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地理概述(第四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章 中华文化区域差异的背景

在中国辽阔的国土上,文化与大自然一样,千差万别,复杂多样。人们听到拖着嗓子的长调民歌,会联想起辽阔的内蒙古草原。听到幽雅的丝竹箫声,会联想起小桥流水的江南人家。信天游会给人黄土高原粗犷的形象。傣族的泼水节,苗族的芦笙舞,大理的三月街,都是区域文化的标志。

一、巨大的区域差异

《晏子春秋》说:“古者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90《西游记》说:“正是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91在全国范围内,南北差异是文化区域差异的主旋律(见图3-1)。

哲学思想领域,从春秋起便有“南老北孔”说。王国维认为:“中国春秋以前,道德政治上之思想,可分之为二派:一帝王派;一非帝王派。”“前者大成于孔子、墨子,而后者大成于老子。故前者北方派,后者南方派也。”孔子是鲁国人,重伦理纲要和政治实行。老子是楚国苦县人,尚虚无,好玄想,主张无为而治。魏、晋、南北朝出现经学。南究义理约简,得其英华。北重考述深芜,穷其枝叶。92

图3-1 南北分界图

此外,在南北差异方面,语言南繁北齐,戏曲音乐南柔北刚,武术南拳北腿,犯罪类型南骗北抢,饮食南米北面、南甜北咸、南细北粗,建筑南敞北实等。关于武术的南拳北腿,一般解释是北方空间较宽阔,可以充分施展腿功。河北戳脚拳是北腿的主要代表,有腿法81种。由于南北文化反差明显,中国常用“南有,北有”句型。例如,京剧界称“南有周信芳,北有梅兰芳”;武术界称“南有武当,北有少林”93(见表3-1)。

表3-1 中国文化的南北差异要目

二、自然环境背景

中国是自然环境十分复杂的国家。在气候上,横跨多种气候带。在地形上,多山,多丘陵。

(一)南暖北寒,南湿北旱

同一个春节,哈尔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冰灯游园会上,人们冒着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观赏晶莹剔透、色彩缤纷的冰孔雀、冰天鹅。南国广州,每逢春节,举办盛大花市,数条街区,奇花异卉,争妍斗艳,竞放芳香。清朝《羊城竹枝词》说:“羊城世界木花花,更买鲜花度岁华。”

秦岭—淮河是中国气候的南北分界。秦岭—淮河以北比较干旱,年降水量少于800毫米,没有灌溉不能保证水稻栽培。1月平均气温低于0℃,植物停止生长,有“死冬”,大地缺乏绿色点缀。作物生长期小于225天,水稻一年一熟。秦岭—淮河以南,1月平均气温大于0℃,没有限制植物生长的“死冬”。到冬季,大地一片葱绿。作物生长期大于226天,水稻可以一年两熟。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在缺少灌溉条件下,可以保证水稻栽培。

自然环境的南北差异,引起诗人的关注。白居易是陕西渭南人,生于新郑,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贬任江州司马。白居易见庐山深秋树华竹修,十分惊奇,赋诗:“浔阳十月天,天气乃温燠。有霜不杀草,有风不落木。”“吾闻汾晋间,竹少重如玉。”94苏东坡26岁(1062年)从陕西宝鸡进川,看到沿途自然景观变化,写道:“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95

在自然资源上,南北最大的差别是南水北火。南方多淡水资源,北方多能源。南方河流径流占全国83%。在南方旅游,看到的是碧水青山,河湖水汊,秀丽风光。北方缺水。华北平原耕地占全国23%,径流量只占全国3.8%。在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蕴藏方面,北方有较大优势。

(二)西高东低,东临大洋

中国东临太平洋,背负欧亚大陆,是世界上季风最典型、最强烈的地区。海洋是巨大的热量调节库。夏季大陆气温升高,形成低压,风由大洋吹向大陆。夏季风带来丰沛的雨量,给大地带来一片生机。冬季风自西北吹来,干旱寒冷。冬季风和行星风(西风带)相吻合,比夏季风更强烈些。

中国受东亚季风影响,东西变化明显。“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96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来自大洋的潮湿气流一般只能到达甘肃乌鞘岭附近。

