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区域发展报告(201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不同来源地FDI与珠三角产业升级的实证研究
——基于珠三角的面板数据分析

黎熙元 陈雄超

摘要

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引入外商直接投资是其中的重要因素。本文首先阐述了FDI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理,然后分析了广东省的产业结构以及利用外资的现状。在不同来源地外资对产业结构调整具有不同影响的假设下,通过构造基于珠三角8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模型,发现不管是在第二产业还是第三产业内部,欧美地区外资的产出弹性都是优于港澳台外资的。而FDI的区域布局差异深化了珠三角内部区域发展水平的差异。

关键词:FDI引进质量;产业结构升级;技术外溢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珠三角地区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通过依靠廉价的生产要素以及独特的地理区位,在以出口为导向的策略下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增长。近几年随着“民工荒”现象的反复出现,珠三角低成本制造时代是否已经结束成为了学术界争论的热点问题。另一方面,金融危机以及欧债危机导致的外部需求低迷,严重冲击了珠三角地区的外向型经济,致使政府以及学者开始反思这种严重依赖于出口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否可以持续。除此之外,虽然珠三角、东西两翼以及粤北山区均经历了快速的增长,但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越发严重,表现为东西两翼以及粤北山区发展严重滞后于珠三角地区,甚至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此背景下,广东提出了“产业”转移以及“劳动力”转移的双转移战略,一方面促使较为发达的珠三角地区落后产业向东西两翼以及粤北转移,以腾出足够空间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另一方面,东西两翼以及粤北也可以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FDI的引进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学术界从FDI创造资本供给、促进出口以及促进东道国技术进步等角度分析了FDI作用于产业结构升级的机理,并认为不同质量的FDI以及FDI的利用质量会对产业结构演进产生重要影响。珠三角一直是我国吸引外资的重要地区,研究和区分不同类型FDI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是具有重要的理论以及实践意义的。

一、FDI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理研究

(一)相关理论研究

在理论研究方面,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提出了著名的“双缺口”模型,该模型认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存在结构刚性的问题,其发展受到了国内资本不足的约束,存在储蓄以及外汇两大缺口。这就需要通过吸引外资来弥补缺口,从而推动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20世纪70年代发展经济学家赫尔希曼在“双缺口”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缺口”模型,认为发展中国在经济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不仅存在储蓄和外汇缺口,而且还存在技术缺口。通过吸引外资可以有效弥补技术不足的问题。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结合本国特色发展了国际投资理论,认为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结果不仅可以使国内的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促进本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而且还有利于东道国产业的调整,促进东道国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发展。

(二)传导机制以及作用机理研究

在FDI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理方面,学者们做了广泛的研究。一般可以从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资本供给、技术溢出效应以及加剧东道国市场竞争程度三个方面进行解释。

(1)资本供给。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资本以及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有效积累不够导致投资不足的情形。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大量的固定资本投资,在国内有效投资不足的情况下,积极吸引外资成为了重要的途径。

(2)技术溢出效应。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是世界先进技术的主要发明者以及主要供应来源,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内部化实现其技术转移。这种技术转让行为对东道国会带来外部经济,即技术溢出。技术溢出效应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可以简要概括为“外资流入→技术溢出→吸收创新→产业结构升级”的运行机制。具体来说,FDI可以通过关联效应、示范和模仿以及人力资本流动等途径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

(3)市场竞争效应。外商直接投资完善或者加剧市场竞争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一是外商直接投资与东道国企业之间的竞争。由于外资企业普遍拥有较为先进的技术、管理以及营销水平,这促使东道国企业中实力弱小企业退出市场。一方面优化了东道国的资源配置,另一方面退出的资本有可能进入第三产业,间接优化了东道国的产业结构。二是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之间的竞争。允许同一行业不同国家外资的进入,一定程度上杜绝了外资在东道国一家独大的局面。外资为了获取市场份额,必须在引入的技术水平以及管理经验上进行广泛的竞争,并通过技术溢出提升东道国的技术水平。

二、广东省产业结构演进的趋势分析

配第-克拉克定理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通过收集2000年至2010年广东省整体、珠三角地区、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的三次产业构成的相关数据,我们发现广东整体仍然处于工业化的后期阶段。其中珠三角地区基本处于后工业化时期,而东西两翼以及粤北山区则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

