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离科学还有多远?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1 什么是科学?

很多人都知道“科学”这两个字,但并不一定能够给出科学的严格定义。人们会发现在现实社会的很多地方“科学”都被作为一种标签,只要是“好东西”都被冠以“科学”二字;也有人用科学的名义进行招摇撞骗,干着反科学或伪科学的勾当。因此,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科学,知道科学结论是怎样得出来的,这样就可以避免上当受骗。

英文“科学”(science)一词源于拉丁文(scientia),其原意是“知识”“学问”的意思,这是“科学”一词最基本也最简单的含义。这个词初次传入我国时被译成“格致学”,即“格物致知”的学问,它是通过“推究事物的原理规则而获得的理性知识”,是有关一定对象和事实的规律性认识。早期的中文里并没有“科学”这样一个词汇,也没有研究科学的学科,当时的中国做学问的人都是通才学者,什么问题都研究,而不分具体学科。后来发现西方的Sciences是分成不同学科的,所以从19世纪末才按照字面的理解把这一英文词汇翻译成“分科的学问”,即“科学”。

实际上古希腊对scientia的理解,更为准确的不是science,而应该是certainty(可靠性)[9],即真正可靠的现实。人们当时认为现实有表面的现实和真正可靠的现实,那些掌握了真正可靠的现实的人,才是真正有理念、有思想、有智慧的人,所以当时人们追求科学的目的是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有品位的人,成为一个自由的人,而不是一个只具“低级趣味”的人。此时人们不是在追求知识的有用性,而是在提升人的品质。这类知识被称为是自由艺术,科学正是这样一种自由艺术,因为它摆脱了追求自身利益的个人的、阶级的、文化的、宗教的和民族的传统控制,因此它是自由的、独立的、客观的。

美国科学促进会主张:“科学作为自由艺术中的一种……必须按照自由艺术来传授”;“作为理想,自由教育培养出的人,心胸开阔、襟怀坦白,没有狭隘的地方观念,不武断专横固执己见,不先入为主顽固保守,不作脱离实际的空想;对自己的见解和判断具有清醒的自觉意识,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反思,对自己在社会和自然界中的地位有自知之明。”[10]

《新韦伯国际百科全书》对科学给出的定义是:科学是“自然、个体和社会人类行为的系统研究。科学在很多主要特征方面不同于其他知识学科,如艺术和人文学科。科学基于观测,观测可以直接通过感官或借助工具,如显微镜或望远镜,来增加感知力而获得。科学要求仔细的收集和整理数据。总之,科学使用严谨的方法来解释所观测的事情。科学方法依赖这样一种逻辑使之从证据中得出结论和用实验来检验解释”;“无论是艺术还是人文学科都不会像科学方式那样严谨;所提出的问题、所用的方法以及所获得的发现和结果是不同的”。[11]这里强调研究自然和研究人类行为都属于科学的范畴,科学要基于观测,要仔细收据和整理数据,同时强调了艺术和人文学科与科学的区别。

为了更简单地理解科学的定义,我们来看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Ferris Ritchey著的《统计想象》一书[12]给出的定义:“科学是解释经验现象的一套系统方法。经验意味着可观测、可测量;现象就是事实,即自然存在的事情。”[13]如果把这些文字串起来的话,我们可以进一步表述为:科学是解释可观测、可测量的自然存在事实的一套系统方法。在这里,科学的最终落脚点是“系统方法”。

简单地说,科学的目的就是揭示客观存在的现象以及它们的规律。可观测和可测量的经验现象包括:自然条件、过程、事件、形势、对象、人群、行为、想法、信仰、知识、观点、态度、情绪和感受等。很明显,这些现象既有纯粹的自然现象,也有人所表现出的现象,这些都是自然或客观存在的,也是可测的。当然,不是所有事情都是可观测的,比如“来世”或哲学中讲的“我从哪里来”“将向哪里去”,都是不可观测的。

根据这个定义,我们可以总结出科学的三大特点:即以事实为依据,以方法为手段,以解释为目的。这里的事实就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反映自然物质特征的内容可能包括长度、面积、体积、重量等。除此之外,测量某个物质还需要建立一种标准或尺度,比如科学家为长度构建的标准有毫米、厘米、分米和米等,为测量重量构建了克、公斤和吨等,而且还制造了测量长度和重量的工具或仪器,如米尺和磅秤等。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可以用米尺测量出桌子的长度为1.2米,用磅秤测量出桌子的重量为6.5公斤。在这里,人们借助人为定义的标准,把物质的不同特征均转化为了数字,将客观事实用数据表示出来,即实现了实物向数据的转化。