东临大海,有海运的便利,是开展国际交往、发展开放型社会的重要前提。从整体分析,中国海岸线的相对长度,与欧洲比,特别是与希腊和英国比,是较短的。

中国地形西高东低,可以分三级阶梯。西部青藏高原是第一级阶梯,面积约占全国1/4,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与南极、北极共称世界三极。中部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海拔1000米到2000米,是第二级阶梯。东部丘陵和平原,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下,是第三级阶梯。巨大的高度差别对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有深刻的影响。“一江春水向东流”,上游肥沃的土壤和养分顺水流到下游,沉积在平原和三角洲,给下游创造优异的生态环境。中国有句谚语叫“力争上游”。从经济和文化角度看,刚好相反。在一般情况下,中游的经济和文化比上游发达,下游又比中游好些。

(三)自然灾害较多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97960万平方千米土地给中华儿女提供繁衍生息的舞台,也伴随着多种自然灾害。

夏季季风给中国带来丰沛雨水。雨季与高温同时出现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环顾全球,北纬30°一线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大都是沙漠和半荒漠区。唯有中国北纬30°一线的长江流域青山绿水,阡陌相望。然而,季风的年变率较大。大洋洋面温度和大陆高压异常时,季风强度发生变化,会引发旱涝灾害。夏季季风强时,向北挺进快,北方降水偏多,南方降水偏少,北涝南旱。夏季季风弱时,向北挺进慢,北方降水偏少,南方降水偏多,出现北旱南涝。

西北太平洋热带洋面是台风多发区。热带风暴经常在中国东南沿海登陆,中心风力最强可以达到12级以上,伴有暴雨,对交通和生产都是威胁。同时,热带风暴是中国东南沿海夏季降水的重要来源。

(四)自然环境对中华一统的影响

自然环境是中华一统的外部条件。周边环境的相对封闭性和中原环境的相对完整性、易达性,有利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一统。中国西有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北有大漠,东有大洋。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这些自然障碍都是极难逾越的。

东亚季风区夏季多雨。高温和雨季配合,适宜农耕。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升平安详,安土重迁。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孕育的文化意识,家乡观念和疆域观念强烈,要求政治一统,修建长城,保卫边疆。

与欧洲水系比较,中国水系的内部统一性明显。欧洲中部矗立阿尔卑斯山。水系从阿尔卑斯山分别流向四方。向东注入黑海,向南注入地中海,向西注入大西洋,向北注入北海和波罗的海。分道扬镳的水系促进政治上的分裂。丘陵、盆地、平原在中国中部和东部首尾相连,便于陆上往来。长江、淮河、黄河、珠江都从西部奔向东部下海。下游低平,便于开掘运河,互相联络。公元前214年秦朝史禄开凿灵渠,引湘水入漓江,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公元612年隋朝修建南北运河,沟通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四大水系。

三、中国人体质的区域差异

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体质有差异。汉族内部的体质也有地域差异。

(一)南矮北高,南瘦北胖

南矮北高是中国人身高的地域变化态势。1980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在16个省、市、自治区实测10 997例,说明汉族和少数民族都有南矮北高趋势。形成南矮北高的主要原因有三个。

(1)食物结构。北方以面食为主,肉和奶制品消费量较大。面食蛋白质含量较高,比较富于营养。南方以米食为主。大米的蛋白质含量较低。

(2)气候差异。北方日照时数长,低温干燥。日照充足,有利于吸收钙和磷,促进骨骼成长。南方多阴雨,日照时数短,不利于营养吸收,不利于骨骼和肌肉发育。98

(3)遗传因素。中国人身高的南北差异趋势由来已久。根据考古资料,早在新石器时期,北人已经高于南人,黄河中下游男性平均身高165厘米以上,粤、闽、浙男性平均身高162厘米以下(见表3-2)。

表3-2 中国分地区汉族身高99

适应温度变化是南瘦北胖的原因之一。生物学有个贝格曼法,讲的是寒冷地区动物的个体接近圆形,可以保持身体的温度。

体形差异对体育运动和职业分工有影响。以辽宁和山东为代表的北方人借助身高体壮,在田赛上下功夫,涌现大批“三铁”选手。两广采取“短、小、水、巧”方针,发展竞技体育,在短距离赛、小级别项目、水上运动和技巧类项目上下功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现一个新的职业——模特行业。按照国际标准,女模特身高在175厘米以上。北方人在这个行业中占有优势。广州“选美”,从北方来广州的外来妹往往占主角。

