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罗马劲敌萨尔马特人
上文所说的“斯基泰人”指的是最狭义的斯基泰人,即伊朗语游牧民族的西方分支。实际上除了前面所说的宽泛含义外,“斯基泰人”一词还有两层相对有限的含义,它可以是伊朗语游牧民族的总称,亦可以泛指所有印欧语游牧民族,比如中国历史上的月氏与乌孙虽未必属伊朗族,也往往被称为斯基泰人。因此在斯基泰人之后统治欧洲草原的萨尔马特人某种意义上也是斯基泰人,他们在很多方面与最狭义的斯基泰人非常相似。萨尔马特人也属伊朗人,他们的语言跟西方斯基泰人的语言大概差异不大。不过两族之间也有一些差异,最明显的差异在于服饰与艺术风格。
萨尔马特人在军事上独具特色,除了斯基泰人那种游牧式轻骑射手之外,他们还以重骑兵集群著称。一般认为后世闻名天下的伊朗式重甲骑兵即由萨尔马特人首创。这种独特的重骑兵人马皆披重甲,骑兵双手持重矛,集团冲锋时具有雷霆万钧的威力。伊朗式重甲骑兵传布广泛,到了古典时代晚期,从西欧到中国皆可看到他们的身影,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此种骑兵大概是“甲骑具装”的北魏鲜卑骑兵和金代女真人的“铁浮屠”。不过我们对于萨尔马特人的军事技术切不可浪漫化。伊朗式重甲骑兵是否真的由萨尔马特人发明,至今尚存争议,即便真是萨尔马特人的发明,这种骑兵也出现得很晚。而且萨尔马特重骑兵也并非人们想象中的铁甲骑士,实际上铁对游牧民族而言是稀缺资源,萨尔马特人仅用铁制造匕首、短剑与矛尖,他们的盔甲几乎全部由非金属材料制作而成,常用的材料有皮革、骨片与马蹄片等。

5世纪中国北魏的重甲骑兵俑,具有明显的萨尔马特色彩
早在斯基泰人统治欧洲草原时,萨尔马特人正生息于中亚北部草原,约为后来的突厥斯坦北部地区。到了公元前4世纪,希腊势力的东扩震撼了中亚诸游牧与半游牧民族。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征过程中多次越过阿姆河,其兵锋甚至抵达锡尔河。当地著名的反抗领袖,粟特贵族斯皮达梅涅斯(Spitamenes)依靠北方萨尔马特诸族骑兵,屡屡向马其顿人发动袭击,马其顿人则以全面扫荡与焦土战术应对。残酷的拉锯战持续了数年,最终斯皮达梅涅斯被杀,亚历山大成功降服了当地的游牧和半游牧族群,萨尔马特人被逐回北方。可能是为了安抚中亚地区的伊朗诸族,亚历山大娶了另一位反抗领袖,巴克特里亚(Bactria,今阿富汗一带,中国史籍称“大夏”)首领奥克夏特斯之女罗克珊娜为妻,斯皮达梅涅斯的女儿阿帕玛则嫁给了亚洲马其顿帝国的开创者塞琉古。
到了公元前3世纪,由于受到东方游牧民族的压力,同时也因为西方斯基泰人实力的衰微,而且亚历山大诸继承国之间的混战局面实为大好的契机,大批萨尔马特人开始离开故乡举族迁徙。跟所有游牧民族一样,他们有的向南移动,有的向西移动。这两个方向的萨尔马特人最终都将与地中海世界的霸主罗马遭遇,成为罗马人的劲敌。