在社会科学领域对人的特征的测量与自然科学对物质特征的测量具有同样的性质,采用类似的办法。以人的年龄、性别和文化素质几个特征为例:为了测量年龄,人们定义的标准是活了一年为1岁,即按照年岁来定义人存活的时间长度;为了测量性别,人们定义了两个尺度,即男性和女性,用这个尺度或工具来衡量所有的人,每个人都可归为其中的一类;人们用受教育程度来测量人的文化素质,并将文化程度划分为从未上学、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及以上,从而用这一尺度来测量每一个人并将其归为其中的一类。实际上,如果对某一批人进行测量,那么定量调查问卷本身就构建了测量这一人群不同特征的标准或尺度,如果将各个标准中的每一类用数字进行编码,最终也将人的各类特征转化为了数字。

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物质特征还是人的特征,均属于客观事实,而且都可以转化为数据。用数据反映事实的方法被称为实证方法,基于数据所做的研究为实证研究,实证研究属于经验研究的一种,因为它是基于事实所做的研究。

前面讲的科学的三大特点中的第一个特点是“以事实为依据”。那么什么是事实呢?事实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表面事实,另一种是真实的事实。比如,把筷子放到水里,看到的筷子是弯的,这是一种表面事实,而真正的事实并不如此。研究生面试时,发现一个学生侃侃而谈,感觉这个学生不错,可是后来发现这并不是事实,这说明我们的判断出现了失误。实际上人们对事实的认识和判断也可以分成不同的程度,最浅层次、把握不大的叫“看法”,有一定把握的判断叫“可能”,把握非常大或十分有把握的判断叫“可靠”。通过短短几分钟的面试,到底有多大把握可以看出一个学生的真实水平,这取决于面试方式和内容,以及考官的判断能力。面试结束后,到底有多大的可能可以判断出这是一个合格的学生?若该判断正确的可能性只略高于50%,或在50%到65%之间,这种判断只能算是一种“看法”;若可能性在65%到90%之间,说明这是一个好学生的可能性已经比较大了,可以判断为“可能”是好学生;若可能性在90%以上,这种判断基本上是“可靠”的,基本上可以明确下结论了。

若我们把两个层面的事实和三个层面的判断结合起来分析,可以发现,普通老百姓讨论问题时,通常是根据表面现象谈“看法”,而科学家则是根据真实事实做“可靠”性判断。中国某些凭个人经验、感受和想法做研究的学者,通常属于基于表面现象做“可能”性判断这一类的。这类学者有点像哲学家,习惯用思辨的、哲学的方式来做研究,他们与哲学家不同的是,尽管哲学家也是基于可能性做判断,但真正的哲学家是要看事物本质的,是基于真实的事实做“可能”性判断,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要比很多社会科学家深刻得多。

事实针对的是被研究对象,事实往往成为学科分类的依据,研究不同的事实形成了不同的学科,如研究自然界的为自然科学,研究人和社会的为社会科学。在社会科学中,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领域被称为经济学,研究人的空间特征的学科被称为地理学,研究人如何受教育的学科被称为教育学,等等。

三大特点中的第二个特点,即“以方法为手段”,更体现了科学的本质特征。科学之所以能够提供可靠的知识,就是因为它可以提供令人信服的证据,而提供这些证据的方式就是合适的研究方法。康德说过:“科学就是实证它的方法。”方法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逻辑方法,另一类是具体方法。前者要求推理要具有逻辑上的可能性,并依据归纳法或演绎法进行演绎;后者属于技术性方法,多用数学和统计的形式来表达。方法的作用是让杂乱无章的、看起来无规律的表面现象显示出真实面目或可靠的、真实的事实,并展现出其背后的规律。

第三个特点,即“以解释为目的”,从严格意义上说,并不是科学的特点,更应该是科学的目的。科学研究要求对研究的问题给出关系,并作理论上的解释,这里强调的是:科学研究不仅关注“是什么”,更关注“为什么”,特别是在社会科学领域,告诉人类社会“是什么”只是研究的基础,并不是科学的最终目的。科学的最终目的是揭示人类社会“为什么”是这样的。发现人类社会存在的客观规律,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些规律来为人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