(二)容貌的南北差异

汉民族在容貌和体形上的共性是中等身高,浅黄肤色,黑色直型头发,宽阔额头,眼睛与眉骨齐,没有凹陷,多深褐色,鼻子中等宽,鼻梁中等高,面部扁平,颧骨凸出,嘴唇不厚不薄,体毛稀少。汉民族有三个典型标志。(1)铲形门牙——两颗门齿两侧的边缘翻卷呈棱形,中间低凹,形如铲子;(2)青斑——新生婴儿屁股骶部有青灰色斑块;(3)内眦褶眼,又称蒙古眼。眼的内角处上眼睑微向下伸,像小小的皮褶,遮掩泪阜。德国地理学家李特尔认为蒙古眼是适应干旱多风气候的产物,可以阻挡风沙,保护眼球。

在汉民族中,北方人肤色较浅,头型较宽,下颌较宽,多丹凤眼,眼裂开度较窄,鼻梁较直,嘴唇较薄,比较接近蒙古人种。南方人容貌特征是三大,眼大、鼻大、唇大,比较接近马来人种。南方没有风沙,眼睛可以睁得大大的,眼裂开度较大,多浓眉大眼;鼻子较宽,鼻梁软骨上翘较多,鼻宽孔大,可以多吸入冷空气调节体温。广东人平均鼻宽40毫米,黑龙江人平均鼻宽37.5毫米。嘴唇厚也有利于体热扩散。南方人唇厚10毫米以上超过10%。此外,黑龙江人基本上没有波状头发,广东人5.4%有波状头发。100

根据身高、头长等11个指标,对中国不同民族41个男性组的体质作聚类分析,得到的树状图说明中国人的体质特征:(1)汉族内部体质上的区域差异大于汉族与邻近少数民族体质上的差异;(2)北方地区汉族体质与北方朝鲜族、蒙古族等民族比较接近;(3)南方汉族的体质与南方布依族、壮族、彝族等民族比较接近。以蒙古褶眼为例,山东省汉族占89.2%,黑龙江和吉林省汉族占84%,朝鲜族占87.8%,比较接近。广西汉族占65.33%,壮族占62.5%,比较接近(见表3-3)。

表3-3 中国男性容貌特征观察统计(%)101

(三)Gm血型的南北差异

经典人类学研究主要依据容貌、历史、风俗、语言、文化等要素。这些要素资料不完整,在外界环境影响下变异较快。Gm血型是人类学研究的新的依据。Gm血型全称人类免疫球蛋白同种异型遗传标记(human immunoglobulin allotype genetic maker),它居住在血清丙种球蛋白中,又称血清型。Gm血型的化学结构稳定,受第14号染色体上的DNA控制,大约需要几百万年才可能在突变中产生新的基因。Gm血型的种族特异性明显。目前识别的Gm因子有18个。不带a因子的只在高加索人种(白人)中存在。蒙古人种有afb和ast因子。黑人有C3因子。

1984年日本教授松本秀雄根据Gmst因子分布提出日本人起源地在贝加尔湖畔,受到人类学界重视。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检测Gm血型。赵桐茂收集11个民族40个人群5641个Gm血型样本。检测数据说明,常见的Gm血型因子组有4个:(1)Gmaxg;(2)Gmafb;(3)Gmag;(4)Gma。在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回族中有Gmfb因子组(见表3-4)。

表3-4 中国40个人群Gm血型因子频率(×104)

资料来源:赵桐茂.免疫球蛋白同种异型Gm因子在40个中国人群中的分布.人类学报,1987,6:1—9。

根据40个人群Gm血型数据,可以得出四点结论。

(1)包括汉族在内的中华民族由多种族融合形成。各地区融合的种族不同,Gm血型有较大差异。

(2)各民族的人种底子是蒙古人。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回族有Gmfb因子组,有高加索人种成分。但是,Gmafb和Gma因子组的频率相当高,“他们的人种底子还是蒙古人种,只是混杂了有限的高加索人种血缘。”102

(3)南方汉族和壮族、侗族、白族血缘接近。北方汉族和朝鲜族、蒙古族、鄂伦春族血缘接近。汉族Gm血型的南北分界线大体在北纬30°附近。

(4)藏族与北方少数民族、北方汉族血缘接近,说明藏族是以北方人群为主形成的(见图3-2)。

图3-2 中国40个人群Gm血型聚类树状分析简图

Gm血型分布说明中华民族,包括汉族在内,由不同种族融合形成。文化是民族凝聚的主要力量。司马迁说:“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103三河相当山西西南部、河南西北部、陕西关中。当时,三河周边是少数民族分布区,称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孟子说:“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诸冯在冀州,负夏在卫国,相当于河北省南部、河南省北部,鸣条山在山西安邑。“文王生于岐周,卒于毕郢,西夷之人也。”104岐周是陕西岐山,毕郢在西安附近的丰镐。舜和文王都是少数民族,认同华夏文化,成了华夏的先圣先哲。