(一)广东整体处在工业化后期阶段,近几年演变趋势放缓

西蒙·库兹涅茨等人提出了工业化演进的阶段理论,该理论认为当第一产业的比重小于10%,且第二产业的比重大于第三产业的比重时,此阶段可以认为是工业化的后期阶段。从2000年至2011年广东省整体的演变趋势来看,基本契合了工业化后期阶段的产业结构特征。

其中第一产业的比重持续下降,由2000年的9.18%逐步下降至2011年的5%左右的水平;第二产业的比重则由2000年的46.5%上升至2011年50%左右的水平;第三产业比重的演变过程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其比重基本围绕45%的水平上下波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第三产业的演进趋势不是十分明显。进入2007年后,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趋势开始放缓。其具体的演进趋势如图1所示。

(二)珠三角地区处于后工业化时期,近几年演进呈现出“三二一”的态势

西蒙·库兹涅茨认为当第一产业的比重小于10%,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并保持稳定或有所下降时,则可以认为该地区的产业结构已经进入了后工业化时期。进入2009年,珠三角地区第三产业的比重开始超过第一产业,2011年,第一产业的比重已经下降至2%左右的水平,这基本符合了后工业化阶段的理论预期。

图1 2000年至2011年广东产业结构演进趋势

资料来源:2001年至2012年的《广东统计年鉴》。

值得注意的是,2002年至2006年是第二产业比重逐步上升、第三产业稳步下降的时期。这在一定程度与配第-克拉克的演进规律相互矛盾,但是进入2007年以后,第三产业比重开始逐步回升,第二产业比重则呈现稳步下降的态势。这一阶段的演进趋势表现出明显的“三二一”的趋势。其中部分的原因可能在于2007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外部需求危机对珠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起到了“倒逼”的作用。图2反映了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的演进趋势。

图2 2000年至2011年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的演进趋势

资料来源:2001年至2012年的《广东统计年鉴》。其中珠三角地区包括深莞惠、珠中江以及广佛肇9个城市。

(三)东西两翼及粤北山区产业结构相对落后,处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

2005年之前,该地区第一产业的比重高于20%,且第二产业的比重高于第三产业的比重,可以认为这一时期上述地区仍处在工业化的初期阶段;进入2005年以后,第一产业的比重开始逐步下降,但是第二产业比重仍处在上升的阶段,这基本反映了工业化中期的阶段性特征。总的来说,东西两翼及粤北山区的产业结构演进呈现不断优化的趋势,且整体的产业结构相对于珠三角地区来说是比较落后的,如图3所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东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东西两翼及粤北山区亟待通过承接来自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来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

图3 2005至2011年东西两翼及粤北山区产业结构的演进趋势

资料来源:历年的《广东统计年鉴》,经作者计算而得。

三、广东省利用外资的现状以及特点

外商直接投资不仅能为东道国提供必要的资本积累,而且还可通过转移先进的生产技术以及技术的外溢效应广泛地促进生产率的提高,在促进经济增长同时推动东道国产业结构的优化。从早期珠三角与港澳的区域分工协作来看,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形成了“前店后厂”的垂直分工模式,在“三来一补”的模式下香港大量外资生产制造业北迁进入珠三角地区,通过提供资金以及技术,并结合珠三角廉价的劳动力与土地,使得珠三角地区焕发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活力。近年来,广东省利用外资的情况,不管是从合同利用外资来看还是从实际利用外资来看,都呈现出稳步快速上升的趋势。其中珠三角是吸引外资的主要地区,截至2011年,合同利用外资以及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占到了广东省总额的85%和86%。表1列出了近年来以来广东省、珠三角地区利用外资的基本状况。

