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非教练式对话与教练式对话
管理并不是一个特别复杂的概念。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说:“管理就是通过他人把事做成。”这与体育领域的教练特别相似:教练永远不会替运动员上场,而是通过激发运动员去拿到冠军(绩效);教练比运动员强的不是运动能力,而是通过赋能使运动员的专业能力更强!
彼得·德鲁克用一句话就能描述清楚的概念在我们身上却不是这么回事。事实上,许多管理者虽然顶着管理者的头衔,但是充当了顾问甚至执行者的角色,他们直接替员工去解决本该属于员工责任范围内的事,这就是所谓的“背猴子”现象。
让我们先来看一段上下级之间的对话。
下属:领导,我想跟您汇报一下有关本次研发项目的进展情况。
上司:好的,你说吧。
下属:嗯……那个,就是那个……
上司:那个什么?怎么?出什么问题了吗?
下属:不,也不是什么大问题,不过……
上司:不过什么呀?不要支支吾吾的,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下属:不,不是,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就是本次研发人员的参与度……
上司:研发人员的参与度怎么了?
下属:好像……他们对本次的研发项目不是很积极……
上司:什么?不积极?为什么不积极?你说清楚一点儿!
下属:领导,原因我也不是很清楚……
上司:不清楚?这次研发项目不是由你负责吗?你怎么能不清楚?
下属:是的,不过,以前也没出现过这种情况……
上司:公司对这个研发项目很重视,你又不是不知道,任务重、时间紧。研发人员不积极,你怎么也不想想对策?
下属:是的,领导。可是,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上司:又是不知道,你什么时候能有点想法?算了,看来我又得亲自出马了。
下属:好的,好的,谢谢您。
看到这段对话,是不是感到似曾相识?在我们的工作中,是不是有很多管理者就是这样的:出了问题首先指责下属,然后亲自出马。我想问一下各位读者,假如你是这位下属,在此情景下,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你可能回答:“特别不舒服,特别不受尊重、不被信任……”
如果我继续问你:“既然感觉特别不舒服,那为什么在对话结束的时候还要对上司说‘谢谢您’?”你可能会回答:“这是礼节性的,毕竟对方是我的领导啊……”这说明你对上司说的这个“谢谢”不是由衷的,有点不情愿的意思。当然你或许会说:“因为领导出马了,我可以解脱了,所以我感谢他帮我去处理这件事。”那么你的确应该感谢你的上司,因为他帮你背了“猴子”。
是谁背了“猴子”
上面这段对话描述的情景其实就是威廉·翁肯(William Oncken,Jr.)与唐纳德·瓦斯(Donald L.Wass)早在1974年《哈佛商业评论》的一篇题为《是谁背了猴子?》的文章里描述的现象。文章用“背上的猴子”来比喻责任和事务在管理者和下属之间的转移,而且大多“猴子”本该由员工来背,最后却由管理者自己来背了。
于是,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就完全颠倒过来了。从此管理者自甘成为下属的下属,开始做两件原本是下属要帮上司做的事情:第一,从下属身上接下责任;第二,答应给下属进度报告。现在,“猴子”在哪里?上司的背上。上司扮演什么角色?解决问题者。下属扮演什么角色?上级的监督者、考核者。
没有责任心的下属,在把“猴子”交给上司之后,就把这件事忘到脑后了,从此这件事跟他本人没有半毛钱的关系。有点责任心的下属为了确定上司没忘记这件事,时不时地把头探进上司的办公室,询问:“领导,事情进展得怎么样了?什么时候能解决这件事情?您什么时候给我们决定?我们要采取什么行动?……”
