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荒漠化:内蒙古、宁夏、新疆荒漠化实况](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66/26245066/b_26245066.jpg)
第三章 内蒙古荒漠化的社会特征
一、内蒙古荒漠化地区的人口特征
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体现在人口的急剧增加上,随着人口的增加,需要的粮食、燃料以及牲畜养殖量等也会相应增多,由于生产经营方式落后,这会引发出一系列促进沙漠化发生发展的连锁反应(张东,2005)。人口因素体现在人口数量和人口质量两方面。干旱地区人口密度超过联合国所确定可载人口密度的10~20倍,根据中国西部生态系统综合评估结论,人口与生态资源的需求与供给矛盾加剧,使本来脆弱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人口的增长是整个社会的大问题,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人口因素还体现在人口素质的降低上,我国的西北地区文盲半文盲人口超过全国平均水平9个百分点,文化程度偏低,导致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偏低和生产能力的偏弱(刘拓,2009)。另外,公众对荒漠化的认识不够,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导致不合理的开发、落后的管理和生产方式、信息闭塞等(董光荣,1999)。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增大,同时生产生活仍维持在旧的水平上,且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认识不够,于是形成了人口增长—生态环境破坏的恶性循环,其根本原因在于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欠发达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矛盾。
2002年内蒙古社科院牧经所对内蒙古8个牧业旗的调查数据显示,从20世纪60年代到2002年世居牧民并没有增长,其基本保持原来的人数,有的旗县还略有下降。但草原人口大量增加,仅锡林郭勒一个盟就净增长348%(达林太,2005),而这些增长的人口大部分属于20世纪60年代以来相继进入草原的机械移民。这些移民进驻草原后,除开垦草原种草种粮、从事手工业外,包产到户后都转向了饲养牲畜。他们大部分没有草场,势必和当地牧民争夺放牧草场。2000年,阿巴嘎旗13个苏木外来人口比例与牲畜超载率的相关系数为0.97。现在,无畜户占30%~60%,他们靠出租草场生活,导致掠夺性经营草场现象的出现。受自然因素和人为破坏因素的影响,草原面积逐年缩减,同时草原的原住牧民从实质上并没有增加,受到外迁牧民的影响,草原人均单位承载面积减少,加之外迁牧民对草原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使得对草原的破坏更加严重。以苏尼特左旗为例,其人口密度最大时也在1人/平方公里以下,牧业人口密度最大在0.5人/平方公里左右,但其荒漠化问题依然较为严重。
内蒙古人口迁移比例为10%~30%。人口的迁移受到社会、生态、经济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生态的影响,阿拉善盟在20世纪90年代初为恢复早已千疮百孔的脆弱草原实行的生态移民举措,使得几万人口集体搬迁。
小区域的人口移动,表现为游牧生产方式下定居点的变化。大量人口的定居点改变着周边的水文与草群建设,定居地是人口密集区,对水资源的利用程度较大,牲畜在草场上的活动频繁,践踏时间较长,势必加大对草原的践踏频率。这一范围是以定居点为圆心,有一定半径的圆形区域。加之一定周期的定居点的移动,对草场一定区域的生态破坏加重。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CB51A4/14676546505857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51_0001.jpg?sign=1738865249-D2vRxodS1mSZ33tlgnvAPrsBYYOHCVCY-0-c5f2f22c0b90ef197c1c46d945cd4136)
移民牧民占嘎查村总户数
图3-1 农牧民迁移情况(管理干部)
关于人口迁移,30.4%的管理干部认为是生态移民项目的原因,25.9%认为是外出打工导致的,20.9%认为由禁止放牧造成,19.0%认为是子女上学导致的,极少部分人选择是由游牧和生活决定的;而农牧民对人口迁移原因的选择却有些不同,外出打工占27.1%,生态移民占23.5%,禁止放牧占21.6%,子女上学占14.9%,城市生活更好占11%,游牧占2%(据调查内蒙古人口迁移比例基本集中在11%~30%,见图3-1和图3-2)。根据内蒙古农牧民迁移状况可以看出,由于环境恶化,生态移民项目和禁止放牧造成的人口迁移是内蒙古草场地区的主要迁移原因,同时打工和上学也催生了一部分迁移人口。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国家政策的不利,更加剧了牧民的贫困,使得一些牧民不得不选择外出打工,增加收入,以维持正常的生活。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CB51A4/14676546505857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51_0002.jpg?sign=1738865249-ZrsykSId5tN7oIoteSwWQjMOJoLQYHIU-0-d4c200cffa114a78d07858a814527608)
