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报告通过回顾和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产业工人在规模、结构和关系上的变化,发现我国产业工人队伍在规模上仍然处于增长趋势,但增长速度大大放缓,在结构上已经转变为以农民工为主力,在关系方面基本上完成了单位制之后市场性契约关系的建立。现在产业工人队伍与计划经济时代的产业工人队伍有了很大的区别,无论是在人员构成上,还是在关系属性、身份建构上都出现了新的特点。
从对近十来年产业工人队伍经济社会地位变化的分析中可以看到,产业工人阶层在收入、消费等衡量经济地位的指标上都有比较大的进步,比如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但在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社会各阶层均取得较大进步的情况下,其相对地位却有下降的态势。
经济地位的相对下降与产业工人群体的结构性变化以及其本身教育、技能的平均水平有直接的联系。作为产业工人中最主要部分的农民工,平均受教育年限变化很小,其人力资本状况未得到根本改变。从劳动合同层面的分析也可以看到,非公有制企业农村户籍产业工人的权益保护仍不到位。
从产业工人的社会保障来看,公有制企业产业工人要优于非公有制企业产业工人,城镇户籍产业工人要优于农村户籍产业工人。企业所有制性质、户籍制度、城乡二元分割体制等,对劳动力市场就业待遇仍具有重要影响。
经济地位的下降也直接影响到产业工人主观社会阶层认同,2006~2015年,不同类型产业工人的主观阶层自评普遍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其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阶层分化和收入差距扩大,产业工人经济社会地位的改善事实上慢于一些新的社会阶层;二是产业工人与其所参照的群体相比,特别是国有企业工人与所参照的金融、保险、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职工相比,感到利益相对受损。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变化,我国产业工人队伍能否适应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是政府、学界都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从本研究的分析结论来看,实现产业工人队伍的与时俱进,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第一,大力提高产业工人的受教育水平和技能水平,这是我国保持劳动力比较优势的根本所在。要制定长远的工人培训规划,建立大国工匠的分级制度,逐步提高技能工人工资水平,以适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求。
第二,提高产业工人的社会保障水平,完善产业工人主体部分——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要通过制度化的安排,逐步实现同工同酬、同工同保、同工同权。
第三,加大宣传大国工匠精神和产业工人中的典型,改善产业工人的社会形象。特别是要加大对新时代高新技能产业工人的宣传力度。
总之,要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的要求,按照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高、权益上维护的总体思路,改革不适应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要求的体制机制,充分调动广大产业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发挥产业工人队伍的主力军作用,为把我国建成现代化制造业强国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