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人口素质与结构现状
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东北地区人口文化素质总体较高,人口年龄结构呈现明显的中间大两头小的形态,可以看出东北地区人口在较小的时间跨度里,从增长型迅速转变为缩减型。
一 人口文化素质现状
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东北地区人口文化素质总体更高,文盲率总体更低。根据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及2015年1%抽样调查数据,2000年全国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数值为9.08%,而同期同一指标的辽宁省数值为5.79%,吉林省的该指标数值为5.74%,黑龙江省的该指标数值为6.33%,东北三省文盲人口比例均明显低于全国水平。到2015年,全国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降为5.42%,而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该项指标数值分别降为1.91%、2.61%、2.74%,明显低于2000年水平,并依然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按照性别对总人口进行分类,则可见无论是男性人口还是女性人口,东北三省的文盲率均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
按照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对我国31个地区的文盲率从高到低进行排序,可以了解东北三省历年文盲率横向对比情况。2000年,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在我国31个地区中,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全国降序排第26位、第27位和第23位;如果分性别进行考察,则女性人口文盲率在全国排序中更为靠后,分别为第27位、第30位和第25位。2015年,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在我国31个地区中,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全国降序排列中名次进一步下降,分别为第30位、第28位和第27位,即倒数第2位、倒数第4位和倒数第5位。而分性别进行考察,女性文盲人口所占比重排序更为靠后,辽宁省女性文盲人口比重最低,正序为第31位而倒序为第1位,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分别排在正序第28位和第27位,即倒数第4位和倒数第5位(见表1-5)。这一排位次序说明,东北地区文盲人口所占的比重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是明显更低的,人口受教育水平相对更高。
表1-5 东北三省分性别的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比重排序
进一步分析东北地区人口受教育情况,分性别对比2015年全国人口与东北地区人口的受教育程度,相关数据见表1-6。
表1-6 2015年全国及东北三省人口受教育程度情况
由图1-10可见,2015年全国及东北三省人口按照受教育程度进行分类,所占比例最高的是受过初中教育的人口,其次是小学,再次是普通高中。从全国与东北三省人口受教育水平对比来看,在未上过学和小学部分,全国平均水平是明显高于东北三省的,从初中部分开始一直到研究生阶段,再没有全国平均水平高于东北地区三个省份的情况出现。对比东北地区内部的三个省份,可以发现越是到高等教育阶段,辽宁省的比例高于其他两个省份的现象越明显,而在未上过学和小学阶段,辽宁省的该项指标比例是明显低于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的。
图1-10 2015年全国及东北三省6岁以上人口受教育程度
对2015年全国及东北地区6岁以上男性人口受教育程度进行分析,可见无论是全国还是东北地区,不同受教育程度分类中比例最高的依然是受过初中教育的男性人口。全国平均水平的比例明显高于东北三个省份的受教育类别,依然主要是未上过学和小学教育,此外中职教育这一分类中全国平均水平略高于东北三个省份。就东北三省内部的受教育程度对比而言,辽宁省的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研究生教育百分比明显高于吉林省和黑龙江省(见图1-11),相对而言接受高等教育的男性人口比例更高一些。
图1-11 2015年全国及东北三省男性6岁以上人口受教育程度
对2015年全国及东北地区6岁以上女性人口受教育程度进行分析。从图1-12可以直观看出在未上过学和小学阶段,全国女性人口所占比例的平均水平明显高于东北地区的三个省份,而从初中阶段开始,在不同受教育水平上,东北地区全部或个别省份的女性人口的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也就是说在相对较高的受教育类型上,东北地区女性人口的比例相对更高,即东北地区女性人口受教育水平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图1-12 2015年全国及东北三省女性6岁以上人口受教育程度