很多管理者经常说:“我的员工一点想法都没有,我的员工一点责任心也没有。”真的是员工没有想法,没有责任心吗?还是我们剥夺了员工想要说出自己的想法以及想要负责的机会呢?其实,员工带着问题过来找领导,大多数还是有些自己的想法的,只是还不确定这个想法是否合理、是否有效,他们想要领导给些指点。然而,很多管理者直接否定了下属,连一个机会也没有给下属。
结果就出现了《是谁背了猴子?》这篇文章里描述的:上司常常忙得一点时间都没有,下属却经常因为无事可干而抱怨。所谓“忙得不亦乐乎”,忙才能让人觉得有意义、有奔头。人如果无所事事就会无事生非——抱怨或者传递小道消息。当然,这不是最糟糕的情况。如果继续这样的话,那么顶多我们的管理者会继续忙一点、累一点,但有比这更糟糕的情况。
上司代替员工出去打仗,每场仗他都能打得赢吗?不一定。假设上司今天比较幸运打赢了回来,这时员工会兴奋地拍拍手掌,竖起大拇指说:“领导就是领导,领导出马一个顶俩。”结果,员工下次碰到问题了,还是会过来找你。相反,万一上司打输了呢?大多数员工就会认为这个上司没有能力,心里会开始轻视自己的上司。当然也有少数善良无比的员工会拍拍上司的肩膀说:“领导,没关系,我们屡败屡战,只要您不放弃,我们永不抛弃,我们会跟您奋战在一起。”你可能还会被感动得一把鼻涕一把泪:“我何德何能,能拥有这样的员工,哪怕卖血,我也要把公司经营下去!”是吧?
但是,我们回顾一下,在这整个过程中谁更像上司?当你做得好的时候,下属马上向你竖起大拇指,赞扬你,欣赏你;当你没有做好的时候,下属马上拍拍你的肩膀,安慰你,鼓励你。是不是下属更像领导呢?
注意:有时候“猴子”并不总是那么明显。比如,有时上司并没有出面,只是给出了具体的建议,让下属按照指令去执行。其实这也是一种“背猴子”现象:本应该让下属思考问题、探索方案,但是现在这个责任转移到了上司身上,下属只充当了执行者。在这种情景下,下属即使做好了也没有多大的成就感。下属要是失败了就会推卸责任,说自己是按照上司的意思办的,办不好也不是自己的问题。
管理者就是有下属的人。下属越多,潜在的“背猴子”的可能性就越大。面对随时可能出现的“猴子”,并不是“来者不拒”,更不是躲避或者粗暴地拒绝,因为“猴子”总得有人来背。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让我们来看看另一段对话:
下属:王总,我想跟您汇报一下有关本次研发项目的进展情况。
上司:好的,进展顺利吗?
下属:是的,总体上没啥问题,不过有些担心。
上司:有些担心?什么事情让你担心呢?
下属:嗯……就是那个……
上司:怎么,出什么问题了吗?
下属: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就是参与本次研发的人员不是很积极……不太愿意参加此次研发项目。
上司:不太愿意?那你认为应该怎么做比较好呢?
下属:说实在的,现在还真不清楚应该怎样处理。
上司:是吗,那你觉得什么样的结果是最理想的呢?
下属:当然是希望所有研发人员能积极转变态度,全力以赴参加研发,一起把这项任务成功地完成。
上司:很好,为了达到这种效果,你首先能做的是什么呢?
下属:我想我可以坦率地跟这些研发人员沟通一下,了解他们对此次研发的意见和建议,先多听听他们的想法。
上司:很好,我们就从这里着手,有问题再来沟通。
下属:明白了,谢谢领导。
假如你是这位下属,那么这次你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是不是感觉受到了尊重。我继续问你:“这次上司并没有出面而是让你自己去解决问题,他不仅没替你做,而且连方案都要你自己想,那么你为什么还要说‘谢谢’呢?”想必你会说:“感谢领导对我的尊重和信任啊,而且他能耐心地启发我。”没错。信任是不是让你的自信心增强了?耐心的启发是不是让你觉得被赋能,从而更有能力去探索正确的答案、正确的行动?接下来,你的行动意愿是不是也会更加强烈,想要更出色地完成这项工作?