四、社会环境背景

在社会环境方面,对区域文化影响显著的是北方政治和军事比较活跃,南方经济比较发达。

(一)北方战事较多

中国是大陆国家。历史上各个政治势力集团互相接壤,犬牙交错,战争的频率很高。战争期间,生灵涂炭,成千上万人民亡于一旦,房屋财产受到巨大破坏。同时,战争加速人口流动,推进文化扩散。

战事分布的总趋势是北方较多,南方较少。根据台湾三军大学编的《中国历代战争史》,从公元前221年到1840年的2061年间,有重要战役721起。105北方548起,占76%。南方173起,占24%。北南战事比例大致是3:1。在北方,河南、河北、陕西战事较多,加上山西、北京,占全国战事一半。其中,河南位居榜首,占全国战事1/6。

中国战事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保卫和拓展边疆战争,另一类是统一和割据战争。这两类战事的战场都以北方为主。

国家处在统一状态时,保卫和拓展边疆是主要军事任务。长城一线是古代农耕和游牧分界线,民族交往和民族融合接触带,也是民族冲突的主要场所。在冷兵器时代,战斗力与军队运动速度成正比。汉民族掘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运动速度相对缓慢。以骑兵为主的游牧民族来无影去无踪,战斗力略胜一筹。因此,农耕民族要修筑长城保卫疆土。公元前9世纪起,历经春秋战国、秦、汉、唐,直到明朝,绵延2000余年,不断修筑,长城总长度在5000千米以上。长城一线是古战场所在地,也是军事布防重地。

国家处在分裂状态时,各路诸侯,一要割据,二要兼并,三要一统中华,频频发动战事。决定兼并和统一战争区位要素有两个。一在诸侯领地的接触带和交通干线。中原既是东西南北各路诸侯的接触带,又是自北到南、自东到西交通干线的交叉点。逐鹿中原成为兼并和统一战争的代名词。二是争夺首都。中国历史上建都主要在北方。受到这两个要素的制约,历史上兼并战争和统一战争主要发生在北方。106

(二)首都主要建在北方

从秦始皇统一六国以来,中国首都主要建在北方。唐朝以前,首都主要在西安。五代以后,首都主要在北京。西安和北京是北方地区的城市,与空间上的中心点、人口分布的中心点、经济活动的中心点,都有偏差。

南京和杭州都是中国六大古都之列。在南京和杭州建都的历史背景是南北分裂,南方偏安。南方地形复杂,雨量丰沛,物产丰富,是建立偏安小朝廷的基础。一旦北方大规模军事力量南下,偏安的南方小朝廷往往无力抗衡。中国历史上几位著名的亡国之君,都出在南京,如南朝梁武帝萧衍(547年)、陈后主陈叔宝(587年),五代南唐李后主李煜(960年)。唐朝诗人杜牧夜泊南京秦淮河时不禁感慨:“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李后主的词造诣很高,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在政治上却是个弱者。

(三)东南一带经济比较发达

中国东南沿海经济比较发达。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最快的是福建、浙江和广东三省。

东南一带经济发展有深刻的历史背景。近两千年来,中国人口分布重心和经济重心逐渐由北方移向东南。北方旱作农业在生产力较低时比较容易开发。南方地势低洼,需要兴修水利,开辟稻田,才能耕作。待到南方稻田大批开发后,就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较强的抗御自然灾害能力。

南方商品意识较强是经济比较发达的重要原因。1993年《经济参考》记者周游南北,根据观察体验发表文章,标题是:南方路边多广告,北方街头多口号。南北城市景观差异是商品意识的最佳注释。社会上流传“北方奖官帽,南方奖钞票”“北京出决议,广东出效益”等顺口溜,从不同视角反映南北商品意识的差别。

五、汉姓发源地寻踪107

汉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探寻汉姓发源地对于传承中国民族精神,开发旅游资源有重要意义。

(一)华夏文化的载体,民族融合的结晶

在欧洲,普遍使用姓才四百多年。日本1875年明治维新后,政府明令每人登记户籍时要有姓。当时日本处在农业社会,取姓多用渡边、山下、田中等住地环境。在中国,汉姓伴随整个文明发展过程,几千年一脉相承。两千多年前西汉时中国有姓1800个。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有姓3490个。其中,主要姓氏的比重稳定。宋朝李、王、张三大姓占全国人口21.04%。2000年三大姓占全国人口22.42%。

