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2011年10月,我调任巴东县委书记。巴东地处湖北西部边界,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12个乡镇,土地面积3351.62平方公里,总人口49.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8万人。境内大巴山、武陵山、巫山三山盘踞,地形南北狭长,山大人稀,交通不便,最偏远的金果坪乡距县城单程长达200公里。在不断地深入调研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老百姓办事是多么不方便。2012年3月,在金果坪乡,我花了整整两天时间竟然只跑了几个村。我是县委书记,坐的车是比较好的,路线安排是比较合理的,跑个村就那么不方便,可以想象我们的老百姓在镇上、县里办事的时候,是多么的不方便。看着眼前一座座连绵不断的高山和脚下一条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一个想法出现在我的脑海:要想改变贫困山区落后的面貌,唯有修路!而修路,对于山高路远的巴东来说,需要修两条路,一条是修在实地上的路,一条是修在空中的路,即连接县、乡、村的信息高速公路。于是县委决定将2013年定为“交通建设年”,先着手修建实地上的路。幸运的是,当年国家社会扶贫创新协作办公室推出了“农民办事不出村”信息化项目,县委、县政府积极争取,最终该项目在巴东落地,“两条路”的建设得以同步展开。2013年3月,首批试点的5个村开始通过信息网络实施“农民办事不出村”项目。经过近2个月的试运行,达到结项标准,随后在全县全面铺开。现在,这个项目不仅在我县全面铺开,还在恩施州及州外的部分县市推广。
实施“农民办事不出村”,老百姓真正得到了实惠。村干部在村里采取“传统+科技”、“面对面+键对键”的服务方式,十几分钟甚至几分钟就能为老百姓办好审批事项,让他们不出村就能享受到与城镇居民一样便利的公共服务,既省时、省钱,也省力、省心。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虽然县级财政的投入和村干部的工作量都增加了不少,但我们的收获也不少,我们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做事,老百姓对我们更加信任、更加满意了,对基层组织的依赖性更强了,基层组织的战斗力也得到了较大提高,从这个角度来说,形式上的“减法”带来的是实质上的“加法”,我们用最低的成本,办了最惠民的事情。这达到了我们实施这个项目的初衷,我感到很欣慰。
我们的工作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注、关怀。2013年以来,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电子政务专家汪玉凯,湖北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国生等领导先后调研我县“农民办事不出村”工作,并对它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2014年4月,中央党建领导小组秘书组在调研我县“农民办事不出村”工作后,形成专题调研报告,上报中央领导。5月,《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对巴东“农民办事不出村”工作进行了专题报道。8月,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徐勇教授在听取了巴东“农民办事不出村”工作汇报后指出,巴东的“农民办事不出村”项目,是以信息技术推动基层治理跨越,解决“治理落地”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有益探索,是新时期的“枫桥经验”。
老百姓的认可、领导和专家的支持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鼓励。目前,我们在深入推进“农民办事不出村”工作的基础上,也在对该项工作进行更深层次、更广维度的探索。2014年8月,县政府与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签订了“巴东农民办事不出村信息服务平台——以服务为导向的基层治理工作研究”项目合作协议,对我县的改革实践进行调研总结、经验研究、理论提升和改革指导,目前,这项工作已基本完成。10月,在省、州质监局指导下,我们申报的《村级公共服务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与维护规范系统规范》《村级公共服务信息化便民服务规范》被湖北省质监局列为2014年度湖北省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第一批计划。12月,我县又被省质监局确定为首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县。在此,谨对关心、支持我县“农民办事不出村”工作的各位领导、各级部门、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的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要让“农民办事不出村”走上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轨道,真正做到代民办事、为民解忧、帮民致富、让民满意,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总结经验教训、深化完善体制机制。下一步,我们将在改革旗帜的引领下,以服务群众为目标,以创新方式为手段,继续推进农民办事不出村工作,努力把巴东建成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示范县市。
陈行甲
2015年1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