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工业化的内涵及标志
一 工业化的内涵
工业化首先是一个过程,是人类社会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中心内容,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这是迄今为止大多数学者在工业化含义上达成的基本共识。尽管存在这样的共识,不同的学者还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工业化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因此,既有学者从资源配置和经济结构转变和生产方式变革的角度去界定工业化,也有学者从狭义和广义的角度去区分工业化。其中有代表性的关于工业化的概念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从资源再配置和经济结构转变的角度界定工业化——狭义的工业化。库兹涅茨(1989)认为,工业化就是产品的来源和资源的去处从农业活动向非农业生产活动转移的过程。巴格齐在《新帕尔格雷夫大辞典》中也对工业化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其主要体现是:“首先,一般来说,国民收入(或地区收入)中制造业和第二产业的占比提高了,或许因经济周期造成的中断除外;其次,在制造业和第二产业就业的劳动人口的比例也有增加的趋势。在这两种比率增加的同时,除了暂时的中断以外,整个人口的人均收入也增加了”。[2]
2.工业化是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广义的工业化。著名发展经济学家张培刚先生以这种方式对工业化的概念做了界定。早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他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农业与工业化》中将工业化定义为:“一系列基要的(Strategical)生产函数连续发生变化的过程”,40余年之后,他在原有工业化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增补了工业化的概念,即“工业化是国民经济中一系列基要的生产函数(或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联系发生由低级向高级的突破性变化过程”。[3]工业化是一场包括工业发展和农业改革在内的“社会生产力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的一场带有阶段性的变化”。[4]他同时强调,工业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不仅包括机器大工业代替手工劳动的机械化,而且也包括以技术革新为特征的农业的现代化、生产组织和国民经济结构各个层次相应的调整和变动。
3.其他定义。钱纳里(1996)对工业化的定义则有所不同。他认为,“工业化是指以不同的要素供给组合去满足类似的需求增长格局的一种途径”。这是一种对工业化的更加抽象、难以理解的概括,但却似乎更有概括性,毕竟,工业化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各国的演进路径各不相同。[5]刘易斯的二元经济发展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源源不断地吸收到城市,因而工业化过程也就是农村的城市化过程。[6]也就是说,工业化过程的主要特征是农业劳动力大量地转向工业,农村人口大量地向城市流动和转移,最终,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
工业发展是工业化的显著特征之一,但从工业化内涵和内容看,工业化绝不能狭隘地理解为工业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工业发展绝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总是与农业发展和服务业发展相辅相成的,总是以贸易的发展、市场的扩大和产权制度的建立以及完善等为前提和依托的。换句话说,工业化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它代表了全面的经济社会发展和转型,这种发展和转型既包括宏观经济结构的演变、中观工业内部结构的转变,也包括生产组织方式和生产要素组合方式的变革,在更为宽泛的意义上,还包括以上述动态方面为基础的制度变革、文化发展以及人们意识的改变等经济社会方方面面的变化。
然而,一般而言,西方经济学家对工业化的阐述,大多偏重于从产业结构转变的角度去界定工业化,即第一、二次产业间的结构转变,其理论的潜在逻辑是工业化的过程就是产业结构“高级化”或“成熟化”的过程。具体而言,工业化一般是指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和制造业)的增加值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逐步提高,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和制造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持续上升的过程。
不难看出,不同的学者根据自己对工业化进程的理解,分别从微观、中观和宏观的视角对工业化的内涵进行了界定,但尽管如此,在这些定义中,仍然可以找到某些共同的特征,即这些定义大多都是围绕着工业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和作用的上升而展开的,或者就是以此来界定工业化本身的内涵。因此,从这个视角出发,工业化可以被定义为,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和作用的上升过程以及与之相伴随的一个国家或地区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转型和变革进程。
二 工业化的程度、阶段和标志
既然工业化是一种过程,那就必然要对这个进程的进度和阶段做出合理的判断,这就产生了对工业化具体进展阶段进行测度的问题。在工业化进度问题上,有学者已经提出诸如工业化率的概念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具体的工业化程度。[7]而在工业化阶段划分的问题上,比较常见的划分方法是将整个经济发展过程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即前工业化阶段、工业化实现阶段以及后工业化阶段,其中,工业化实现阶段又分为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和工业化后期。例如,钱纳里和塞尔奎因将经济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准工业化阶段(初级产品生产阶段)、工业化实现阶段(包括工业化初级、中级和高级阶段)和后工业化阶段。[8]在第一个阶段,农业等初级产品的生产占据统治地位;在第二个阶段,初级产品的生产份额大幅下降,社会基础设施和制造业份额上升,并弥补了初级产品份额的下降,与此同时,服务业的份额几乎不发生变化;在第三个阶段,工业制造业份额逐渐下降,而服务业份额则趋于不断地上升。
尽管学者们发展了很多衡量工业化阶段的指标,但一般而言,国际上较为通用的衡量工业化程度的经济指标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由人均生产总值(人均GDP)所代表的经济发展水平;二是工业化率,即工业增加值占全部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是三次产业结构;四是就业结构在时间过程中的变化;五是城市化率,即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数的比重;六是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增加值的比重。工业化进程的阶段划分以及判断工业化阶段的不同经济指标的标志值见表1-1。
表1-1 不同工业化阶段的标志值
除了上述衡量工业化阶段的指标外,在工业化阶段划分的问题上,W.霍夫曼在20世纪30年代初提出了著名的工业化阶段论,即工业化划分的四个阶段说。霍夫曼通过设置霍夫曼比率来确定一国所处的工业化阶段。在经验分析的基础上,他根据20多个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发现,尽管各国的工业化阶段在时间上有早有晚且发展水平各不相同,但都表现出一个共同的趋势,即伴随着一国工业化进程向前的推进,霍夫曼比率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这就是著名的“工业化经验法则”或“霍夫曼定理”(如表1-2所示)。[9]霍夫曼比率如下式所示:
霍夫曼比率=消费品工业净产值/资本品工业净产值
表1-2 霍夫曼工业化阶段指标和特征
上述指标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处的工业化阶段。应该说,对于任何一个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国家和地区而言,这些指标是对工业化进程所处阶段的一个比较全面的反映。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使用不同指标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阶段进行测度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结果。也就是说,不同指标所显示的工业化可能会处于不同的阶段。例如,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而言,人均GDP所显示的工业化阶段是工业化中期,而用人口的城市化率或其他指标所显示的工业化阶段可能是工业化初期。我们认为,尽管在工业化测度方面存在这样的问题,但总体而言,这种在工业化测度方面所显示的差异性,并不影响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所处阶段的基本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