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事物“说话”:后现象学与技术科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现象学和实用主义

我在第一步中提出,实用主义对早期现代认识论的解构,可以避免早期现象学中的主体主义和观念主义,从而丰富处于萌芽阶段的现象学。我的第二步倒转了这一过程。我现在想指出,在历史上,现象学发展出一种关于经验的严格分析,这种分析潜在地是实验的,因此就与实用主义有关。杜威所强调的作为哲学基础的经验是“实验的”,或者有时被称作“工具的”。但是我认为,如果实用主义采用胡塞尔现象学中的一些方法,将丰富实用主义对实验的分析。然而在这里,我不打算回到胡塞尔著作中对这些问题的论述,我将此视为不言而明的。我将从现象学中抽取三个要素,以此表明对经验的严格分析是如何完成的。这三个要素是变更理论(variational theory)、具身化(embodiment)Embodiment、embody、embodiment的字面意思是“体现”、“具体化”、“化身”等。源于现象学对身体问题的强调这些词近年来成为哲学、认知科学中比较“热门”的词。这些词成了专业名词之后,在中文的翻译中就有意强调“身体”,因此,近来就有了“具身”、“涉身”、“(身体)体现”等译法。伊德在这里说的 embodiment,强调的是人与技术之间的生存关系,这种关系是知觉和身体意义上的;同时也强调借助技术对人的知觉的改变,也就是他所说的“放大-缩小”效应。因此,embodiment在这里翻译成“具身”,后面的 embodiment relation翻译成“具身关系”。伊德对这个词还一种用法,例如Science is embodied in technology。这里强调的是科学对技术的依赖,科学借助于技术,将不可见的东西带入到了可见领域中。因此,这种用法的“embody”翻译成“体现”。生活世界(lifeworld)的概念。现象学家会认为这三个概念都能在胡塞尔那里找到,但是我认为,是后来的梅洛—庞蒂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1908-1961),法国哲学家。极大丰富了具身的概念,而海德格尔则相应地丰富了所谓的生活世界的文化的-历史的维度。这些概念都来自正统的现象学,但是它们却是在当代后现象学中成形和发挥作用的。

我从变更理论开始阐述。在胡塞尔的早期用法中,变更(最初来源于数学中的变更理论)是用来确定本质的结构(essential structures)或“本质”的。变更可以用来确定什么是变项(variant)、什么是常项(invariant)。我同时也发现,这种技巧在任何现象学分析中都有无限的价值——但是,在使用这种技巧时,我发现一些比胡塞尔的“本质”更多的东西。从这种技巧中显现出来的,或者说“自身显示”出来的,是一种多元稳定(multistability)的复杂结构。我首次在《实验现象学》(Experimental Phenomenology,1977)中系统阐述了这一现象。通过分析所谓的视觉错觉图像,我试图表明,现象学的变更概念是如何分析这些错觉的,而这种分析要比单纯经验的或心理学的方法更深入和更严格。我将用这些研究中的三个例子来阐明这种分析:

