的教材。现在越南的汉语教学使用的教材多是北京语言大学编写的《汉语教程》。此教材侧重于语法的教学,不太适于实际应用。而多数越南学生都渴望能够更快学会汉语会话,并应用到交际中去。本次调查也发现:越南学生学习汉语更多是为来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知识、开发越中贸易等,对于他们来说,简单有效的口语交际词汇是最重要的。另外,该教材的很多内容反映的是中国北方地区的生活,经常有“下雪”、“滑冰”等词语的出现,对于像越南这样处于低纬度的国家的学生来说,很难了解这些词语的实际意义,不便于他们的学习与理解,即使掌握之后,他们也很少会用到这些词语。因此,今后的越南汉语教材与教案应根据越南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改编,以适应其学习与生活的需要。
第五,在对外汉语教师的培养方面应强化汉语教学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本研究发现:越南学生更喜欢具有鼓励性和启发性的教学模式,他们希望能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汉语。这要求对外汉语教师在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的同时,具有亲和力和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通过课堂上的交流准确地知道学生需要什么、担心什么,并及时做出反馈和反应,这样才能更好地教授汉语。简言之,一个优秀的对外汉语老师应该能够与学生成为朋友,能够与学生共同学习、一起提高。此外,对外汉语教师最好多学习一些心理学的知识,掌握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技巧,善于分析每个学生的学习策略特点,并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策略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
第六,针对越南学生的对外汉语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基础,侧重于日常交际汉语的教学。本研究发现:越南的汉语学习者的成果动机较强,他们关心的是学习汉语知识的用处。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应进一步消除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改变刻板、墨守成规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灵活安排教学内容,争取让学生更多开口讲汉语,强化其实际使用汉语的能力。
第七,越南的汉语学习者具有外在学习压力较小的特点,对外汉语教师应以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为主。越南的汉语学习者外在学习压力小对汉语教学既有好处也有不好之处。好处在于轻松的氛围可以让一些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不好之处在于外在压力小容易导致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强,在面对学习困难时可能会因为缺乏动力而退缩。因此,对外汉语教学应尽力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比较适合学习者现有水平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或任务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当学习者通过自身的努力能够获得进步与成长时,他们的成就动机就会被激发,而成就动机是一种对学习成绩具有重要影响的内部动机。再比如,教师可以安排一些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或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还应当熟练地应用强化原理,关心学生的进步与提高,当学生有所进步时要及时表扬与鼓励,当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时,教师也应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当然,这对汉语教师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四)本研究的不足及今后研究方向
第一,学生汉语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的研究十分复杂,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也非常复杂,所以,本次研究的结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何科学有效地对这些变量因素进行综合考察和分析,是今后需要继续探讨的课题。
第二,由于研究时间和研究条件的限制,本研究只对越南岘港市两所大学的学生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样本的代表性有所不足,因此,结论的实际应用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笔者计划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提高样本的代表性。
第三,由于本次取样的越南学生都没有参加过HSK考试,所以分析中所使用的被试的汉语成绩是受试者的自评水平,缺乏客观性。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考虑使用课堂测试来客观评价学生的汉语水平,以提高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第四,本次调查所使用的测量工具在当前研究中被广泛使用,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而且在本次调查中的总体内部一致性系数都在0.84以上。但是,笔者对于其中的动机类型量表依然不太满意,主要是因为构造效度较低,今后有必要开发更适合东南亚国家使用的动机测量工具,以提高研究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邓小英.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21).
[2]高彦德,李国强,郭旭.外国人学习和使用汉语情况调查研究报告[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
[3]高一虹,赵嫒,程英,周燕.中国大学本科生英语学习动机类型[J].现代外语,2003(1).
[4]高一虹.中国大学生英语学习社会心理——学习动机与自我认同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5]龚莺.日本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6]郭亚萍.印尼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调查研究[D].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7]侯创创.初级阶段中亚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8]贾冠杰.外语教学心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7.
[9]金贞和.在沪韩国中小学生汉语语言态度、语言学习动机和语言能力的相关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0]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1]李新惠.激发新疆预科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的对策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S1).
[12]廖冬梅.民族学生汉语学习动机、自我监控与学习效果的研究[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6(1).
[13]林可,吕峡.越南留学生汉语学习策略分析[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5(4).
[14]吕必松.华文教学讲习[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15]孟伟.外国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及与成绩间关系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6]明菊.华裔学生汉语学习动机分析[D].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17]彭耽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8]沈亚丽.来华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及其相关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9]苏慧慧.不同阶段学生英语学习动机与策略的差异[J].现代教育科学,2009(5).
[20]王建勤.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21]王晓为.不同阶段英语学习者学习策略对比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2).
[22]文秋芳.学习和应用第二语言的策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3]邢程.初级阶段越南留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24]原一川,尚云,袁焱,袁开春.东南亚留学生汉语学习态度和动机实证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3).
[25]曾淑萍.大学英语学生的学习动机与成绩的相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26]张柯.试论外国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动机与教学策略[J].高等函授学报,2008(4).
[27]张灵芝.对外汉语教学心理学引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28]张文彤,主编.SPSS统计分析高级教程[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9]朱小英.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调查:一所中国民办大学的个案[D].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0]Bialystock,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nowing and Using Forms[J]. Applied Linguistics,1982(3):181-206.
[31]Bialystok,E. The Role of Conscious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Proficiency[J]. 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81(65):24-35.
[32]Chamot,A.U. & Kupper,L. Learning Strategies in Foreign Language Instruction[J]. Foreign Language Annals,1989(22):13-24.
[33]Domyei,Z. & Schmidt,R. Motiva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Hawaii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2001.
[34]Domyei,Z. Motivation in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J]. Language Learning,1998(3):117-135.
[35]Gardner,R.C. & Lambert,W.E.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 Rowley,Mass Newbury House Publishers,1972.
[36]Jacquez,S.R. Preferences for Instructional Activities and Motivation:A Comparison of Student and Teacher Perspective[C]//Z.Domyei & R.Schmidt (eds.). Motiva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Hawaii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2001.
[37]Oxford,R.L.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M]. New York:Newbury House,1990.
[38]Oxford,R.L. Use of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A Synthesis of Studies with Implications for Strategy Training[J]. System,1989(17):235-247.
[39]O’Malley,J.M. & Chamot,A.U. 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40]Skehan,P.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 London:Edward Arnold,1989.
[41]Tremblay,P.F. & Gardner,R.C. Expanding the Motivation Construct in Language Learning[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95(4):505-518.
[42]Wenden,A.L. Learner Strategies in Language Learning[M]. Prentice Hall,1987.
[1] 龚莺.日本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2] 林可,吕峡.越南留学生汉语学习策略分析[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5(4):19-24.
[3] 张文彤,主编.SPSS统计分析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