相同的一件事情,不同的对话方式,结果却完全不同。在前面的对话里,下属自己什么也干不了,也不愿意干,只能上司出面;在后面的对话里,下属很有自己的想法,并且有意愿一定要做好。
两段对话的比较分析
让我们用表1-1来对前面两段对话的要点进行梳理。
表1-1 非教练式对话与教练式对话
续表
哪种方式的对话是双赢的?显然是教练式对话。教练式对话让下属的能力、意愿度和自信心得到提升和增强,从而使下属获得了成就感。教练式对话解放了上司,让下属去思考、解决问题,并付诸行动。“猴子”始终在下属身上,这样上司就有时间思考和关注更重要的问题。
既然教练式对话是双赢的,那么是否意味着所有的上下级对话只能用教练式对话,而不能使用非教练式对话呢?不是!我们尽量使用教练式对话,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非教练式对话可能更合适。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非教练式对话比教练式对话更合适呢?这里先简单列举两种特殊情形。
■紧急的事(事的特殊性)。比如下属跑来说:“领导,库房着火了,怎么办?”我想你不会一味地按照教练式对话方式回应道:“你觉得着火的原因是什么呢?你认为应该如何处理呢?”虽然你知道这是一只“猴子”,但比“谁背猴子”更重要的是处理事情,所以你一定会果断地下达指令(非教练式),组织下属赶紧去救火。但是当事情处理完了,你应该做些什么呢?那就是找下属过来,一起吸取失火教训和总结防火经验,这时我们一定要回到教练式对话。所以,当事情的风险我们无法控制的时候,事情特别紧迫的时候,以及事情的处理比人才的培养更为关键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运用非教练式对话。
■能力弱的下属(人的特殊性)。比如你给刚入职的新员工交代新任务,如果你只是一味地问他“有什么想法”,那么估计你得到的回答就是“不知道”。对待新员工可能需要你先示范,并提出建议(非教练式)。不过,当你示范完后,为了加深他的印象和提高他的主动性,你应该再问问他对你的建议有什么想法,或者至少让他对工作进行总结。这就带有一些教练式对话的味道了。
忙、盲、茫的管理“迷思”
很多管理者会说:“我每天都很忙,忙得连救火的时间也没有,哪还有时间教人啊?”相信大家一定有这样的困惑。让我们分析一下这种困惑的根源,如图1-1所示。
图1-1a描述的就是这种“救火现象”背后的模式:①因为忙,所以没有时间教下属;②常常用非教练方式;③自己“背猴子”,结果让自己更忙(回到①的状态)。这就使自己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并且无法解脱。因为自己“忙”于“背猴子”,所以时间管理失控,对事务的优先级不加区分,盲目处理,此为“盲”。由于盲目,时间都被紧急、重要的事务占据了,你就无法对目标、战略等重要且不紧急的事务进行提前思考和决策了,于是你就会面临“茫”,即茫然。
怎么办?摆脱之道就是从根源入手,即将非教练方式转变为教练方式!如图1-1b所示:④教练方式;⑤下属“背猴子”;⑥下属忙。让自己更有时间教下属,从而进入良性循环!
图1-1 管理者的困惑根源
直接下达命令,一开始看起来似乎更高效,但无法提升员工的能力,也无法激发员工的能动性,管理者永远摆脱不了救火队长的角色,也无法投入足够的时间进行更长远的规划。
所以,一个看似矛盾而正确的答案是,管理者去教他的员工,通过教练方式快速培养员工的能力,让员工承担更多的责任,令管理者摆脱救火工作,从而使自己可以投入更重要的工作中。
我们要知道,“忙”其实是症状,不是根源。根源就是管理者总是以直接下达命令、给予现成答案或自己出马的方式解决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员工既没有成长也不愿意承担责任,所以领导才会那么忙、盲、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