姓氏代表男性染色体的特殊遗传基因,传递父系社会的进化信息。如今可以查到的大禹姒姓在绍兴已传4100余年144代。这样的记录在世界上是空前的。这一信息是禹到过绍兴的旁证。

汉姓,凝聚华夏文化的精华,凝聚对家乡和祖先的怀念和以孝为核心的伦理道德。例如,林姓始祖比干谏商纣荒淫,被纣挖心而死,夫人逃到牧野生子。周武王因比干坚贞,得子林中,赐姓林名坚。河南卫辉市有纪念中国第一位忠烈的比干庙。庙前有孔子率弟子拜祭比干时留下“殷比干墓”四字石刻(图3-3)。据传是孔子现存的唯一真迹。每年农历四月初四,有纪念比干诞辰仪式。世界林氏宗亲研讨会在这里召开。

图3-3 孔子题“殷比干墓”碑文

汉姓是国家统一、家族繁衍、乡谊友情的载体。“尊姓?”是国人初次见面使用频率最高的问话。回答是同姓,就会啧啧称奇地感叹:“八百年前是一家。”相互间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

1.追根溯源,中国大部分姓氏与炎黄两帝有关

在占全国人口1%以上的19个大姓中,有11个姓与黄帝儿子姬姓有缘,包括李、王、张、杨、周、吴、孙、胡、林、何、郭。有5个姓与黄帝儿子少昊东迁后确立的嬴姓有缘,包括李、赵、黄、徐、马。有5个姓与黄帝的后裔子姓有缘,包括王、孙、徐、朱、林。有4个姓与黄帝后裔妫有缘,包括王、陈、孙、胡。高和吴两姓与炎帝姜姓有缘。姓氏渊源佐证汉民族是“炎黄子孙”。炎黄两部落和亲是华夏民族大融合的起始。

2.历史上,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不断融合丰富了汉姓内容

规模较大的民族融合有汉、两晋南北朝、唐宋、元、清五次。融合的方式大体有两个。

第一个方式是直接吸收少数民族姓氏。百家姓中安、米、哈、拓跋、慕容、宇文、呼延、赫连等都是少数民族姓。安是东汉安息(古波斯)人到中原定居的姓。米是唐昭武九国中米国(中亚阿姆河流域)人来中原定居姓。拓跋、慕容、宇文是鲜卑族三大部落。呼延是匈奴四部之一。赫连是大夏望族。宋朝编篡的百家姓将周边民族姓原封不动地收入,说明汉文化的包容性。

表3-5 北魏鲜卑等族改汉姓情况108

第二个方式是改用汉姓,好像当今外籍人士取名时用汉姓。最典型的是北魏政府自上而下推动鲜卑等民族用汉姓(见表3-5)。魏书记载当时选用的汉姓近一百个。目前汉姓一百大姓中17个姓有鲜卑等民族融入。清朝满汉八旗纷纷改用汉姓。西南少数民族在改土归流政策驱动下,采用汉姓。有些汉姓主要分布在西南、华南等地,究其原因,与周边民族融入有关。例如,黎姓在海南岛和湘粤赣交界处集聚,杨姓在西南三省较多,都有民族融入的成分。可以奉告诸位汉族朋友,如果认真地寻根究底,没准祖上是改用汉姓的少数民族。民族融合,民族和谐是汉姓的重要本质属性。

(二)汉姓发源地的分布特征

多数汉姓发源并不单一,往往有多个来源。汉姓发源地的地域分布状况,可以从全国、省域和县域三个层次进行分析。

1.从全国宏观层次分析

汉姓发源地主要在黄河中下游河南、山西、山东、陕西、安徽、河北一带。按照2000年普查,全国100个大姓占全国人口87.23%,绝大部分发源地在上述6省。

2.从省域层次分析

河南是中国汉姓最重要的发源地。100个大姓中有52姓发源地与河南有关。42姓发源地在河南,占全国人口41.09%。10姓发源地兼跨河南和兄弟省,占全国人口8.84%。河南按10姓人口一半折算,占4.42%。两项合计,全国45.51%的人口的姓氏源自河南。李、王、张是全国三大姓。李和张姓的发源地在河南。100大姓以外,发源地在河南的也不在少数。

3.按县、市级范围分析

最重要的汉姓发源地有6处:

(1)河南濮阳,张、孙、孟姓发源地,占全国人口7.96%;

(2)河南鹿邑,李姓发源地,占全国人口7.94%;

(3)山西太原,王和郝姓发源地,占全国人口7.77%;

(4)河南淮阳,陈、胡、田、龙、邱、夏姓发源地,占全国人口6.8%;

(5)山西洪洞,杨和赵姓发源地,占全国人口5.37%;

(6)陕西西安,周、程、白、秦、钱、尹姓发源地,占全国人口3.15%.