表1 广东历年利用外资的概况

资料来源:历年《广东统计年鉴》,2004年起利用外资的统计口径发生了变化,与之前年份的数据不可比。

(一)FDI的来源结构

学术界对不同来源地FDI对东道国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认为不同来源地的外资企业在管理经验、技术水平、能源消耗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并通过技术外溢在行业内和行业间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东道国的产业结构升级。目前得到学者普遍认同的观点是,来自于港澳台的外资对中国大陆的投资模式是“出口导向型”的,看中的是中国大陆廉价的生产要素,偏向于加工贸易方面的投资,因此中国大陆在产业链中处于附加价值少的组装环节,产品的关键技术并不由中国大陆企业所掌握。而来自于欧美以及日本的外资通常拥有先进的技术水平以及管理经验,多投资于中国的第三产业以及第二产业中的高新技术产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是优于港澳台外资的。

一直以来港澳台都是广东省最重要的外资来源,其占外资总来源的比重由2005年的42%上升至2011年的65%;来自于欧美以及日本的外资虽然呈现稳步增加的趋势,但是其增加的幅度明显弱于港澳台资本,其比重在2005年至2008年期间经历小幅下降后趋向于平缓,比重基本维持在8%左右的水平。总体来说,以港澳台外资为主体的外资结构说明广东省引入FDI的质量整体上不是很高。表2和图4是近年来广东省不同来源外资的基本情况。

表2 广东省不同来源地的外资水平

资料来源:历年《广东统计年鉴》,部分数据经作者计算而得。

图4 广东省不同来源地外资比重的演变趋势

资料来源:同表2。

(二)FDI的产业结构特点

FDI的产业结构指的是FDI在不同产业当中的分布。通过分析FDI在广东省三大产业中的分布可以发现,第一产业利用FDI的比重最低。截至2011年,第一产业利用FDI的比重不足1%;第二产业利用FDI占据了主导位置,但是其比重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第三产业利用FDI的比重逐渐增大,其增加的速度也是三次产业中最快的,2011年已接近40%的水平(见表3)。

表3 FDI在三大产业中的分布情况

注:第一产业主要包括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资料来源:历年《广东统计年鉴》。

如表3所示,如果外商直接投资更能够较大限度地反映产值的变化的话,FDI的产业结构分布特点基本符合配第-克拉克产业结构演进的方向,即与“三二一”的产业调整格局相适应。但是第三产业FDI的比重偏低制约了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第一产业的FDI比重严重偏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

(三)FDI在产业内部的分布特点

1.第二产业内部的FDI结构

在第二产业内部,不难发现FDI主要集中于制造业部门。如表4所示,2005年至2011年期间,制造业部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占整个工业的平均比重维持在95%左右。一般认为,制造业部门中的服装、鞋类、电子元件、塑料制品、皮革等属于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对优化工业内部结构的作用较小;而微电子、通信设备、机械、交通运输、制药、化工等行业属于资金密集或者技术密集型,对优化工业内部结构的作用明显。截至2011年,从广东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出口的产品类型以及金额来看,FDI中劳动力密集型行业的比重大大超过了资金以及技术密集型行业。初步计算,FDI中劳动力密集型行业的出口额为2163.28亿美元,资金以及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出口金额为1074.36亿美元。其主要的原因在于来源于港澳台的外资占据了主导地位,且投资的行业主要集中于劳动力密集型行业。而劳动力密集型行业的技术水平、经济效益较低。优化工业内部结构可以从削减来自港澳台的FDI、增加来自欧美发达国家的FDI份额方面入手。

另一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工业内部结构中的电力、煤气和水的生产及供应业的FDI比重偏低,截至2011年其比重不足4%。由于该行业是关系国计民生、对产业结构升级起支撑作用的行业,适当增加其FDI的份额是较为合理的。

表4 FDI在第二产业内部的分布结构

资料来源:历年《广东统计年鉴》。

2.第三产业内部的FDI结构

从2009年至2011年的情况来看,第三产业内部大部分行业吸纳FDI的总额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其中房地产业,水利环境及公共设施,教育,文化、体育娱乐的FDI出现了下降。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是吸纳FDI比重最大的五个行业,2011年房地产和批发零售吸收的FDI比重分别占到了33.61%和24.8%,将近整个第三产业的60%(见表5)。

表5 FDI在第三产业内部的分布结构

注:第三产业内部可以可分为传统服务业以及现代服务业,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属于传统服务业的范畴;金融业、信息传输、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属于现代服务业范畴。