图1.1:错觉图1

——第一个例子:舞台-金字塔-机器人。这一构形是一幅抽象的图画,可以视为一个舞台背景。图形下面的平面是舞台,其他的面是舞台的帷幕。这样就出现了一个明显的三维图形——但是,这也暗含着一个观察的视角,由此使得这个三维图形得以出现。“视点”(point of view, POV)是一个包厢的位置,观众从这里可以很容易看到下面的舞台背景。在这里已经暗含了具身或视角的知觉。但是,这只是一种变更,我们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同一个构形。它也许是一个中美洲的玛雅金字塔(Mayan Pyramid)!在这种情形中,平面发生了变化:中央向上的平面现在成了金字塔顶部的平台,其他的平面是向下延伸的斜面。在这种情形中,三维图形被完全重新构造,但还是一个三维图形。同时,这里还是暗含了一个视点或者透视角度——这就如同我们坐在直升机上往下看金字塔。还需要注意的是,这两种情形是不连续的和不同的——它们是二选一的(alternations),不能结合起来,它们是不同的变更。从经验研究之外来看,这种三维图形的倒转在心理学上很普遍,特别是在格式塔心理学中,被称为“格式塔转换”(gestalt switches)。从历史上来看,早期格式塔主义者实际上是胡塞尔的学生,因此我们还没有彻底离开“心理学”。现在要进行第一步更深入的现象学分析:我指出这里还可能有一种稳定性。我要说的是,这个构形也可以看作是一个“没有脑袋的机器人”。在这种情况中,以前是金字塔平台的部分,现在成了机器人的身体。底下的线是机器人行走的地面,其他的线是机器人的胳膊和腿。因为机器人没有头,所以它就用拐杖来导航!在这种构形中,三维效果消失了,图形只是两维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两维图形中,暗含的视点或者说具身的位置也发生了改变。视点现在直接在机器人的前面,而机器人正朝着观察者走去!这完全是现象学的:变更的知觉图形是通过变更和暗含的知觉的-身体的位置来实现的,而这种变更和知觉的-身体的位置与出现的图形相关联,并随着出现图形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这些远比单纯经验研究要丰富。

——我的下一个阐述是著名的尼克立方体尼克立方体(Necker Cube)是由瑞士结晶学家尼克(L.A.Necker)在1832年发现的,这种两可图就以他的名字来合名。的变形。在写作《实验现象学》时,我阅读了数千页研究尼克立方体现象的文献,所有这些研究都认识到三维的倒转现象,有一些研究认识到两维的变项〔但是这通常与“疲劳的主体”有关,而不是因为构形中的意向相关项(noematic)的可能性〕。现在,我们能很容易通过一个“倾斜”的转换,将尼克立方体视为三维图形。需要注意的是,在这种转换中也有一个很小的、但仍可觉察到的视点或透视位置的转换。为了使这个图形变更为两维的,必须用一种新的叙事:我对你说这绝对不是一个立方体,而是一个在六边形洞里的虫子。以前是立方体边界的线,现在是洞的外形;中间的面是虫子的身体;其他的线是虫子的腿。现在的图形成了两维的,如同以前一样,视点直接与虫子有关。目前,你可以很容易看出来,尼克立方体具有跟前面的例子一样的结构上的可能性。当然,这里也同样有位置和暗含的具身的转换。但是,因为经验的研究有时候也认识到(尽管这种情况很少)这两种三维的和一种两维的变更,所以现象学并没有比格式塔心理学研究得更深入。不过现象学确实能比格式塔心理学研究得更深入。让我们用一种新的描述来重新看待上面的构形:以前认为是虫子身体的地方,现在成了一个奇怪的、经过雕琢的宝石的向前延伸的面。围绕着这个中心面的各个表面是这个宝石的其他面--一旦你明白这一点,你就会立刻知道,这次出现的图形又是三维的,但是却完全不同于刚才立方体的图形。现在,如果你反应比较快,你就会预见到这个三维图形的倒转也是可能的。你从“内部”往外看,或者从钻石的底部往上看,此前向前的面就不是远处的面。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构造”了五种变更,而不是格式塔心理学中的三种,这也再一次表明,现象学的变更能比经验的心理学研究得更深入。

图1.2:尼克立方体

图1.3:赫氏错觉

——我的第三个例子跟前两个稍有不同。在舞台-金字塔和尼克立方体的一系列变更中,变项都是不相干的、完全不同的,彼此之间没有可比性。每一个都具有多元稳定性,但却是不相干的稳定性。在现在这个例子中,有一种连续的现象,它自身具有一种多元稳定性。这个例子就是著名的赫氏错觉赫氏错觉(Hering Illusion),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艾沃德·赫林(Ewald Hering,1834-1918)发现的一种方向错觉。。当我们看这个构形时,会说两条平行的直线“显现”得弯曲了,但在“现实”中它们却是直的。(这种显现和现实的区分来自于现代形而上学,这种区分造成了这一“错觉”。当然,现象学的还原消除了“显现和现实”的区分,以便使“显示自身”的东西出现。)我对这种错觉的现象学解构是这样获得的:盯住图画中央各条线的交汇点;然后将这个点“推到”无限远处。当你这样做时,平行线就变直了。但是,现在将这个步骤颠倒过来,将无限远处的点拉回到你观看的位置,现在你就会发现平行线再一次弯曲,然后随着三维图形的倒转又变直了。这样,我们在这里又获得了多元稳定性,就像在其他情况中一样,这个多元稳定性与对两维和三维图形的变更有关——同时也与直线和曲线显示出一种连续结构的情境有关。经验心理学只是简单地假设了一种传统的、没有深度的观点,这种观点通过有意识地变更可以显示出变化。在现象学中,知觉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从整体上来看,知觉与环境是通过身体相互作用的,尽管这一点与实用主义和现象学都是一致的,但是现象学中的变更却提供了对这一点的严格阐述。