此外,重要的汉姓发源地还有:(1)河南偃师(刘),新郑(高、冯和郑),潢川(黄),淇县(林、石和康),登封(郭和雷),商丘(宋、戴、汤和武);(2)河北唐县(刘);(3)江苏无锡(吴);(4)安徽泗洪(徐);(5)山东邹城(朱和邹);(6)河北邯郸(马)(见表3-6)。

表3-6 中国100大姓发源地

资料来源:袁义达.中国姓氏.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说明:下面表示发源地跨两个省域。

(三)汉姓发源地的历史背景

分析汉姓发源地分布离不开汉姓形成时期的社会经济地理状况。从汉姓形成的历史过程分析,大体可以分三个时期。

1.萌芽期

三皇五帝和夏、商两朝,是汉姓的萌芽期。当时姓是部落的标志,数量有限。现在能考证的大体在30个左右。中国最早的姓是伏羲后代风姓。黄帝姓公孙。炎帝姓姜。黄帝子孙中有姬、滕、任、董、嬴、子、妫(音归)等姓。尧姓祁。舜姓姚。古姓的一个特征是多数含有女旁,主要原因是受母系社会影响。古姓的发源地大都在晋南和陇陕一带。伏羲庙在甘肃天水。黄帝陵在陕西黄陵。炎帝陵在陕西宝鸡。尧庙和舜庙分别在山西临汾和运城。

2.兴盛期

中国绝大部分姓在西周和春秋时期出现。西周和春秋是汉姓成长的兴盛期。汉姓发源地一半集中在河南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地理形势有关。当时河南开发程度最高,人口和农业密集。周边各省开发程度相对较低。在兴盛期汉姓的确定方式主要有三大类。

(1)国名和地名数量最多。西周采用分封制,姬姓的诸侯国有鲁、卫、晋、滕、虞等,异姓的诸侯国有齐、宋、陈、杞、焦等。诸侯再把自己的土地分封给大夫,有些逐渐壮大建国,如韩、魏、赵。数以百计的国名成为姓的主要来源。西周春秋时期河南境内大部分地区开发,可以分封的土地广阔。根据《春秋大事表》记载,春秋有文字可考列国212个。其中,199国有确切方位,135国在华北5省,河南占62国(见表3-7)。100大姓以外,比较常见的温、申、柏、项、管、雍、应、房、焦、戈10个姓的封国在河南境内。比较罕见的杞、凡、滑、原、密、檀等姓氏的封国也在河南境内。封国集中是河南省占全国一半人口姓氏源的主要背景。

表3-7 春秋列国分布

没有封赏土地的人士,取姓时,往往选居住地的特征。住在池边姓池。住在柳树旁姓柳。西门、东门、南宫、东方等姓都和居住地有关。

(2)官职和职业。司马、司空、司徒、司寇、史、理、钱、宗、帅等姓源自官职。查考背景,大都在河南境内。例如,张姓源自官职,占全国人口7.07%。2002年春,海内外22个张姓华人团体聚会河南濮阳市,认同张姓根在濮阳。张姓出自黄帝孙名挥。挥发明弓箭,任命为弓正官,也叫弓长。两个字合在一起就是“张”了。濮阳是张挥的父亲颛顼活动地区,夏、商曾在这里建都,有龙山文化考古发现佐证。张挥仙逝葬于濮阳帝丘。濮阳城有挥公墓、挥公碑、挥公像,建有张挥公园。又如,李姓祖上是尧帝的理官(相当现在法官),姓理。到了理征时因直谏惹怒纣王被杀,理征儿子理利贞逃到河南,靠树上果实充饥,指树为姓,改李姓,定居苦县,现名鹿邑。李利贞的后裔老子是正史中有记录的第一个李姓。鹿邑东5000米有太清官老子祠,建于东汉。从唐开始,李姓成为全国第一大姓,现在占全国人口7.94%。有些没有官职的平民,用职业为姓。屠、陶、卜、巫等姓来自职业。

(3)父辈的名、字、爵号、谥号。宋武公的后人姓武,宋穆公的后人姓穆,宋桓公的后人姓桓。牛、关、柯、丰、乐、仇、廖等姓来自名和字。王和侯来自爵号。文、宣、闵、简等姓来自谥号。