图3-2 农牧民迁移情况(农牧民)
二、内蒙古荒漠化地区畜牧业特点
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苏尼特左旗的牲畜存栏年度数量变化为例,1945—2002年牲畜存栏数量呈现上升趋势,1989年全旗的牲畜总头数达到103万头只,创下历史最高纪录(王长荣,2008),20世纪90年代以后呈现下降趋势。这可能是受到了草场土地退化、国家禁牧等政策的影响,牧草供应不足是牲畜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山羊绒被称为“纤维宝石”,它是生长在山羊外表皮层,掩在山羊粗毛根部的一层薄薄的细绒,为适应其生活的特殊环境,羊绒入冬寒冷时长出,以抵御风寒,春天转暖后逐渐脱落,以适应夏季炎热的气候。羊绒是独特稀有的动物纤维,具有优良的品质和特性,贸易交往中以克论价,被人们认为是“纤维皇后”、“软黄金”,经过纺织加工后,可作为上等的羊绒产品,这增加了地区的贸易收入,羊绒是目前人类能够利用的所有纺织原料都无法比拟的。世界上约70%的羊绒产自中国,其质量也优于其他国家,因此山羊的养殖是农牧民致富的一个基本途径。但由于山羊具有活泼好动,喜欢登高,好食短草、灌木、树叶,甚至啃食草根和树皮等习性,近些年山羊的存栏量逐年增加,不利于保护草原、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山羊对草场的啃食践踏成为草原荒漠化扩张、生态环境被破坏的一个因素。白绒山羊的养殖使内蒙古高原西部荒漠带和草原带分界线平均每年移动3至5公里(沈斌华,1983),这是人类对生态环境破坏的例证,而这正是人类智慧的所在,把“罪过”无形地“转嫁”给了山羊,认为山羊蹄灾造成了土地的荒漠化,这就是所谓山羊罪过学说的提出依据。
三、内蒙古荒漠化地区产业特点
从2007年内蒙古国土资源厅的数据来看,内蒙古仍以第一产业为主,主要包括农业和畜牧业,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数也是最多的。农业一直是国家的基础产业,种植品种也是以玉米、大豆为主,2005年免除农业税以后,农业生产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所改善,实现了各种村村通工程。畜牧业则是以草饲畜为主,近几年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牧业年度牲畜存栏基本保持在一定的数量上,山羊绒、牛奶、羊肉产量跃居全国首位。第一产业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和跨越,从传统粗放的生产经营方式向现代集约化经营方式转变。其经济增长方式也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自然资源型的单一畜牧业向综合型的社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内蒙古第二产业除工业以外,还以乳制品为特色产业,发展乳畜业,主要有全国乃至世界知名企业伊利集团、蒙牛集团、鄂尔多斯羊绒、包头鹿王、草原兴发等部门,它们都以畜牧业为主要依托。特别是以乳、肉、绒、粮、油为重点,在全区范围内建设各具特色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这些产业已成为支撑内蒙古经济发展的重要优势产业。发展好畜牧业是这些龙头产业发展进步的基础。因此保护好草原生态环境是一切生存与发展的基石。
内蒙古第三产业具有较强的发展空间。第三产业的旅游业较发达,内蒙古草原、古迹、沙漠、湖泊、森林、民俗“六大奇观”构成了独特的旅游胜景。内蒙古辽阔的大草原,大兴安岭的莽林风光,体现蒙古族特色的民俗、民族文化等,在国内具有相当的优势,发展潜力巨大。旅游业在第三产业中的龙头地位已经形成,成为全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重要的经济产业。清洁能源产业部门是全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从图3-3中可以看出,内蒙古1997—2002年三大产业经济增长后劲较足,综合增长后劲呈现上升的趋势。但2005年实施农业税减免政策后,第一产业却出现了增长放慢的趋势,可能的主要原因就是荒漠化导致耕地资源减少。
从图3-4、表3-1中可以看出,从三大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来看,第二产业是主导产业。第二产业是经济增长的命脉,但同时它也是对地区生态环境破坏最严重的产业。转变产业结构是未来产业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产业发展的基石,保护好生态环境是未来区域发展的根本因素。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CB51A4/14676546505857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53_0002.jpg?sign=1738865249-vN0rfGsh6XxP4ZxsylXA8XprqLIrGxpq-0-74842689775721075f88e1f89c6a6a56)