萨尔马特式重甲骑兵像
幼发拉底河畔杜拉—欧罗波斯罗马军营遗址中的—幅涂鸦作品,表现的是2世纪的帕提亚骑兵。
大约在公元前250年,南进萨尔马特人的一个分支帕耐人(Parnae)在首领阿尔萨克(Arsak)率领下席卷了突厥斯坦西南部地区。当时统治中亚的希腊塞琉古王国正忙于征讨新近独立的另一希腊化王国巴克特里亚,无暇北顾。于是阿尔萨克成功占据了塞琉古王国的帕提亚(Parthia)省,即后来的伊朗呼罗珊地区,建立起自己的王国。这个王国也就是后来所谓的帕提亚王国,中国史籍中以创始人阿尔萨克之名称其为“安息”王国。其后两百年间,帕提亚王国与塞琉古王国反复争霸,并降服吸纳了来自东方的伊朗族塞种人(即前文之萨迦人),塞种人的加入大大增强了帕提亚的实力。这批塞种人的定居地至今依然被称为“锡斯坦”(Seistan),意为“塞种人之地”。最后,帕提亚人的西方强敌——塞琉古王国、本都(Pontus)王国与亚美尼亚(Armenia)王国——悉数被罗马摧毁,帕提亚由此将大部分波斯帝国的亚洲故地收入囊中,成为唯一能与罗马抗衡的东方强国。
帕提亚人长期保持着游牧传统,他们的军队极具萨尔马特色彩。帕提亚的常备军主要由贵族组成,全部是伊朗式重甲骑兵。如果发生战事,则临时从牧民、小贵族和境内外游牧部落中征召轻骑兵,并由农耕臣民们组成各色步兵。由于统治着广大的文明地区,帕提亚军队的装备远比往昔游牧时代精良,其甲胄主要由铁和皮革制成。因为拥有高度机动性且装备精良的骑兵部队,帕提亚王国虽然统治松散,内乱频仍,但依然能与强大的罗马帝国抗衡。
公元前53年罗马人对帕提亚的首次进攻以惨败收场,这也是欧洲人首次在战场上目睹真正的萨尔马特重甲骑兵。随后的罗马帝国初期,罗马着重经营西部边境,故而在东方与帕提亚大体上保持和平。但到了2世纪,国势正盛的罗马帝国数次东侵,深入帕提亚国境,焚毁其都城并蹂躏其国土,还永久占领了帕提亚的大片国土。帕提亚实力耗尽,无力平息国内的反抗势力,终于在226年灭亡于新兴的波斯萨珊王朝(Sassanid)。帕提亚王国虽然覆灭,但帕提亚诸部落及其军事组织依然被萨珊王朝所承袭,帕提亚贵族也照旧在新王朝中发挥重要作用。纵观萨珊王朝的历史,一直不乏“骄傲的帕提亚贵族”担任帝国的军政高官。其中最重要者大概是6世纪末击败强大突厥汗国的将军巴赫兰·楚宾(Bahram Chobin),此人来自著名的帕提亚豪族米赫兰家族。中世纪兴起的伊朗萨曼(Samanid)王朝,其统治者亦自号为帕提亚米赫兰家族的后裔。在波斯帝国之外,尚有帕提亚王族的分支长期统治亚美尼亚阿尔萨克王朝,该王朝始于1世纪,终于5世纪,断断续续统治了约400年。
西进萨尔马特人的具体历史晦暗不明。他们逐渐吞并西方斯基泰人的领土,到了公元前1世纪时,斯基泰人的势力已完全崩溃,多瑙河以北的欧洲草原大部分被萨尔马特人占据。原先的斯基泰人大多臣服于自己的东伊朗亲戚,仅有克里米亚半岛与多瑙河口多布鲁甲地区等地的斯基泰人尚能勉强维持独立,不过他们也沦为了萨尔马特人藩属。公元前1世纪末,罗马帝国将势力扩展至多瑙河南岸,在中下游地区建立了默西亚、色雷斯等行省。于是伊斯特河(即多瑙河)成为欧洲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的界河,罗马人与萨尔马特人的势力隔河相望,双方的冲突遂难以避免。
较之此前的斯基泰人,欧洲草原地带萨尔马特人的社会大概比较松散,并没有像斯基泰人那样建立起统一的超部落王国。多瑙河北岸最强大的两个萨尔马特部落联盟为雅泽吉人(Iazyges)与罗克索拉尼人(Roxolani)。这两个族群本来生活在南俄平原,公元前2世纪末,他们的势力已越过顿河,威胁到本都王国所控制的克里米亚半岛。到了公元1世纪初,这两支萨尔马特人抵达多瑙河平原,占据了达西亚(今罗马尼亚中部和西部)地区两侧的多瑙河沿岸。其中罗克索拉尼人的地域位于东部入海口一侧,雅泽吉人的地域则位于西部上游一侧。公元69年至70年是早期罗马帝国最混乱的年份,即所谓“四帝之年”。此间不同地区的罗马军队先后拥立了四个皇帝,相互间混战不已,边境的精锐部队几乎全部调往意大利参与内战。于是在公元69年末70年初的隆冬季节,罗克索拉尼人趁着罗马帝国边防空虚之际,越过多瑙河大举入侵南岸的默西亚省。然而驻守多瑙河边境的罗马辅助部队实力雄厚,加之驻叙利亚的第三高卢军团前往意大利参战时正好途经默西亚,因此罗克索拉尼人遭罗马军队重创,退回多瑙河北岸。

罗马骑兵追击罗克索拉尼骑兵场景,图拉真纪功柱浮雕
浮雕非常细致地刻画了这些人马皆披重甲的萨尔马特战士。2世纪的著名希腊旅行家波桑尼阿斯曾在雅典的阿斯克勒庇俄斯神庙中见到一套罗马人缴获的完整萨尔马特甲胄,波桑尼阿斯称甲胄由马蹄薄片交叠连缀而成,并称赞其轻巧坚固。
之后萨尔马特人与罗马帝国之间冲突不断。公元92年,雅泽吉人联合西面的日耳曼人越过多瑙河,劫掠潘诺尼亚省(今匈牙利西部、奥地利东部及巴尔干西北部地区),此次蛮族入侵虽然被击退,但随后的边境冲突持续了数年。101年至102年,罗克索拉尼人协助达西亚王国抵御罗马皇帝图拉真的进攻,结果被罗马军队击败。之后一段时间,达西亚地区两侧的萨尔马特人皆臣服于罗马帝国,坐视其吞并达西亚王国,罗马人与萨尔马特人之间遂维持了数十年的和平。到了166年,由于罗马帝国忙于应付东方的帕提亚王国和西方的日耳曼人,多瑙河边境的防卫有所削弱,雅泽吉人于是再度袭扰多瑙河诸省。罗马皇帝马尔库斯·奥勒留斯于170年击退并降服了雅泽吉人。这之后雅泽吉人一直为罗马帝国军队提供优秀的骑兵,连遥远的不列颠亦有数千雅泽吉骑兵服役。跟草原上的萨尔马特骑兵不同,这些隶属于罗马军队的萨尔马特骑兵装备有铁器和铠甲,成为名副其实的钢铁骑士。他们在当地凯尔特居民之中成为传奇人物,有人认为他们就是亚瑟王传说中圆桌骑士的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