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本书系天津市教委社科重大项目“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研究”的研究成果。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我国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就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各地区各部门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注重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注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注重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全国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城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市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在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一步。截止到2017年末,全国人口城镇化率已达到58.52%。尽管城镇化建设成绩斐然,但是在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也存在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农业人口市民化不彻底等问题。按照城镇户籍人口统计口径,2017年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42.35%,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人均收入与我国相近的发展中国家60%的平均水平。户籍城镇化水平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之间的差距,主要源于我国现存近3亿的农村流动人口,他们在推动城镇快速发展的同时却受制于城乡二元体制,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务方面游离于城镇居民之外,从而形成了“半城镇化”现象。“半城镇化”现象的出现反映了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片面重视城镇规模的扩大、忽略了以人为核心注重质量提升的严重弊端。党的十八大提出,将坚持稳步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国家战略发展重点,明确要求进一步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标志着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今后城镇化发展方向的新战略定位,昭示着我国的城镇化建设进入了由粗放式扩张向集约式稳步发展、由重视硬件配置向注重城镇化内涵和质量提升转型的关键阶段。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当前的首要任务是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已进城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在此基础上,提高全体城镇人口素质和生活质量。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后一个时期,要着重解决好现有的“三个1亿人”问题,即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可见以人为本推进农民市民化已然成为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战略核心,亦是加快推进我国城乡统筹发展步伐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农民市民化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和核心问题。本书在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以农民向城镇转移过程中的市民化问题为主线,在借鉴外国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转移经验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了区域经济学、空间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以及社会分工理论、人口流动理论等学科的相关理论,探讨了我国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的现状及其在推进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障碍,提出了符合我国实际的农民市民化的建设目标、实现路径、政策与建议,力求对新形势下促进农民角色顺利向城市市民的转型有所裨益。在对我国农民市民化问题进行宏观分析的基础上,本书还以天津市为例,总结了其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进程中的模式经验,深度剖析了天津市农民市民化的现状,借助于构建的农民市民化评价指标体系,对天津市农民市民化水平进行了评估,发现其市民化程度不高且滞后于城镇化发展水平的问题,并从加快制度改革创新、完善财政投入政策、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就业创业引导、完善社区管理功能等方面提出了推动天津市农民市民化进程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其他地区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的推进提供经验借鉴。

本书主要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市民化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基本实现了研究目标。

第一,厘清了新型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的相关概念、基本内涵、主要特点。本书在总结前人所进行的大量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对农民市民化的内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界定,即在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农民(无论是异地转移的农业人口,即农民工,还是就地转移的居村农民)实现生存条件改善、公共服务享有均等化、社会关系改变、自身素质提升以及对自我身份和城市生活方式的心理认同过程。农民市民化不仅仅是简单意义上户籍身份的转变,还包括经济层面、社会层面、个人素质层面、心理层面在内的各方面实现向现代性的整体转型。

第二,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本书对我国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历史进程进行了梳理,总结其特征,把握其脉络,准确地揭示了农民市民化进程受阻的症结所在,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协同发展的思路和办法,形成一个系统性的整体框架,为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人的城镇化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第三,本书通过国际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的经验、教训的比较分析,提出了具有现实操作性和参考性意义的经验借鉴,为政府制定或调整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农民市民化转型的相关政策提供建议,进而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农民在城市中的文化融合、心理融合、身份融合以及经济融合,为农民市民化的推进打下坚实基础。

尽管近些年关于农民市民化问题的研究硕果累累,著述颇丰,但是本书通过悉心的理论分析结合实证探究,力图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实现一定的突破。在研究内容上,本书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创造性地对农民市民化内涵进行了科学的界定,并系统性地探讨了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在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制度桎梏,并就如何破解现行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制约农民市民化发展的制度与体制障碍提出了创新性原则和方案。为深入探究农民市民化现状,本书在农民市民化内涵界定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构建了农民市民化评价指标体系,涵盖了生存基础、社会融入、人口素质、心理认同以及公共服务享有等5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以及35个三级指标,采用AHP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并以天津市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年鉴相结合的方法对指标体系进行了实践验证。在研究方法上,本书既采用了宏观研究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宏观分析我国农民市民化现状、障碍并提出对策建议的同时,从微观的角度以天津市为实例,深入剖析其市民化的历程、模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也采用了历史回顾与现实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对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时期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发展的过程进行了纵向分析的同时,也对不同类型的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发展实践进行了横向比较,多角度、创新性地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协同发展问题做出较为全面系统的阐述。期望本书的出版能够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问题的理论研究,并为政府相关部门和公共管理者提供政策参考和理论指导。

本书共分八章,由天津农学院吴宝华教授主持研究、设计总体框架,各章的具体分工为:第1章、第4章由天津农学院郑红梅副研究员执笔;第2章由吴宝华教授执笔;第3章由天津农学院谢玉婧老师执笔;第5章由天津农学院张洪霞副教授执笔;第6章由天津农学院李珲博士执笔;第7章由天津农学院曾玉珍教授和夏习英副教授执笔;第8章由天津农学院李厚本副教授执笔。李厚本副教授、张洪霞副教授参与了本书的部分统稿工作,全书最终由吴宝华教授统稿、定稿。

作为天津市教委重大研究项目,课题的立项与研究得到天津市教委科技处和天津农学院科技处的大力支持。课题调研中还得到了天津市部分区县的大力支持,特别感谢天津市西青区南河镇姚村、北辰区双街镇双街村的村支书和村主任接受关于本课题的访谈。在本书的出版过程中,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高振华老师和编辑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深表谢意。在项目研究和本书撰写过程中,参考并吸收了大量已有研究成果,主要参考书目已列于书后,在此特向有关作者深致谢忱。

由于作者能力与学识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当之处,期待专家、读者批评指正。

吴宝华

2018年5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