3.稳定期

秦统一中国后,用郡县制替代分封制,公侯伯子男等爵位失去现实意义,姓氏合一。庞大的汉姓系统从秦开始基本稳定下来,世代相传,历久不衰。这一时期,姓氏的流变主要受封建礼制和民族融合等社会因素影响。帝皇常将自己的姓赐给功臣,著名皇朝的皇姓,如李、刘、赵、朱等,都成了大姓。避讳是新姓产生的一个原因。刘明帝叫刘庄,为了避讳,庄姓改成意义相近的严姓。魏晋时期,部分严姓恢复庄姓。为了维护帝王尊严,姓不可以与帝名同音。汉安帝叫刘庆,庆姓改成意义相近的贺姓。唐玄宗李隆基继位后,将姬姓改成周姓。姬是古代大姓,唐朝后成了人丁稀少的小姓。唐宪宗李纯继位,将淳于姓改为于姓。五代王审知在闽称王。称霸一方的小皇帝亦耍威风,将沈姓的三点水去掉,加上一点,改成尤姓。今天尤姓的主要集聚地仍在福建。

(四)南陈北王中部李,福建林陈半天下

汉姓的分布有明显的地域差异。例如,梁姓在全国排21位,占全国人口0.34%。在两广,梁姓是第四大姓,占人口4.67%。全国梁姓61%集中在两广。又如,全国罗姓50%集中在广东,林姓39%集中在福建。湖南的谭姓,江西的廖姓,安徽的汪姓,都有很高的集中率,分别占全国同姓人口的28%、25%和18%。

“南陈北王中部李”。用当地第一大姓作指标,中国姓氏分布的地域差异是南方陈占先,北方王居首,中部地带数李姓。

(1)北方,包括华北、东北和西北。三大姓与全国相同,比重更大些,共占总人口28.28%,在顺序上,王姓占第一位。

(2)长江流域,包括云贵川,湘鄂赣和苏浙皖,三大姓顺序与全国相同,比重小得多,只占总人口18.85%,陈性比重明显加大。其中,云南比较特殊,杨、刘分别是第一和第二大姓,杨姓占总人口14.61%,比重之大,在全国罕见。

(3)南方,包括广东、广西、福建和台湾,陈姓是第一大姓,黄、林两姓也进入四大姓行列。其中,福建省林成第一大姓。林陈半天下,林、陈两姓占福建总人口28.81%。汉姓三大地域的分布态势与中国血型和免疫球蛋白的地域分布状况基本相同(见表3-8)。

表3-8 中国分区域大姓分布109

不少姓氏分布集中在发源地附近。姓氏集中的情况在富庶的长江中下游比较明显。例如,顾姓71%集中在江苏、浙江和上海,其中,江苏顾姓占全国41%。顾姓有两个源头。最兴旺的“南”顾是勾践后裔,封顾余侯,居会稽;另一支“北”顾源北顾国(河南范县)。顾国灭后,族人南下,居无锡东的顾山。徐国在今安徽泗水以北,徐人以国为姓,成为江苏、浙江和安徽东南的大姓。古汪芒国在浙江武康东,就近迁入皖南成为当地大姓。伍姓出自楚国大夫伍参,至今主要分布在两湖故里。

有些汉姓的主要分布区域与发源地相距较远,主要原因是人口迁移。陈、林、黄三姓的发源地分别在河南省的淮阳、淇县和潢川。淮阳是春秋陈国故地,有宛丘平粮台古城遗址。潢川是黄子国所在。现在陈、林、黄主要分布在闽、台、粤。陈姓入闽有两次重要的移民。一次是唐初总章二年(669年),光州固始(河南固始)陈政率将士113员,府兵3600名进漳,后陈母及兄弟又率58姓军校支援。陈氏子弟及其部下定居漳州。陈政和他的儿子陈元光奉为“开漳圣王”。这一支陈姓称“开漳圣王”陈氏。二是河南颍川(禹县)陈邕,受唐宰相李林甫排挤,迁到福建同安。这一支陈姓称“太傅”陈氏。钱姓发源地在西周都城镐京,祖上彭孚在西周任钱府上士,得姓。钱姓的兴旺与唐宋间钱镠在临安(杭州)建吴越国有关。吴越国前后86年子弟散布浙江内外。宋初,钱氏归附,入朝任仕,钱姓在太湖流域继续繁衍,百家姓中钱氏能排序第二。上海开埠后,江浙钱氏迁入。上海是当前全国钱姓最密集的地方。

