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 比较管理学的理论模式与学科理论体系
比较研究方法需要在一定理论指导下进行,同样,比较管理研究也需要相应的管理理论指导。而且,对于比较管理学科而言,学科的发展也需要相应的理论来推动。比较管理理论模式就起到了这样一个作用。所谓理论模式,是一种严谨的理论,它通过一系列表现事物本质特征的概念体系体现出来,它是认识过程中主体所特有的认识功能,是带有创造性和超前性的一种思维。比较管理学的理论模式旨在从理论上指导各种管理现象的比较,使得比较管理从直观现象对比上升到科学的管理研究。
有关比较管理理论模式研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图1-3、图1-4和图1-5所示,是几个代表性的比较管理学理论模式。图1-3是第一个比较管理理论模式,由比较管理学的两个先驱者法默(R.N.Farmer)和里奇曼(Barry M.Richman)在其《比较管理与经济发展》中提出。在这个模式中,他们首先明确管理效果的概念及普遍使用的衡量方法,继而对管理过程、外部环境的因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归类。这些工作都极富开拓性,对比较管理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这个模式给人们提供了比较管理研究所需要的概念体系,也是用以理解不同文化、地域之间管理效果差异的很好手段。但是,这个模式是不全面的,它过分强调外部环境因素对管理和组织行为的影响,而忽略了管理的内部因素。

图1-3 法默—里奇曼模式
资料来源: B.A.Richman and R.N.Farmer,Comparative Management and Economic Progress [M].Richard D.Irwing,1965.
图1-4是由尼根西(A.R.Negandhi)和埃斯塔芬(B.D.Estafen) 于1965年12月提出。他们强调了管理哲学的重要性,他们认为管理哲学和环境是自变量,中间变量是管理实践,从属变量是管理效果。这里的管理哲学是指企业管理人员对企业内外相关因素所持有的明确或者隐含的态度。该模式考虑到了企业内部的管理哲学的作用,但对企业的其他因素并没有涉及。

图1-4 尼根西—埃斯塔芬模式
资料来源: A.R.Negandi and S.B.Prasad,Comparative Management[M].Appleton Century Crofts,1971.
图1-5是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孔茨(Horald Koontze) 1969年12月在其名著《管理学》第六版中提出的。在该模式中,孔茨把管理科学原理和管理实务分开,并明确指出研究比较管理的目的不仅在于研究管理科学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更重要的是研究管理知识的移植问题。在研究范围上,该模式把企业活动分为管理实务和非管理实务,明确提出企业的绩效应该包括管理因素取得的绩效和非管理因素取得的绩效两部分。这些划分对于明确比较管理的研究对象和具体比较指标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孔茨并没有给出具体的区分方法和具体比较指标。