资料来源:历年的《广东统计年鉴》。

从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角度来看,以科学研究及技术服务、文化体育娱乐、社会保障及社会福利、金融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吸纳FDI的能力相对较弱,仅占总额的9.42%,远远低于以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为代表的传统服务业。总的来说,FDI企业投资多倾向于传统服务业以及房地产业,其比重达到60.95%。这样的投资结构不利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多元化以及协调发展。

四、实证研究

(一)模型的设定

为了考察不同来源地的外商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的升级的影响,可以通过估计不同来源地FDI对三次产业的产出弹性来进行分析。当前珠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处在后工业化阶段,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其本质在于降低第二产业的比重,逐步增加第三产业的比重。验证比较不同来源地FDI对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增加的贡献,可为珠三角地区吸纳外资提供理论支持。基于前文的理论分析,本文尝试构造如下的线性面板数据模型:

其中,下标i和t分别代表城市以及年度。被解释变量是城市的地区生产总值的对数形式;为了考察外商直接投资对三次产业各自的影响,城市的第二以及第三产业产值的对数形式也将作为被解释变量。在解释变量中,FDI是核心的解释变量,依次代表不同来源地的外商直接投资。EX代表的是城市的年度对外出口额。不管是比较优势理论还是要禀赋理论均认为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有着高度的相关性。国内外学者进行的大量的实证工作也基本验证了这一点。在这里,本文将出口EX作为一个控制变量放入模型当中。此外,ηi、τt和vit分别代表城市特定效应、年度时间效应以及随机干扰项。β1和β2分别代表FDI和EX的产出弹性,其估计系数的符号应该为正。

(二)数据的选取与说明

本文选取了珠三角城市群中8个城市2006年至2010年的数据为研究样本,这些城市分别为广州、深圳、珠海、中山、惠州、江门、东莞、肇庆。模型中的变量均采取了对数形式,这样的好处在于可消除异方差以及模型形式误设的影响。

另外,FDI采用城市每年实际利用外资的指标来表示,在如何度量不同来源地FDI的问题上,本文在借鉴理论以及已有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将FDI来源分为两种。一种是以港澳台为代表的外资,另一种是以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为代表的外资。作者在搜集以及处理数据的过程中,发现城市实际利用外资中的港澳台部分是易得的,但是欧洲地区存在众多国家对珠三角进行投资,其计算工作繁杂。故本文将城市实际利用外资的总额扣除港澳台部分后剩下的部分作为估算欧美日发达地区外资的指标。由于珠三角地区外资中不发达国家的部分较少,这样的处理方法应较为可取。表6给出了主要变量的说明以及描述性统计,不难发现珠三角地区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快于第二产业。在吸引外资方面,来源于港澳台外资的年均增长速度远远超过欧美日发达地区。其中来源于发达地区的实际利用外资的年均增长率只有0.04%。

表6 相关变量的说明以及描述性统计

资料来源:各城市历年的统计年鉴,不同来源地FDI经作者计算而得。

(三)实证分析

1.地区生产总值与外国直接投资

回归结果见表7。模型1、2、3分别表示ln(GDP)对ln(FDI)、ln(FDI_ONE)、ln(FDI_TWO)进行回归。不难发现,所有的自变量对因变量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总体R2较高,说明三个模型的拟合程度良好。其中FDI_ONE和FDI_TWO的产出弹性分别为0.2447和0.7244,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来自于欧美发达地区的投资是优于港澳台的。

表7 FDI对地区生产总值的影响

注:*、**和***分别代表10%、5%和1%的显著性水平。估计系数下方括号内表示的是标准误,Hausman Test括号内给出的是P值,当P值大于0.1时采用随机效应,否则采取固定效应。

一般来讲,欧美发达地区的外资企业通常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反映在成本费用利用率、全员生产率以及资产利税方面。另外,欧美外资企业规模相对较大且资本密集度高,潜在的技术溢出效应也更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明显(付元海,2011)。

广东一直奉行以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对外出口对三次产业具有显著的增长作用。其符号为正符合理论预期。

