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萧条后,资源的基础作用
大萧条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东方则建立了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体制。如前所述,这一历史进程是由丰富的人力资源和矿产资源促成的,是建立在丰富的资源基础之上的,并与丰富的资源相适应,所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到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前,世界经济均得到了持续稳定增长。
中国计划经济的体制,“80后”已没有印象,70年代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在农村人们有大事时,才买肉招待客人,要早早地到肉摊排队,或者提前在栓肉架子的树上,栓一个篮子,先排上号。那时如没什么大事,一年四季吃不上肉。在城里买油、粮,要用粮本、粮票。更有甚者,家在北京居住的亲戚,要不远千里在农村供销社托熟人买辆自行车。这就是短缺——计划经济的特点,为此,匈牙利经济学家出版了两册《短缺经济学》。难道计划经济的体制没有优点?据记载20世纪50~60年代,北朝鲜的状况要优于韩国,当时有逃北者。如前所述,70年代之前,东欧、苏联的经济增长要高于西方美国,俄罗斯的辉煌是在苏联计划经济的体制下造就的。显然计划经济的体制在70年代之前是具有优势的。计划经济就是全国一盘棋,一切都是在计划中进行,这显然只适用于日复一日的大规模生产。
计划经济的成功需要三个条件:首先要有大规模需求,其次要有大规模供给,即资源极丰富,再者,具有规模效益,否则不会维持太久。而70年代前的社会主义国家,恰恰具备了这三个条件,而显示了计划经济的优势。
首先,社会主义均富的政治制度,使全体居民具有相同的消费能力,这对商品的需求是巨大的,显然,国企一时是无法满足的,而形成商品短缺,只能通过计划供给完成。而社会主义制度则是在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期丰富的人力、矿产资源和私有制造成的不可调和的政治、经济矛盾下应运而生的,所以计划经济的体制来自于丰富的资源供应,而丰富的资源供应又满足了计划经济大规模供给的条件,并具有规模效益。
70年代之前,资源消耗越多,价格越低,造成了生产越多,利润越高的大规模生产的可能性,国企可以日复一日的生产具有规模效益,这就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具有优势的经济基础——丰富的资源供给。显然这种经济增长更多的是资源扩张。
正是丰富的资源供给,才使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国家在70年代之前能够与资本主义国家抗衡而形成两大阵营。当资源供应的趋势发生改变时,基础没有了,一切都瓦解了。
而在资本主义国家,大萧条后,采取了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政策,实行高工资,高福利,使居民的消费能力大大提高,缓解了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矛盾,使资本主义经济在20世纪50~60年代做出了精密调整,而持续稳定增长。而这些成就是建立在丰富的资源基础之上的。
国家干预是为了避免1929年爆发的大萧条再次发生而采取的政策,而大萧条则是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断加深的结果,经济危机是因为丰富的矿产、人力资源使资本家生产越多、利润越大而拼命进行原始积累,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居民缺乏消费能力,生产过剩造成的,所以国家干预也是由丰富的资源促成的,建立在丰富的资源基础之上,从而适应于丰富的资源,并获得成功。
20世纪70年代之前,消耗越多,价格越低的资源供给趋势,使经济可以通过刺激消费,扩大投资,促进经济增长。当经济不景气时,刺激消费,使需求增加,资源消耗增加,使资源价格降低,企业成本降低,企业收益增加,国民收入增加,又使需求增加,这样经济进入增长的良性循环之中,经济从而能够持续稳定增长。这就是丰富的资源对国家干预体制的基础作用。
正是资源的这种基础作用,使资本主义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至70年代的石油危机前这一时期,实现了对经济的精密调整,经济进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黄金时期,没有经济危机。
经济的精密调整就是当经济不景气、失业率上升时,通过扩张的经济政策如降息,刺激消费、拉动投资、扩大需求,使经济扩张,而致失业率下降,需求增加,物价上涨;当通货膨胀上涨太高,则又通过收缩的经济政策,如加息,使消费需求降低,经济收缩,失业率增加;失业率太高时,又实行扩张的经济政策,这样使失业率、通胀率均可控制在理想的范围内,使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社会稳定。
在这里资源消耗越多,价格越低,似乎与需求增加,价格升高的市场规律相矛盾,其实消耗越多价格越低,反映的是一种资源供应的长期趋势,需求增加,价格升高反映的是一些商品短期的供需状况。
丰富的资源使高工资、高福利刺激消费,拉动需求成功的时期,我们并没有认识到这背后资源的基础作用,现在认识到这一点,使我们能够解释为什么凯恩斯主义在石油危机前有效,之后失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