图1-5 孔茨模式
资料来源:转引自黄群慧《比较管理学的研究方法、理论模式及对我国的现实意义》,《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9年第4期。
综观上述诸模式可以看出,比较管理理论模式旨在表明管理绩效决定于哪些因素,进而导出比较管理研究的比较对象应该是什么。从总体上看,影响管理绩效的因素有很多,如果是针对企业管理绩效,企业组织和企业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最终影响管理绩效和企业绩效。如图1-6所示,是本书提出的一个更为综合的比较管理理论模式。该模式综合了上述几个比较管理模式的观点,以系统和权变管理为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并假定组织的最高管理层是组织能动主体,对企业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和管理知识具有整合能力。这个更为综合的比较管理理论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图1-6 一个更为综合的比较管理理论模式
资料来源:黄群慧:《比较管理理论模式研究》,《外国经济与管理》1991年第1期。
第一,本模式引入一个核心概念——管理方式,并认为比较管理研究的对象是各类组织的管理方式。虽然管理方式一词常常被使用,但还缺少严格的界定。这里所谓的管理方式是指在某种特定环境和组织内部条件下,组织管理部门和人员履行其管理职能的方式,也可以理解为管理系统的运行方式,包括执行管理职能的观念、价值标准、方法、分析技术等内容。任何组织在任何环境下,管理部门都必须以某种方式来执行其管理职能,只是在不同的环境下执行管理职能的方法、观念、技术不同。这说明管理方式是可比的。每个组织都有自己的管理方式,一个组织的管理方式与另一个组织的管理方式不会完全相同。舍小异,求大同,一个国家的企业会有一个国家企业的管理方式,如所谓的美国管理方式、日本管理方式等。从图1-6中可以看出,管理方式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管理方式是最高管理层基于自己的价值观体系、组织目标和整合能力,综合考虑到组织系统、环境系统以及管理知识存量的影响后的理性选择,并经组织上下长期协调磨合后形成的;另一方面,管理方式决定管理绩效,进而影响组织绩效。因此,基于此模式,比较管理研究的研究对象就是管理方式,这正如比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比较经济体制一样。一般认为,比较管理学研究对象是管理理论及过程、管理思想,或者任何值得注意的管理现象,显然这种观点不具有科学性,会导致大量非积累性的研究成果产生,从而不利于比较管理学学科的发展。而本模式提出比较管理研究的对象是管理方式,通过比较研究描述和解释组织的管理方式及其形成机制,这对比较管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实际上,比较研究的一个基本目标就是解释研究对象的特征和形成机制,比较管理研究就是通过比较来描述一个组织的管理方式的特征,进一步解释管理方式的形成机制。
第二,由于管理知识的移植和创新是组织建立有效管理方式的途径,因此本模式把管理知识单独列出,并认为比较管理学的研究目的在于探索关于管理知识移植和创新的规律,具体研究在特定环境和组织系统中产生的有效的管理知识能否和如何移植到其他环境和组织系统中,以及移植后如何创新,从而进一步形成有效的管理方式等问题。一般认为,从移植角度看,管理知识应该包括三类:一是与情境无关的管理知识,这类管理知识适用于任何社会、文化和政治背景,是一种通用的管理知识,具有很好的移植性;二是情境嵌入型管理知识,这类管理知识将情境作为自变量或调节变量,移植这类管理知识必须同时将相应的情境一同移植,这类管理知识移植的困难性相对大一些,必须考虑“嵌入”这类管理知识的情境因素(变量)是否能够移植;三是情境依赖型的管理知识,这类管理知识只适用于产生这类知识的情境,属本土化的管理知识,很难移植到新的情境中。比较管理研究的目的就在于分析哪些管理知识是与情境无关的,哪些是情境嵌入的,哪些是情境依赖的,从而形成管理知识是否可以移植、如何移植、移植后如何创新管理方式的有关研究结论。
第三,这个比较管理模式拓展了比较管理研究范围,不仅仅是针对企业组织的管理进行比较研究,而且还包括各类组织的管理比较研究。最为经常的是三类比较管理研究:第一类属于跨区域,尤其是跨国界或者跨文化的比较研究,这类比较管理研究最直接的应用领域是国际企业管理,我国这类研究的目的大多数在于“洋为中用”;第二类属于跨组织类型的比较研究,如企业、政府与非营利组织(NPO)之间管理的比较研究,这类比较管理研究的目的大体可以用“他山之石”来描述;第三类比较管理研究是跨时间比较研究,这包括案例研究、历史分析等,其研究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古为今用”来描述。
如果说一门学科的理论体系是该学科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范围和目的的一系列相关命题组织的,我们可以将比较管理学的学科理论表述为:比较管理学的对象是管理方式,其研究范围可以是跨地区、跨文化、跨组织类型、跨时间的组织管理方式;比较管理学的研究方法是比较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需要相应的理论模式的指导;比较管理学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形成有关管理知识移植的相关命题,这些命题形成管理移植理论。这样,“比较管理理论模式—比较研究方法—管理移植理论”形成了比较管理学的学科理论体系。而且,这也是比较管理学的知识积累和发展过程,以理论模式指导比较研究,通过比较研究证实或者证伪相应的管理知识移植相关命题,这样大大小小无数个比较管理研究重复着这个过程,从而不断推进管理知识移植和创新,促进了有效的管理方式建立,比较管理学也就不断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