我们现在正行进在第二步的途中,将实用主义的现象学的丰富内容融入到后现象学之中。我已经将变更理论作为主要的方法,以便使经验分析具有严格性,而暗含的具身也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暗含在所有这些例子中的主动的知觉参与,揭示了身体知觉的处于一定位置上和视角化的本质——这也是胡塞尔在他的经典分析中重复过的一个重要观点(在胡塞尔分析的例子中,即使是实体的立方体,也应用了隐藏的和显现出来的侧面)。

在这一点上,我想做进一步延伸,将上述分析应用到与技术有关的例子中。尽管利用视觉“错觉”作为例子有一定的优势,这就是在最初的时候很清晰,很容易展示作为变更分析的现象学结果的多元稳定性;但是缺点是太简单和太抽象。这一点在这些错觉的例子中,具身的作用只能微弱地被感觉到这一点上体现得特别明显。我所说的视点(POV)或透视是很清楚的,但是相对于那些例子来说,在我仅仅处在“观察者”位置的意义上,视点或透视的作用却发挥得不充分。因此,我的下一个例子将是一种古老的、简单的、在各种文化中都存在的技术:弓箭(弓和箭)。尽管我一直在研究弓箭的历史,但是我相信没人能知道是什么人或在什么地方首先发明了弓箭。两年前指2004年。我在西安遇到一个人,他说是中国人发明了弓箭——在技术史上,最经常听到的话就是“中国人先发明的”——但是弓箭却不是由中国人先发明的。至少在20000年前就有了箭头;在13000年前的先民遗骨骨盆里就含有箭头。由此可见,欧洲的箭头可以追溯到11000年以前。1991年在意大利阿尔卑斯山发现的名叫奥茨(Otzi)的冰冻木乃伊身上就有一套弓箭,经过放射性碳—14测定,证明这是5300年前的木乃伊。这就要比3000年前古代中国关于弓箭的记载要早两千多年。关于“奥茨”木乃伊,伊德将在第四章《事物“说话”吗?》中详细分析。(然而,确实有证据表明中国首先发明了弩弓,西安出土的兵马俑就携带弩弓)不管怎么说,除了澳大利亚土著的回飞镖(boomerang)和部分赤道丛林中使用的吹矢枪(blowgun)以外,有文化而没有弓箭的情况很少存在,实际上,所有的古代文化都具备弓和箭。

然而,我用这个例子要阐明的是,这种使用弓箭的实践也是多元稳定的,正如前面的例子中所阐述的多元稳定的现象学含义一样。我将再一次应用变更、具身以及现在更充分的生活世界的维度。在抽象的意义上,所有的弓箭都是“相同的”技术,在这种技术中,投掷物(箭)是由弓和弓弦的张力来推进的。但是,正如我们将看到的,这里存在完全不同的实践,这些实践与众多不同的情境相适应。