图3-4 2002—2006年内蒙古三次产业增加速度
资料来源:刘鑫(2008)。
表3-1 2002—2006年内蒙古三次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例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CB51A4/14676546505857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54_0001.jpg?sign=1738865249-ij9SQG9A0PXVIQLq1aLEp37fOVZxYcBl-0-d7dc6f439e20c315e2df6ce5b98948b7)
资料来源:刘鑫(2008)。
(一)贸易
边境贸易是一种重要的贸易方式,在内蒙古对外贸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开展边境贸易是我国沿边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最早开展边境贸易的省区之一。内蒙古具有资源和地区的优势,对发展边境贸易十分有利,特别是二连浩特和满洲里两口岸,是国家重点对外贸易口岸。开发稀土等资源,提高经济技术合作水平,充分发挥优势互补作用,是内蒙古边境贸易发展的有效途径。边境贸易包括国家间在边境地区进行的全部经济联系,其范围包括有形商品、技术、劳务合作承包、劳务输入、输出、资本移动等方面。2006年1至10月,内蒙古边境贸易额就为23.6亿美元,占其对外贸易额的48.14%(贺建军,2007)。
内蒙古积极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加强与俄罗斯、蒙古国的经贸合作,加快口岸经济发展,引导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加快外贸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了对外贸易额平稳快速增长。据海关统计,2007年内蒙古外贸进出口实现总额为77.45亿美元,同比增长30.2%,比2002年增长2.2倍,增幅连续四年保持在20%以上。其中出口完成29.47亿美元,增长37.6%,进口完成47.97亿美元,增长26.1%。在西部12个省市中该区进出口额排第5位,其中出口额排第7位;进口额排第2位。
内蒙古现有对外开放的口岸18个,随着内蒙古经济的快速发展,口岸客货运量逐渐提高。满洲里口岸、二连口岸分别是全国第一和第四大陆路口岸。两口岸占全区口岸总过货量的92%(满洲里口岸占64%;二连口岸占28%)。内蒙古独有的草原特色也成为了国际与地区间贸易的主要流通产品,这些都要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因此,要保护好内蒙古生态环境,特别要防治荒漠化。
(二)煤炭
内蒙古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内蒙古拥有矿产资源种类128种,而煤炭处于我国露天矿群的集中地带,储量极其丰富,占全国探明储量的25%。居全国第二,鄂尔多斯、锡林郭勒、呼伦贝尔、赤峰市、通辽市储量最为集中,占全区总量的95%以上。且具有地质构造简单,煤层稳定,厚度大,埋藏浅的特点。
根据我们在农牧民中的调查,各盟市已开发的资源情况如下。阿拉善盟有花岗岩(2005年开发)、苦硝(2007年开发)、煤矿(20世纪80年代开发)、石矿(2000年开发)、铁矿(1995年开发)、旅游资源(2004年开发)、文化资源(1999年开发)。此外,还有赤峰市的石材(20世纪90年代开发);巴彦淖尔市的铁矿(20世纪90年代开发)、旅游资源(1997年开发);鄂尔多斯市的煤炭资源和天然气资源也相继在2000年前后开发;锡林郭勒盟的煤矿资源陆续在1975年、1996年、2006年、2008年被开发,铝锌矿2010年被开发,石油资源2000年被开发,金矿1996年被开发。
可见,牧区的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内蒙古具有“东林西铁南粮北牧遍地矿藏”的自然资源特点,地大物博也是内蒙古的地域特征,综合矿藏的储量居全国第三位,而煤、银的储量居全国首位。内蒙古作为国家最具后备资源力量的地区,将成为国家未来经济增长的源头。煤炭是内蒙古的资源优势之一,内蒙古查明煤炭资源储量居全国第一位。全区有煤产地(煤田或煤矿区)140多处。在全国开采的5大露天煤矿中,内蒙古境内有4个,即霍林河、伊敏河、元宝山、准格尔。
正是由于拥有这些优势资源,内蒙古近些年的资源开发也随之兴起,这对内蒙古的整个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有些甚至是无法恢复的。这也是荒漠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三)盐
内蒙古的西北部地区是国家盐业的供应地区,分布在阿拉善左旗中部的吉兰泰地区,位于乌兰布和沙漠的西侧,被称为吉兰泰盐厂。这里出产的食盐,通称“吉盐”。吉兰泰镇是阿拉善盟重要的盐化工业基地,2002年建成了吉兰泰工业园区。吉兰泰盐化工业基地是阿拉善盟目前发展比较成熟的工业基地之一。内蒙古的盐业的开发历史悠久,其盐产品主要供应中国内地,以及陕、甘、晋北等地区。盐业的开发带动了地方经济,但对地区的水资源特别是地下水的影响较大。这对于本来就缺水的地区来说,势必会造成一定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