二 人口分性别年龄结构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绘制东北三省分性别的人口年龄结构图,即人口金字塔。可见辽宁省2010年的人口年龄结构呈现明显的中间大两头小的形态(见图1-13),表现出在较小的时间跨度里,辽宁省人口从增长型迅速转换为缩减型。少年儿童人口比例明显偏小,劳动年龄人口比例明显偏高,短期内人口负担较轻,而未来人口总体规模会急剧缩减。从人口金字塔上可以看出20~24岁年龄组人口比重明显大于上下相邻的年龄组,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这一年龄组的出生年份恰好对应了1986~1990年的人口出生小高峰期,即由20世纪60年代初“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中出生的人口陆续进入生育年龄导致的人口出生高峰期。
图1-13 2010年辽宁省人口金字塔
吉林省2010年的人口年龄结构与辽宁省总体上较为相似,也呈现明显的中间大两头小的形态(见图1-14),表现出在较小的时间跨度里人口从增长型迅速转换为缩减型。稍微不同的是,吉林省的少年儿童人口比例不是小幅度逐步下降的,而是陡然降低后稳中略降,人口金字塔底部形状较为整齐。与辽宁省一样,吉林省少年儿童人口比例明显偏小,劳动年龄人口比例明显偏高,短期内人口负担较轻,而未来人口总体规模会明显缩减,也20~24岁年龄组人口比重同样明显大于上下相邻的年龄组,对应了1986~1990年的人口出生小高峰期。
图1-14 2010年吉林省人口金字塔
黑龙江省2010年的人口年龄结构与辽宁省、吉林省总体上较为相似,同样表现出在较小的时间跨度里人口从增长型迅速转换为缩减型。且20~24岁年龄组比重同样明显大于相邻年龄组,对应1986~1990年的人口出生小高峰期。
图1-15 2010年黑龙江省人口金字塔
由于东北三省的人口结构金字塔总体形状上相似度比较高,所以在将东北三省作为一个整体计算并绘制人口金字塔后,整体形状与前文三个金字塔形状类似。总体而言,东北地区的人口结构特征为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小,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大,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的年龄结构百分比分布不同,但总体规律一致。无论是男性人口还是女性人口,按5岁分组,占各自总人口的百分比最高的均为40~44岁组,其次为45~49岁组。
图1-16 2010年东北地区人口金字塔
由于现在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是过去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人口过程的结果,制约人口过程的决定性因素又是社会经济因素,所以金字塔图也就忠实地记录了过去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人口发展变化,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历史变迁过程。现在的人口性别年龄构成是未来人口过程的基础,所以从人口金字塔还可以看出未来人口的发展趋势。[1]
三 人口的民族结构
东北地区是个由多个民族组成的移民地区,将东北地区作为一个整体,则占总人口比例最高的少数民族为满族,占总人口的百分比为6.35%;其次是朝鲜族,占总人口的百分比为1.47%;再次为蒙古族和回族,各自占总人口的百分比为0.85%和0.43%。东北三省的民族构成各不相同,辽宁省少数民族中人口比例最高的是满族,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2.20%;其次是蒙古族,所占人口比重为1.50%;再次是回族和朝鲜族,各自占0.56%和0.55%。从少数民族中人口所占的百分比数值上看,辽宁省的满族人口比重是比较高的,因此区域文化受满族文化的影响也会比较大。吉林省人口中少数民族所占比例最高的是朝鲜族,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79%;其次是满族,占总人口的3.16%;再次是蒙古族和回族,各自占0.53%和0.43%。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人口按所占比重进行排序,靠前的几个少数民族与东北地区整体少数民族的排序位次是一致的,比例最高的少数民族是满族,其次是朝鲜族,再次是蒙古族,只是数值上均小于将东北地区作为整体的各民族人口所占百分比(见表1-7)。
表1-7 2010年东北地区人口民族构成
表1-7 2010年东北地区人口民族构成-续表
东北地区的民族成分复杂又有大规模的跨境民族,但东北地区的各民族之间能够和平共处,民族关系和谐而稳定。东北是满族的发祥地,清初吉林、黑龙江地区,就形成了以满族为主,以蒙古族及少量的鄂伦春、赫哲等民族为辅的局面。清初满族入关和其后关内汉族人民的陆续迁入,是改变东北地区民族构成的关键,而后者的影响尤其巨大。[2]东北跨境民族主要包括朝鲜族、蒙古族、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俄罗斯族等民族,他们作为东北边疆地区的世居民族,与朝鲜、韩国、蒙古、俄罗斯等国的同一民族毗邻而居。[3]其中朝鲜族是区域自治的,其自治地方指吉林东部边疆地带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长白朝鲜族自治县。生活在这里的自治民族朝鲜族,在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史中虽是较年轻的民族,地理上又邻近自己的迁出地——朝鲜半岛,但自迁入以来,与当地各民族的关系基本上是和睦相处的。[4]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彼此相互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变迁,使之成为建构具有东北特色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民族的融和、多元文化的共生,形成了东北地域文化具有较强的兼容性、包容性、开放性的显著特征。[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