——例1:英国的大弓(longbow)。欧洲历史上经常被提到的著名战役是在阿金库尔1415年,英王亨利五世在法国北部的阿金库尔村(Agincourt)重创兵力数倍于己的法国军队。发生的英国与法国的战争。这场战役不仅是国际性的,而且也是技术的——法国军队青睐弩弓(crossbow),英国军队青睐大弓。这两种弓都是强有力的武器,尽管弩弓在某种程度上更有力,但是与速射的大弓相比,弩弓还是有点慢。这场战役动用了6000名弓箭手,超过30000名步兵和骑士。现在来看一下物质化的技术、身体技能和大弓手的社会实践:弓是用紫杉木做的,长度一般是6英尺或2米。弓由站立的弓箭手持握,放在站立位置的前面。弓弦沿着士兵眼际的位置向后拉,四个指头放在弓弦上,当目标设定后将弓弦松开。箭放在箭囊里或插在地上,发射速度很快。

图1.4:英国大弓——由 Max Liboirn绘制

图1.5:骑射弓——由 Max Liboiron绘制

——例2:骑射弓(mounted archery)。蒙古骑手和中世纪早期东欧的入侵者,骑在奔驰的骏马上使用弓箭。也许有人会说,在蒙古入侵欧洲的时候,骑射手使用的是“相同的”弓和箭作为武器,但是在另一种意义上,骑射手的弓箭是一种完全不同的、其他类型的弓箭。首先,他们的弓很短,很少有超过一米的或者一米多一点;弓是由复合材料(骨头、木材、兽皮和胶水)制成的;而且这种弓向后的弯度比较大。弓的张力与长弓近似,但是远射能力差一点。身体技巧也完全不同。由于是在飞奔中使用弓箭,射手将弓弦拉到眼前,以极快的速度将弓弹射出去。(美国印第安人的弓箭尽管不向后弯,但是他们在猎杀水牛时,使用了相似的技巧。)

图1.6.1:出土于兵马俑二号坑的立射俑

——例3:“炮术的弓箭”(artillery archery)是我对古代中国弓箭的称呼,这种弓箭的弓是现在已知的所有前现代时期中最强有力的弓。拉开这种比较长的、部分向内弯曲的弓,需要大约140磅的力量。使用这种弓箭的技巧,需要一种同时推和拉的动作,以便将箭射出去。这种弓箭对拇指还有一种独特的使用方法。拇指上套一个指环,按在弓弦上。(我在2004年访问西安之前就已经知道了这种技巧,但是在访问西安时,我很高兴发现一个陶塑的弓箭手恰好在演示这种技巧!)因此,我们再一次看到另一种稳定性的变项,在这种稳定性中,制作弓的材料、身体技能的使用、现在又可以加上这种技术所发挥的文化-历史的作用是不同的。

图1.6.2:拇指的使用

——例4:闭合的弓箭(close up archery)。生活在热带丛林中的弓箭手使用了另一种变项。这种弓箭的弓属于中等长度,但是箭却很长。弓箭大部分是朝着头上的树丛(里面有鸟和猴子)发射,而拉弓用的是一个“捏起来的指头”,这种技巧又不同于上述三个例子。

图1.7:闭合的弓箭

我不能说上面的阐述已经穷尽了所有的变更,但是这四个例子足以说明,这里完全应用了现象学的变更,而现在使用的这种现象学变更包含了对技术的物质性的考虑、对身体技巧的使用和实践的文化情境。这种现象学变更再次展示了变更理论的重要性,而使用这种变更理论的后果就是多元稳定性的出现、具身的作用(现在这种作用体现在受过训练的实践中)以及根据不同的历史文化和环境出现的不同结构的生活世界。

为了勾画出后现象学的雏形,我已经在这里阐述了将实用主义融入到现象学中和将现象学融入到实用主义中的步骤。实用主义的贡献在于认识到,“意识”是一个最抽象的概念,而更深层和更广泛意义的经验,却反映了它同时嵌入在物理的或物质化的世界和文化-社会的世界中。实用主义不是一种意识哲学,它更多的是按照有机体-环境的模式来看待经验。现象学的贡献在于它的更严格的分析风格,并由此提出了变更理论,同时还认识到具身的作用,并将这一点置于不同时代和区域的生活世界中。要完成我所说的当代后现象学,还差一步。这就是将“科学学(science studies)——更好的说是技术科学学(technoscience studies)”的方法,融入到我们当代的生活世界中。