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创新型国家的研究型大学国际竞争力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研究型大学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研究


image

竞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为主体为获取某种稀缺资源而展开的角逐。竞争力是指角逐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是竞争主体间相比较而显现出来的某种优势能力、对竞争客体的吸引力及最终获益能力的总和。竞争关系的成立最起码需要三个要素,即利益独立的竞争主体、具有稀缺性的竞争对象和最终的竞争结果。注51

从国家角度出发,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认为国际竞争力是一国实现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能力,即决定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平的一整套制度、政策和影响因素。注52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界定国际竞争力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领域,用于分析国家的现状条件及其政策为创造企业增加值和积累国民财富提供与维持良好环境的能力。注53

从产业角度出发,波特(Michael E.Porter)认为产业国际竞争力是一国特定产业以其相对于别国更高的生产力向国际市场提供符合消费者需要的产品,并持续获得盈利的能力。注54金碚指出,国际竞争力是指一个产业或企业能够比其他同类产业或企业更有效地向消费者或市场提供产品与服务的能力或综合素质。注55

从企业角度出发,德佩鲁(Donatella Depperu)和切拉托(Daniele Cerrato)将企业竞争力定义一个企业为比其他企业制造出更好的产品,如价格、质量、技术含量等方面。注56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尔(Gary Hamel)认为企业真正的竞争力是企业内部存在的一组独特的、难以仿制的、有价值的核心技术和技能。注57可见,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竞争力最直观地表现为一个企业能够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向消费者(或者市场)提供产品或者服务,并且能够获得自身发展的能力或者综合素质。

此外,波特认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可分解为一系列互不相同但又互相关联的经济活动,其总和构成企业的“价值链”(value chain)。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在设计、生产、营销、交货等过程及辅助过程中所进行的许多相互分离的活动。企业的价值链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下部是企业的基本活动,即一般意义上的“生产经营环节”,包括生产经营、市场销售、后勤服务等活动;上部为企业的辅助活动,包括企业的组织建设、人事管理、技术开发和采购管理等,这些活动使基本活动得以顺利进行(见图1—1)。注58

image

图1—1 波特提出的企业竞争力的“价值链”模型

资料来源:[美]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37页,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image

现阶段大学竞争力的研究大多是借用国家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理论的部分研究成果,缺乏与高等教育理论的整合研究,没有对高等教育竞争力的内涵进行深刻剖析。总的来说,大学竞争力目前尚处在引入概念、嫁接模式、借用方法以及结构、要素的初步设计阶段,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学者通常是从要素角度和能力角度两方面对大学竞争力进行阐释的。

1.从要素角度解读大学竞争力

从要素角度来看,大学竞争力是大学获得相对优势并在竞争中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性要素。其中,二因素论有:学术核心(学科和专业构成)和管理外壳(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注59;硬件(师资力量、资本存量、科学研究与开发能力、区位力、结构优化程度、聚集力)和软件(文化要素、制度要素、管理要素、开放要素、秩序要素)注60。三因素论有:教师、管理和校长注61;制度体系、学科体系和文化体系注62;大学精神、大学制度和学科建设机制注63。四因素论有:人力资源、资金资源、高校地位和管理模式注64;学生素质、师资队伍、科研活动和学科建设注65;制度与机制要素、文化与精神要素、物质与财力要素、学科与管理要素注66;学术能力(名师、学科竞争力、学问生产能力)、人才生产能力(人才生产规格、人才生产数量、人才生产质量)、管理能力(管理者、争取发展经费和空间、创建良好学术环境,提高办学效益)、文化力(校园精神、校园文化、校风)注67。七因素论有:高校员工的数量、素质、结构、配置、激情、合作与竞争等。注68

综上,从要素角度来看,大学竞争力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最外层是大学的各种竞争资源,是创造知识和培养人才的基础,主要分为人力资源(教学人员、科研人员、管理人员、校长、学生)、财力资源和物质资源;中间层是大学的各种运行要素,可以保证高校正常运营,主要包括组织结构(学科建设、结构优化程度)、能力系统(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及管理模式(秩序要素);最深层是大学的精神系统,是大学竞争力的本质和精髓所在,包括理念、文化及价值观等。

2.从能力角度解读大学竞争力

从能力角度研究大学竞争力,主要分为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一是知识能力。高校核心竞争力是识别和提供优势的知识体系,它以大学基础设施为依托,以大学精神为共同愿景,在办学理念、组织管理、学术梯队、校园文化及外部资源等竞争力诸要素协同作用下形成。注69

二是创新能力。大学竞争力是指在已有的有关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的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增加知识总量,实现大学目标的创造性活动,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注70也有学者认为,大学竞争力是指大学利用所掌握的资源所创造出新的思想、方法和产品,并且把它们转化为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财富的能力,主要体现为大学学术声誉、学术水平和学术成果。注71

三是转化能力。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指一个大学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大学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和控制、转化资源以及创造社会价值收益并为社会提供知识、人才和服务的能力。注72也就是说,高等教育竞争力是指在全球经济发展环境下,高等教育自身的成长和发展能力,以及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贡献能力。注73

四是整合能力。学者们指出,大学的竞争力就是大学以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对战略对策、科学研究以及成果产业化、课程设置与讲授、人力资源开发、组织管理等的整合或通过其中某一要素的效用凸显而使学校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注74大学以其资源和能力为基础,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组织管理、精神文化、人力和物质资源等竞争要素的既有优势和潜在优势进行战略整合,通过阶段性评估不断完善和升级转换,使学校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注75研究型大学核心竞争力,是指研究型大学在长期形成的内在优势和获取外部资源渠道的基础上构建的,以核心学科为标志、以特色文化为内核的,能有效整合各类教育资源(人、财、物、知识信息),使学校获得长期竞争优势,并得到社会认可的、与同层次竞争对手相区别的能力或能力体系。注76


image

高等教育领域的国际竞争是隐性和长期的,它对国际竞争力提升至关重要。但是长期以来,研究者多致力于国家国际竞争力、产业国际竞争力、企业国际竞争力、科技国际竞争力等问题的研究,而对教育国际竞争力的研究较少,对教育国际竞争力的概念缺乏清晰的界定。在对国际竞争力及大学竞争力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大学国际竞争力以提升国际竞争能力注77和大学国际知名度注78为核心理念,通过教育国际贸易、联合办学以及国际学术交流等方式,强调在国际竞争中教育投入(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源)的获取能力注79以及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国际竞争水平注80。大学国际竞争力是大学获得相对优势并在国际竞争中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是大学建立起来的一种资源与能力有机结合、传统与创新互补制约的系统。


image

在对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得出研究型大学国际竞争力从宏观上是指研究型大学群体在国家层面上与世界其他国家间在知识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竞争能力注81,从微观上是指一所研究型大学在学校层面上与其他大学之间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人力资本、管理水平、办学特色、国际声誉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以及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环境下直接参与国际竞争的基本能力。研究型大学国际竞争力注重强调研究型大学核心要素“科学研究”在国际范围的竞争能力、教育主体“教师和学生”的国际竞争地位以及教育投入“物质资源”的力度和范围。本研究中,研究型大学国际竞争力理论是借鉴国际竞争力、大学竞争力以及大学国际竞争力的理论研究成果,并结合研究型大学自身特点发展而成的,为高等教育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