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的关系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绪论

2009—2010年,我国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府投资政策,率先走出了金融危机的阴霾。然而政府投资的经济效应具有短期化特征,民间投资才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影响着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政府投资后继乏力,民间投资踟蹰不前,使我国经济再次面临严峻的下行风险。2012年和2013年的全国GDP增速只有7.8%和7.7%,2014年第一季度的GDP同比增速更是降到了7.4%。要走出目前的困境,必须合理进行政府投资,最大限度发挥其对民间投资的杠杆效应,这就赋予了本研究以重大的现实意义。本书的核心内容可归纳为以下七点:

(1)经济体制转轨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社会投资不断市场化,政府投资逐步向民间投资让渡。计划经济时期政府投资一家独大的格局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以民间投资为主体,政府投资处于次要地位,外商投资作为辅助和补充的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

(2)从理论视角探讨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的关系问题,我们发现不管是“挤进”还是“挤出”,结论都是十分脆弱的。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的作用,取决于其所构建的理论模型对媒介变量的假定和选择。媒介不同,传导路径自然也不同,最终表现出来的净效应的方向和程度也就不同。

(3)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的效应具有滞后性、长期性和显著性等特征。实证分析得出,我国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存在显著的“挤进效应”,扩大政府投资会带来民间投资的增加。而且,该效应存在区域差异性,东部地区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的激活力最强,中、西部次之。

(4)投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政府投资的经济效应只在短期内发生,长期中它主要依靠挤进民间投资来促进经济发展,而民间投资在长、短期中均对经济有显著贡献。也正因如此,只有启动民间投资,才能使经济转入内生增长轨道,实现我国经济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5)结构分析表明,提高民间投资的实际比重,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政府投资应向中、西部适当倾斜;不同领域中的政府投资会对民间投资产生不同影响。其中在农业、研发、教育领域中表现为“挤进效应”,在制造业、房地产业、公共基础设施领域中表现为“挤出效应”。

(6)关于政府投资的建议:要划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政府应避免“踩过界”而过多地干预市场。政府投资要有选择、有节制,要以改善公共服务、增进国民福利、短期刺激经济和吸引民资跟进为目的,不可盲目,更不可过分依赖。同时,政府要规范管理和强化监督,降低投资过程中的寻租成本,解决配置低效和资金浪费等问题。

(7)关于民间投资的建议:政策上要放宽限制、降低门槛,尽可能拓宽民间资本的生存空间,增强民间投资者的信心。政府应从审批、信息、融资、税费、保障等各个方面,为民间投资提供力所能及的便利或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实际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难题。促资政策的制定要谨慎而行,并建立效果评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