西南杨姓比重较大与兄弟民族选用汉姓有关。唐僖宗时杨震进贵州任播州宣慰使,家族世袭到明万历年间,传29世724年,影响较大。苗、瑶、布依、毛南、壮等民族纷纷采用杨姓。

六、汉民族性格的区域差异

《汉书·地理志》说:“凡民函五常之性,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中国南方人的性格比较婉约,北方人的性格比较爽直。南细北爽是汉民族性格的主要差异。

两千多年前,《中庸》指出:“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那时人们的南北地域分界与今天不同,孔子活动的黄河流域归入南方。有一点可以肯定,南北居民的性格差异已经引起先哲的关注。到了近代,分析南北性格差别的论述多了起来。林语堂说:“北方的中国人,习惯于简单质朴的思维和艰苦的生活,身材高大健壮,性格热情幽默,吃大葱,爱开玩笑。”110

美国青年马来明会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他对上海人和北京人的性格差别体会很深。上海人夸奖他:“哎呀呀!马来明!你的中国话讲得这么好呀。你是哪儿学的?学了几年啦?了不起呀!”一连串的惊叹号和问号,感情细腻,层次分明,赞扬中略带夸张。北京人说起来很简单:“嘿!哥们儿,够地道的。”111直接痛快地表示赞扬。说话的音量也有区别。一般北方人喜欢扯着大嗓门,没遮没拦。南方人喜欢小声细气说话。

黑龙江一带人们性格豪爽与开发背景有关。早年这里环境苦寒,举步维艰,形成相互照应和相互帮助的民风。“在林区发现木屋就等于发现了食物。因为这种木屋不管有没有人住,屋子里肯定有食物。你进去就可以做着吃。”“吃过了,有钱,你就扔下一点儿,也可以扔下你所打的猎物。如果没有钱,没有猎物,你就走你的。只是走的时候,你把顶门杠朝你走的方向在地上一放就行了。”112东北籍作家萧军有一段回忆:“在我们家乡——辽宁锦州、义州一带,当兵和当匪不但没有什么严格的区分以致耻辱的意味,相反的,这当兵竟成了那一带某些青年人们的一种正当出路,一种职业,而且是一种近乎光荣的职业。这因为当时统治东三省的大大小小军阀,几乎全是当兵或者当匪出身的。”“张作霖、佟麟阁、张作相、汤玉麟、孙烈臣,以至后来成为抗日起义将领赫赫有名的马占山将军,就全是‘绿林’大学出身。这是时代的产物,时代的风气。”113东北严酷的自然环境,相对少文的社会背景,频繁动乱的政治秩序以及张作霖模式的榜样是滋生东北胡子(土匪)的土壤。

陕西人为表述直率的性格自称“冷娃”,意思是内热外冷直来直去冷不丁的风格,认死理冒天下大不韪的“愣头青”性格。西安兵马俑士兵没有一个戴头盔的,一个个都是舍生忘死的勇士。114

北人豪爽的表现之一是爱饮酒。1996年全国人均啤酒消费量15升以上的大城市哈尔滨、沈阳、大连、青岛,都在北方。115在哈尔滨,“两个小伙子,在三伏天,在一家小酒馆里,喝一箱24瓶的啤酒,是一桩很平常的事。”116

根据报道,南方犯罪多“智力型”,经济案件和诈骗案件较多。假币、假酒、盗版光盘的滋生地大都在南方。广东和福建经济案件的发案率最高。北方犯罪多“暴力型”,抢劫案件较多。深圳市在分析犯罪分子的籍贯时发现:广东和福建“犯罪分子选择智力、技术型犯罪,北方各省犯罪分子选择体力、暴力型犯罪”。“广东人有盗汽车技术,有销赃的社会关系”“盗汽车案犯比例较高”。“外省人盗窃汽车的较少,而对于可以抬走再撬盗的摩托车、单车,盗窃的较多。”117北方也有假货,“不如广东等地区的好,上档次。”“比方说假酒只要兑点水就行了,假化肥只要掺点土就行了。”118

图3-4 南方多诈骗案,北方多抢劫案(韩茂莉)

北方人和南方人各有所长。可以用鲁迅的观点作个小结:“相书上有一条说,北人南相,南人北相者贵。我看这并不是妄语。北人南相者,是厚重而又机灵,南人北相者,不消说是机灵而又能厚重。昔人这所谓‘贵’,不过是当时的成功,在现在,那就是做成有益的事业了。”119中国古代从仕有一条原则:“南人用北,北人用南,以别嫌疑。”南方人到北方做官,北方人到南方做官,除了避嫌,还可起到优势互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