2.第二产业增长与外商直接投资

将表8中的模型2与表7中模型2相比,可发现来自于港澳台的外资对第二产业的产出弹性为0.2556,略微高于其对整个地区生产总值的弹性0.2447,这与港澳台外资主要集中于三次产业中的工业部门有关。对于这类型外资,投资于传统的制造业或许比投资新型工业或者第三产业更能发挥其优势。而表9中欧美发达国家外资的产出弹性明显低于表8中相应的弹性。这与发达国家外资主要集中第三产业有关联,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投资于第二产业的欧美外资拉低了欧美整体外资的产出弹性。

表8 FDI对第二产业增长的影响

注:同表7。

另一方面,值得注意的是,欧美外资在第二产业内部的产业弹性为0.4768,也是明显高于港澳台外资的。这与欧美外资普遍拥有较高的技术、管理水平有关。那么从促进第二产业增长、促进就业的角度来说,似乎欧美外资也是好于港澳台外资的。积极引导发达国家外资进入珠三角的制造业对优化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具有现实意义。但是现实中欧美发达国家资本往往出于追逐利益的角度,大多倾向于投资第三产业。

尽管港澳台资本的产出弹性较小且多集中在劳动力密集型的制造业,但是在现阶段,不管是从就业贡献还是出口贡献方面来讲,港澳台的贡献还是很大的。产业结构升级固然需要削减第二产业的比重,但是在调整的过程中,应当警惕“产业空心化”的陷阱。

3.第三产业增长与对外直接投资

在第三产业内部,来自于欧美地区外资的产出弹性依然大于港澳台外资,达到了0.9217(见表9),意味着该类型的外资增长1%,将导致第三产业产值增加0.9217%。不难发现,这是远远高于表7和表8中欧美外资的产出弹性的,说明发达地区的外资对第三产业增长具有最明显的促进作用。这为不管是促进珠三角产业结构升级还是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提供了吸引外资的原则与指导。

另一方面,来自港澳台的外资对第三产业的产出弹性也是高于第二产业的,说明当前珠三角地区第三产业的投资回报率高于第二产业。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产业结构自发演进提供了必要的市场利润信号,与配第-克拉克的产业结构自发演进规律是耦合的。

表9 FDI对第三产业增长的影响

注:同表7。

五、结论

前文已经提到,港澳台的外资对中国大陆的投资模式是“出口导向型”的,看中的是中国大陆廉价的生产要素,偏向于加工贸易方面的投资,因此中国大陆在产业链中处于附加价值少的组装环节,产品的关键技术并不由中国大陆企业所掌握。而来自于欧美以及日本的外资通常拥有先进的技术水平以及管理经验,多投资于中国的第三产业以及第二产业中的高新技术产业,在行业内和行业间能够产生更为广泛的技术溢出效应,故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是优于港澳台外资的。

在实证研究部分,不难发现在促进第二产业增长、促进就业方面,港澳台外资是劣于欧美发达地区外资的,但是现阶段第二产业在出口贡献以及就业贡献方面的作用依然很大,保持港澳台外资的稳定增长具有现实意义。从产业结构升级的角度来讲,在促进第三产业增长方面,来自于欧美发达国家的外资发挥的作用则更大。当前,广东FDI的来源结构中超过60%来自于港澳台,且仍处在不断上升的阶段,这样的来源结构是不利于第三产业的扩张以及内部结构的优化的。

当前广东利用外资主要还是集中在第二产业,其比重达到了60%,第三产业的FDI比重仍然偏低,第一产业利用FDI的比重甚至不足1%;在第二产业内部,FDI主要分布在制造业,其中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占据了较大的份额;在第三产的内部,FDI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以及一些传统服务性行业,以科学研究及技术服务、文化体育娱乐、社会保障及社会福利、金融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吸纳FDI的能力相对较弱。当前FDI 进入中国服务市场有许多制度壁垒,即使在CEPA框架下港澳资本投资中国大陆服务业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发展现代服务业在广东已经提出多年,但在利用外资方面的进展实际上不大。

当前,广东省珠三角地区与东西两翼及粤北山区存在较大的经济发展差距。从产业结构的现状来看,珠三角远远优于后者。总的来说,东西两翼及粤北山区产业结构相对落后,处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另一方面,FDI引进的区域不均衡进一步恶化了这种区域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